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76)
2023(4025)
2022(3673)
2021(3352)
2020(3104)
2019(6913)
2018(6767)
2017(12669)
2016(7428)
2015(8675)
2014(8349)
2013(8523)
2012(8170)
2011(7455)
2010(7585)
2009(7093)
2008(7043)
2007(6411)
2006(5766)
2005(5258)
作者
(25946)
(21925)
(21718)
(20493)
(13856)
(10695)
(9819)
(8656)
(8391)
(8015)
(7608)
(7344)
(7321)
(7312)
(7283)
(6922)
(6740)
(6552)
(6370)
(6295)
(5867)
(5613)
(5573)
(5069)
(5014)
(4977)
(4945)
(4769)
(4694)
(4626)
学科
(27081)
经济(27043)
(19589)
管理(19289)
(16365)
企业(16365)
方法(12919)
数学(10997)
数学方法(10841)
(9323)
(8187)
(7937)
税收(7697)
(7662)
中国(7535)
(7302)
业经(5626)
地方(5497)
(5411)
理论(5296)
(5120)
贸易(5119)
农业(5029)
技术(4982)
(4927)
(4818)
(4144)
财务(4133)
财务管理(4122)
(3977)
机构
大学(110712)
学院(108827)
研究(44562)
(38229)
经济(37230)
管理(35935)
科学(32506)
中国(31699)
理学(30807)
理学院(30351)
管理学(29417)
管理学院(29287)
(29031)
(26170)
(25552)
研究所(24177)
农业(23268)
业大(22547)
(19334)
中心(18712)
(18003)
(17164)
(16654)
北京(16510)
财经(14770)
农业大学(14641)
(14613)
(14272)
技术(13996)
(13955)
基金
项目(75401)
科学(56797)
基金(52806)
(50614)
国家(50189)
研究(47832)
科学基金(39740)
(30131)
自然(29291)
自然科(28606)
自然科学(28588)
自然科学基金(28129)
基金项目(27430)
社会(27170)
(26845)
社会科(25496)
社会科学(25486)
资助(22909)
教育(22570)
重点(18053)
编号(17979)
计划(17479)
科技(16478)
(16024)
(15985)
(15718)
成果(15392)
科研(15335)
创新(14725)
课题(14434)
期刊
(43138)
经济(43138)
研究(32401)
学报(29162)
(25624)
中国(25100)
科学(23358)
大学(20494)
学学(19589)
农业(17326)
管理(14311)
(13897)
教育(13483)
(9544)
业大(8790)
技术(8540)
林业(8272)
(8213)
金融(8213)
财经(7314)
经济研究(7022)
农业大学(6856)
(6752)
科技(6562)
业经(6377)
(6258)
(6203)
(6073)
问题(5536)
税务(5430)
共检索到169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淼   张碧嘉   王泽锦   于凤珍   赵新航   杨佳绒   李品   樊大勇   徐程扬  
【目的】养分是干旱瘠薄立地中树木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树木对干旱瘠薄立地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决定其生态适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测定,探究根系氮吸收动力学及其与根系形态性状间的耦合关系,为揭示林木根系在干旱瘠薄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北京市百望山森林公园内的山桃、栓皮栎和元宝枫为对象,采用以硝态氮(NO_3~-)为唯一氮源的改良型梯度霍格兰营养液,在一般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和极端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中分别开展野外原位测定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研究,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根系NO_3~-吸收速率与根系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结果】树种、立地条件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对NO_3~-吸收速率和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3个树种对氮的亲和性均较高,元宝枫根系对NO_3~-的吸收速率偏低,在2种立地条件中均显著低于山桃和栓皮栎。生长在更加干旱瘠薄立地中的速生树种对NO_3~-的吸收具有补偿性。根系功能性状与NO_3~-的吸收速率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有显著正效应,根直径和根组织密度则相反。分支结构性状中,分支强度和链接数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的作用较弱。【结论】生长速度较快的山桃和栓皮栎根系的NO_3~-吸收速率在极端干旱瘠薄立地胁迫下显著降低,元宝枫则相反。采取提高最大吸收速率和降低氮亲和力的“速度策略”可保障速生树种根系对NO_3~-的补偿性吸收。高比根长、高比根表面积、低根直径和低根组织密度的形态性状组合,可有效提高根系在干旱瘠薄立地中对NO_3~-的吸收速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浩  高国强  马耀远  李祖旺  谷加存  
【目的】明确不同年龄红松根系氮素吸收及其与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关系,增进对根系资源获取策略与树木个体发育之间联系的理解。【方法】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内幼龄((14±1)年)、中龄((48±3)年)和成熟龄((217±4)年)红松为材料,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各年龄阶段红松根系氮素吸收,同时测定了根系形态和化学性状。【结果】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根系铵态氮、甘氨酸和总吸收速率均逐渐降低,硝态氮吸收速率则无显著变化。红松不同年龄阶段,各形态氮对根系总氮吸收贡献率均表现铵态氮(62%~65%)>甘氨酸(25%~32%)>硝态氮(4%~12%),其中硝态氮贡献率随红松年龄的增大而增大,铵态氮和甘氨酸的贡献率则无显著变化。甘氨酸以分子态被幼龄、中龄和成熟龄红松根系吸收的比例非常接近,分别为78%、81%和80%。根系直径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而显著增粗,与根系铵态氮、甘氨酸和总氮吸收速率呈负相关(仅与甘氨酸相关性显著),与硝态氮吸收速率呈正相关;与此相反,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则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呈现降低的趋势,均与根系铵态氮、甘氨酸和总氮吸收速率呈正相关(仅甘氨酸相关性显著),与硝态氮吸收速率呈负相关;根系组织密度和化学性状在红松的各年龄阶段均无显著变化,与根系氮吸收的相关性很低。【结论】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根系氮素吸收速率和偏好均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与根系形态性状的变化有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志红  范黎波  
文章通过建立一个概念框架,考察了企业模仿对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模仿对企业的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模仿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中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模仿能够推动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但缺乏吸收能力的企业仍不具备创新能力。在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具有战略眼光以及对机会具有极端敏感性的企业家对于企业从模仿阶段过渡到创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洪进  刘慧  
