- 年份
- 2024(11569)
- 2023(16941)
- 2022(14659)
- 2021(13748)
- 2020(11454)
- 2019(26589)
- 2018(26155)
- 2017(50097)
- 2016(26401)
- 2015(29733)
- 2014(29597)
- 2013(29378)
- 2012(26968)
- 2011(24369)
- 2010(24011)
- 2009(22152)
- 2008(21241)
- 2007(18176)
- 2006(15949)
- 2005(13996)
- 学科
- 济(125378)
- 经济(125256)
- 管理(74869)
- 业(69864)
- 企(55995)
- 企业(55995)
- 方法(53132)
- 数学(47048)
- 数学方法(46493)
- 中国(31323)
- 农(30387)
- 财(26759)
- 地方(26606)
- 业经(24729)
- 学(24507)
- 贸(21784)
- 贸易(21773)
- 易(21140)
- 农业(20978)
- 制(18948)
- 环境(18245)
- 和(17680)
- 理论(17027)
- 务(16326)
- 财务(16251)
- 财务管理(16217)
- 融(16047)
- 金融(16044)
- 银(15943)
- 银行(15905)
- 机构
- 大学(381649)
- 学院(378467)
- 济(165008)
- 经济(161911)
- 管理(150313)
- 研究(131011)
- 理学(130570)
- 理学院(129136)
- 管理学(126908)
- 管理学院(126233)
- 中国(98064)
- 京(80855)
- 科学(78425)
- 财(71791)
- 所(64547)
- 研究所(58968)
- 中心(58623)
- 财经(58406)
- 农(57046)
- 业大(54192)
- 经(53312)
- 江(52205)
- 北京(51386)
- 经济学(51201)
- 范(49080)
- 师范(48578)
- 院(47621)
- 经济学院(45995)
- 农业(44364)
- 财经大学(43580)
- 基金
- 项目(261943)
- 科学(206802)
- 基金(192590)
- 研究(191331)
- 家(167833)
- 国家(166536)
- 科学基金(143535)
- 社会(123043)
- 社会科(116744)
- 社会科学(116715)
- 基金项目(101820)
- 省(98603)
- 自然(92587)
- 自然科(90342)
- 自然科学(90318)
- 自然科学基金(88708)
- 教育(87454)
- 划(83507)
- 资助(79686)
- 编号(76222)
- 成果(61008)
- 部(58814)
- 重点(58394)
- 发(56099)
- 创(53730)
- 课题(51923)
- 国家社会(51830)
- 教育部(50955)
- 创新(50300)
- 科研(49894)
- 期刊
- 济(177917)
- 经济(177917)
- 研究(114171)
- 中国(66806)
- 学报(57045)
- 管理(56578)
- 科学(54284)
- 财(54037)
- 农(51396)
- 大学(44168)
- 学学(41777)
- 教育(36489)
- 农业(36015)
- 技术(34924)
- 融(30036)
- 金融(30036)
- 经济研究(29838)
- 财经(28948)
- 业经(26369)
- 经(24900)
- 问题(23133)
- 技术经济(19690)
- 贸(19045)
- 业(18760)
- 世界(18013)
- 统计(17721)
- 图书(17651)
- 理论(17286)
- 资源(16998)
- 科技(16994)
共检索到551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赖永剑
加入WTO作为我国扩大经济开放的重要事件,其可以被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本文使用准倍差法研究了这一事件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表现出地区差异性,对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加入WTO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存在滞后性,且在前四年较不稳定,但在2002~2008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WTO 经济增长 准自然实验 贸易开放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叶修群
作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战略中的核心环节,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基于2003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1季度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立自贸区显著提高了地区GDP增长率,自贸区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存在明显滞后。利用反事实分析法进一步检验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异质性,发现上海和广东自贸区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明显,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促进效应;天津和福建自贸区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不明显,但对第二产业的促进效应明显;自贸区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一点在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促进效应上都有体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远东 裴馨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中国政府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投资方向,其将如何影响地区收入分配格局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区位、互联网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宽带中国”战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第三,在东部、互联网发展水平高、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贾俊雪 李紫霄 秦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发展中国家陆续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为契机,本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影响进行拟自然实验分析。特别地,本文利用114个发展中国家1981—2005年的面板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双差分法构造反事实,较好地校正了选择偏差,识别出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因果处置效应。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导致实际人均GDP增长率下降了2.5957个百分点。这一不利影响倾向于主要通过物质资本积累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物质资本投资率增长率下降了173.94%,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则较弱。制度安排尤其政策设计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突出影响:较低的待遇水平和社保缴税(费)率会加剧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利影响。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较低的储蓄倾向具有类似影响,人口老龄化和较低的生育率则可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利影响。这对于中国长期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良好的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海星 周耀东
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2004—2018年285个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增长率及分解指标,运用Tobit-DID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评估国家级开发区设立对城市GTFP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发区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但考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后,与城市GTFP增长率呈现显著负向关系,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开发区的污染企业数量和规模上升加剧了城市的污染排放,是制约城市GTFP增长提升的主要因素。受持续时间和核准面积的影响,开发区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具有门限效应。持续时间越长、核准面积越大,区内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越大。因此,应适当提高开发区环境入园门槛,建立污染企业淘汰机制,加快推进开发区绿色改造,以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建刚 沈蓉 邢苗
消费金融是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我国2009年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合成控制法等方法,针对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与异质性进行检验评估。研究发现,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其效果远弱于房地产投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消费金融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拉动消费来助力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发现,因城市间资源禀赋、消费金融生态环境等存在差异,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消费金融良性发展,推动我国消费金融政策的优化与经验推广。这对新发展格局下,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助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为基础,采用2004—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治理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经济增长分解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绿色技术变动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增长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更为显著。从动态效应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拓展性检验发现,制定公开减排目标对低碳治理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主要体现于环境目标硬约束方面。机制检验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强化环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渠道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秦海波 乌静 肖鸿波
