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6)
- 2023(10799)
- 2022(8972)
- 2021(8201)
- 2020(6473)
- 2019(14604)
- 2018(14239)
- 2017(26584)
- 2016(13901)
- 2015(15797)
- 2014(15709)
- 2013(15909)
- 2012(15542)
- 2011(14715)
- 2010(14757)
- 2009(13663)
- 2008(13349)
- 2007(11738)
- 2006(10959)
- 2005(10504)
- 学科
- 济(89335)
- 经济(89267)
- 管理(33535)
- 业(30472)
- 中国(27382)
- 方法(26328)
- 地方(26208)
- 数学(23520)
- 数学方法(23429)
- 企(20836)
- 企业(20836)
- 农(19809)
- 业经(16903)
- 地方经济(16468)
- 贸(16056)
- 贸易(16042)
- 易(15501)
- 学(14815)
- 农业(13741)
- 融(13689)
- 金融(13688)
- 发(13597)
- 环境(13460)
- 银(13053)
- 银行(13044)
- 制(12913)
- 行(12885)
- 财(11803)
- 和(10295)
- 发展(10027)
- 机构
- 大学(214182)
- 学院(213869)
- 济(108729)
- 经济(106948)
- 研究(88714)
- 管理(74745)
- 中国(68890)
- 理学(62450)
- 理学院(61596)
- 管理学(60887)
- 管理学院(60461)
- 科学(49349)
- 京(47509)
- 财(45556)
- 所(45367)
- 研究所(40826)
- 中心(37793)
- 经济学(36133)
- 财经(35664)
- 经(32501)
- 经济学院(32270)
- 农(32207)
- 江(32052)
- 院(31616)
- 北京(31582)
- 范(30158)
- 师范(29927)
- 科学院(27808)
- 财经大学(26260)
- 业大(25544)
- 基金
- 项目(133580)
- 科学(106654)
- 研究(101071)
- 基金(98114)
- 家(85302)
- 国家(84647)
- 科学基金(71420)
- 社会(68817)
- 社会科(65495)
- 社会科学(65485)
- 基金项目(50319)
- 省(49429)
- 教育(44174)
- 划(42332)
- 自然(41085)
- 资助(40280)
- 自然科(40079)
- 自然科学(40069)
- 自然科学基金(39359)
- 编号(38517)
- 发(36610)
- 成果(31971)
- 重点(31073)
- 部(30808)
- 发展(30740)
- 国家社会(30277)
- 展(30268)
- 中国(28586)
- 课题(28366)
- 创(27270)
- 期刊
- 济(132859)
- 经济(132859)
- 研究(76142)
- 中国(48712)
- 财(31565)
- 农(31177)
- 管理(30447)
- 科学(29811)
- 学报(28748)
- 融(24836)
- 金融(24836)
- 经济研究(23145)
- 大学(22279)
- 农业(21842)
- 教育(21771)
- 学学(20889)
- 财经(19153)
- 业经(19068)
- 技术(18674)
- 问题(17499)
- 经(16852)
- 贸(16143)
- 世界(15325)
- 国际(15094)
- 技术经济(12572)
- 业(12132)
- 资源(11055)
- 经济问题(11021)
- 统计(10707)
- 商业(10004)
共检索到352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亚琴
在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 ,中国区域经济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发展三个层面 ,全面客观地剖析了加入WTO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 ,并在此分析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政府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叔莲 魏后凯
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差别很大,既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更有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差别。中国加入WTO,无疑将会对各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由于各区域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调整适应能力的不同,加入WTO对各区域所形成的影响也将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对区域产业发展、对区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提出调整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WTO 区域经济 特殊经济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魏后凯
中国加入WTO,既可以从中获取较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很明显,加入WTO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高志刚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大致也体现了这种转变。同时,东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差距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泽红 汤尚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生 季令
作为市场经济的纽带,铁路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首先提出了要有一个超前发展的战略思想,大力建设铁路;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确保铁路建设资金;第三,大力兴建合资、独资铁路,加快地方铁路建设;第四,大力加强科技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随着铁路网络的完善不断欣欣向荣,并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
市场经济,铁路,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鹏照 刘普照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脉络 1.生产力层次推移理论 生产力层次推移理论是国际上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即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国范围内,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上的不同层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从层次高的发达地区向层次低的落后地区推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一国经济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田华
1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与主要特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大体上始于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十九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当时,清政府的洋务派在东南地区集中建造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在东南沿海以及长江沿岸少数城市开始形成中国的近代工业中心。其后,随着西方列强加紧在中国的扩张,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并主要集中在运输便利、农业发达、经济上比较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天津、青岛、辽宁中南部,使得中国工业的发展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分布上都显示出明显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特征。直至1949年,中国地区经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谭友林
本文考察了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空间分布并分析了中国省际城镇失业水平、各省剩余农业劳动力数量及1997年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情况。利用这三个指标笔者考察了中国就业压力的空间格局。此外,本文还结合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速度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现今中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晓辉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通过OLS统计回归方法检验FDI与沿海、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实证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说明梯度开放政策是FDI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产生巨大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王建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这说明我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全国分工关系。事实也是如此,从交通运输量看,我国省际经济交流占近三分之一。从美日区域结构模式比较中可以看到,美国由于国土和平原面积辽阔,可以采取全国大分工式的区域布局模式和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日本由于国土狭窄,平原面积更少,只能采取"都市圈"式的区域布局模式,即在国内的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贺敬芝 孙云
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各个区域的投资数据和 GDP数据的计量分析,可以看出近来投资的影响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更明显,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就更要考虑投资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FDI 区域经济 集群 面板数据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前景与对策张锐(湖北省勋阳地委党校44200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自80年代初至今已运行了十余年,其间区域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因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提到了前台。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了一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胜强 周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并作出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距 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向前 刘明杞 张怡曼 张海娇 林晓敏
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要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必须对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协调、优化与控制。通过系统分析我国三大都市圈,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得出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对应的人才战略,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一定会更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