对高技术产业1996-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技术获取模式、吸收能力和产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只有内部技术获取模式对产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外部技术获取模式并未表现出对绩效的显著促进,但是吸收能力能促进外部技术获取模式对产业绩效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吸收能力与国内技术购买、技术改造的交互作用显著,而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作用并未得到证实。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翁甫金  汪奎宏  何奇江  吴蓉  
毛竹笋用林地下鞭根系统的吸收能力是影响竹笋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充分认识毛竹鞭根系统吸收能力的变化规律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对浙江省内较为典型的 3种毛竹笋用林实施根系取样 ,并采用吸附甲烯蓝法进行根系吸收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 :2~ 4年生毛竹根的吸收能力最强 ,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转弱。 2年生竹鞭根吸收能力较弱 ,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3~ 4年生鞭根根系最强壮 ,吸收能力最强 ;5~ 6年生竹鞭开始老化 ,根系吸收能力下降。表 3参 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牛晓丽  胡田田  张富仓  段爱旺  刘战东  申孝军  
【目的】作物对局部灌溉的响应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能否采用局部灌溉还需考虑局部灌溉前的土壤水分状况。研究水分亏缺后局部恢复供水下玉米生长、水分吸收的动态变化以及补偿效应的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 6000,PEG-6000)调控营养液的渗透势模拟水分亏缺,采用分根技术,通过水培试验模拟前期水分亏缺后局部根区恢复供水,设置3个水分亏缺程度(-0.2、-0.4、-0.6 MPa)和1个对照(无PEG),于处理后0、0.25、0.5、1、3、5、7、9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韫  崔晓阳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白桦幼苗氮吸收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早期对NO3---N呈偏向选择吸收,供氮强度和光强增加使苗木氮吸收总量、NH4+--N吸收量、NO3---N吸收量增加。根系是白桦早期还原NO3-的主要部位;根系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因供NO3-强度和光强的增加而增强。较低供氮水平下,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NO3-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上升;氮吸收量增大导致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程度深化,而供NO3-营养液pH值却未因此进一步升高;较高光强下,各处理苗木营养液pH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雎  
16年来,吸收能力作为管理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而备受青睐。但是,近乎功利性的概念具体化让吸收能力研究陷入了误区与困境,因此有必要对吸收能力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本文认为,从组织间合作的角度看,吸收能力实际上是组织自身吸收能力与组织间关系的函数。吸收能力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战术上的可操作性与实证检验,而在于为组织提供战略指导。吸收能力与核心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组织间合作与组织竞争优势的建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飞  沙振权  
基于企业间学习性联盟知识管理的视角,本研究探讨企业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珠三角地区157家高科技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吸收能力是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因素,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在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链式中介的作用,而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显著。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杨慧军  杨建君  
从企业边界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出发,研究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组织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应用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作为情景变量,探讨二者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三项交互方法,探讨外部搜寻战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281家本土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分层回归分析和三项交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正相关,与应用式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联结强度负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潜在吸收能力...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杨慧军   王薇  
从知识基础观出发,研究外部搜寻宽度和深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并引入关系强度和吸收能力作为情境变量。通过281家中国企业样本问卷调查,发现搜寻宽度有利于新产品创新性的提升,而搜寻深度有利于新产品开发速度的提升。关系强度负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新产品创新性的关系,而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开发速度的关系。另外,关系强度和吸收能力有协同调节作用,二者的协同作用负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新产品创新性的关系,而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开发速度的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戚桂杰  张越  郭林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模型,对国内外86项独立实证研究、23807个独立样本进行了Meta检验,考察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0.466),且潜在吸收能力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呈现情境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类型、国家创新环境、技术转化环境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等因素调节二者间关系,但影响效果不尽相同。这表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会受到时间、空间、行业特征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刁丽琳  朱桂龙  许治  
随着技术创新的开放度增加,吸收能力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理论工具而备受学术界的青睐。尽管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堪称丰富,但许多学者对该领域仍存在认识的误区。为此,本文从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出发,对它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实证测量等研究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剖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