沿边地区是我国当前新发展格局的开发开放战略前沿。设立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试点旨在支持沿边地区贸易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但是其政策效果如何有待验证。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69个沿边县域的面板数据,将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视作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和检验了政策试点对沿边县域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政策效果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沿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使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升约18%。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点开发开放区政策试点的建设,尚未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较于第二批次设立的重点开发开放区,第一批政策试点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相对更强;与非少数民族区县相比,试点政策对少数民族区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年猛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区域间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空间格局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自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以来,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大多认为中国高铁的开通运行具有"虹吸效应",有助于促进相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但不利于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未纳入更多类型的空间尺度和未考虑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的时间累积可能是产生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以一般县级行政区、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利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来考察2007—2013年高铁的时间累积效应和空间邻近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同时使用GDP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表明,高铁运行时间越长对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就越强,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效应;而距离高铁站点越近的区域受益于高铁的带动效应就越大,具有显著的空间邻近效应;高铁对连通的各类区域均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但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带动效应具有显著差异,一般县受益最大,其次是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此外,本文通过构建高铁各线路沿途站点的基尼系数发现,高铁的运行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空间均等化。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增长 空间均等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磊
对口支援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区域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作机制。从理论层面解析了对口支援政策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西部10个省份43个地级城市1991—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17个省份对口支援政策对西藏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政策显著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增长,但其增长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异性。与西藏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比较而言,对口支援政策对西藏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正向影响要更为明显一些。因此,对口支援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合理确定对口援建项目,提高对口支援资源使用的精准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政策的附加经济效应,提升西藏的内生发展动力;优化对口支援格局,统筹使用对口支援资源;完善对口支援政策绩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春 詹莉群 卢艺分
运用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全要素贡献模型,对1988~2009年中部地区经济和自然资源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计算出各省自然资源要素和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结论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生产率呈现出"能源主打,水土作衬;北煤南水,地异明显"的结构、空间特性;其他生产性要素中,资本、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相上下;而全要素生产率除湖北外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中部6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针对中部经济资源现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认为中部地区应该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推崇、各项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优化的推动方面多做工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燕萍 刘榆 吴一群 李文溥
基于知识的外溢性原理,本文放松了传统理论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本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假设。在此基础上,通过生产函数、技术创新与模仿方程的设定,导出了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的计量回归模型,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层级教育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回归结果证实: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二者的作用方式不同,其中初级教育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最终产出,高级教育则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与模仿的速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我国初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高级教育;高级教育对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最后,本文对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亚娟 孙敬水
本文研究了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对全国和地区人均经济增长率以及对地区经济收敛性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截面数据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初期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健康人力资本对产出的效应要高于教育人力资本;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影响,健康人力资本在中西部地区影响显著,东部地区由于人口老龄化因素,健康人力资本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较快,且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西部实现对东部地区经济的赶超。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伟 金永杰
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现代产权制度优化、要素市场改革及资源配置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文章利用2008—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48个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214个非示范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城市科学技术投入、扩大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数、促进人才资源向非农业产业领域流动来促进经济发展。研究为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未来相关战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天籽
本文利用1989-200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地区层面检验了"资源诅咒"假设,并对其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资源丰裕度并不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是通过降低外商直接投资、教育、创新水平间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传导机制。另外结果还显示,丰裕的自然资源倾向于增加国内投资,进而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经济增长 传导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