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24)
- 2023(19580)
- 2022(16319)
- 2021(15361)
- 2020(12950)
- 2019(29285)
- 2018(28853)
- 2017(55303)
- 2016(29610)
- 2015(32917)
- 2014(32621)
- 2013(32343)
- 2012(29820)
- 2011(26571)
- 2010(26716)
- 2009(25075)
- 2008(24801)
- 2007(22056)
- 2006(19406)
- 2005(17827)
- 学科
- 济(129898)
- 经济(129729)
- 业(107067)
- 管理(100329)
- 企(93872)
- 企业(93872)
- 方法(56383)
- 数学(46752)
- 数学方法(46213)
- 财(40564)
- 农(38662)
- 业经(36442)
- 中国(34989)
- 制(29185)
- 务(26824)
- 财务(26763)
- 财务管理(26718)
- 农业(26672)
- 企业财务(25385)
- 贸(24051)
- 贸易(24037)
- 易(23470)
- 地方(23311)
- 技术(22991)
- 策(21958)
- 学(20940)
- 和(20915)
- 体(20858)
- 银(20732)
- 银行(20708)
- 机构
- 学院(422915)
- 大学(418933)
- 济(186558)
- 经济(183173)
- 管理(168068)
- 理学(143889)
- 理学院(142458)
- 研究(140867)
- 管理学(140361)
- 管理学院(139549)
- 中国(112213)
- 财(90101)
- 京(87470)
- 科学(80710)
- 财经(70289)
- 所(69247)
- 农(67199)
- 中心(65242)
- 江(64064)
- 经(64000)
- 研究所(62008)
- 业大(58413)
- 经济学(57896)
- 北京(55092)
- 农业(52251)
- 经济学院(52174)
- 财经大学(52090)
- 院(51068)
- 范(50415)
- 师范(49855)
- 基金
- 项目(276929)
- 科学(221706)
- 基金(205126)
- 研究(204838)
- 家(177369)
- 国家(175871)
- 科学基金(153292)
- 社会(134053)
- 社会科(127394)
- 社会科学(127372)
- 基金项目(107128)
- 省(106596)
- 自然(97774)
- 自然科(95466)
- 自然科学(95439)
- 教育(93942)
- 自然科学基金(93855)
- 划(88837)
- 资助(84210)
- 编号(80626)
- 成果(65064)
- 部(62880)
- 重点(62005)
- 发(59854)
- 创(59807)
- 国家社会(56588)
- 课题(56013)
- 创新(55370)
- 制(55105)
- 教育部(54775)
- 期刊
- 济(208464)
- 经济(208464)
- 研究(127892)
- 中国(84474)
- 财(73740)
- 管理(69848)
- 农(62301)
- 科学(58218)
- 学报(58039)
- 大学(46393)
- 学学(44170)
- 融(42900)
- 金融(42900)
- 农业(42729)
- 技术(40351)
- 教育(39485)
- 财经(35970)
- 业经(34074)
- 经济研究(33919)
- 经(31142)
- 问题(27200)
- 业(25110)
- 技术经济(23083)
- 贸(23050)
- 世界(21049)
- 统计(20421)
- 国际(20102)
- 现代(20006)
- 财会(19345)
- 策(19209)
共检索到642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戴魁早 陈阿丽 杨新宇
本文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框架下,理论分析制造强国战略这一功能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以《中国制造2025》为准自然实验,结合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理论预期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制造强国战略这一功能性产业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PSM-DID、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制造强国战略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协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技术创新机制,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支撑机制实现的。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显著增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对于政府效率和营商环境排名前50的城市更显著。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强化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协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撑等机制,但未明显改善创新溢出机制和技能人才支撑机制。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强国战略对试点地区、配套政策完善地区、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智能化水平较高、技术差距较大行业的企业生产率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制造强国战略在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功能性产业政策实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魏向杰 程琦
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应对全球制造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政策发挥着关键的指导引领作用。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产业政策工具的创新效应。本文拟基于产业政策整体视角,采用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中国制造2025》开展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政策信号”为中介变量,探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创新效应在企业年限、规模、产权性质以及区域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效果;产业政策的信号效应表现为扩大企业外部融资,从而增加企业创新产出;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外部融资的中介效应强度呈反向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思文 孙亚辉
产业政策能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产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数据研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对产业政策的吸收程度不同。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受产业政策激励,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显示,产业政策作用程度和企业所处行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重点扶持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政策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分析表明,90%的产业政策均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这一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冰冰 刘戒骄
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区域示范政策是推进制造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利用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示范区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并通过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和增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等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且示范区政策对民营企业、十大重点领域支持行业和中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利用城市和企业层面的创新数据,分析示范区政策对入选城市群创新的影响,发现相比其他入选城市,示范区政策并未对城市群创新产生额外的创新激励效果。可能的原因是:示范区政策并未显著提高城市群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和创新环境质量,而且政策诱发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挤出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支出。结论对优化示范区政策设计、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鹏杨 徐佳君 刘会政
本文利用我国出口加工区(EPZs)成立之初所实施的"主导产业"扶持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该政策对于企业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发现:(1) EPZs的"主导产业"政策对我国出口企业GVC升级存在负向影响,而这种负向影响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下均成立;(2)异质企业视角下考察产业政策对GVC升级的影响发现在国有资本份额较大的企业和重工业企业中产业政策对GVC升级的负向影响尤为明显;(3)对EPZs的"主导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进行检验,发现在比较优势较强的行业,产业政策对GVC升级的负向影响不明显甚至存在正向影响;同时,在错配程度较低的行业负向影响也不明显。由此本文认为,政府在推动GVC升级方面应当"有所作为",但也不能"无所限制",即产业政策要针对比较优势"精准定位",但也应当以不造成资源严重错配为前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钱雪松 康瑾 唐英伦 曹夏平
近年来,如何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中国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一冲击导致实验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下降;而且与选择性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直接干预手段发挥作用的经济直觉一致。基于地区和所有制视角的分组检验显示:(1)与政府干预程度较弱地区相比,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企业受产业政策影响相对更大;(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受产业政策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与对照组企业相比,产业政策冲击导致实验组企业投资对投资机会的敏感程度下降,而且该效应对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及国有企业而言更为显著。这揭示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通过资本配置效率渠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施加了影响。本文不仅识别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厘清产业政策导致实际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而且对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吉赟 杨青
本文采集了2006-2016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高铁开通站点的数据,并与1559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通车之后,沿线公司的专利授权、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且主要由发明专利驱动。机制分析发现高铁开通提升了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技术员工在沿线企业的占比。此外,异质性研究发现,高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位于大中型城市的企业和属于高创新强度行业的企业。本文较细致地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铁对人力资本的运输效应。
关键词:
高铁 高技能劳动力 企业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波 程栋鹏
利用2008—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2013年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ESG实践,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企业绿色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ESG实践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E)方面的实践,也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S)和提升自身治理水平(G)。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企,非国企中碳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对于当年当地没有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存在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波 程栋鹏
利用2008—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2013年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ESG实践,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企业绿色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ESG实践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E)方面的实践,也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S)和提升自身治理水平(G)。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企,非国企中碳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对于当年当地没有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存在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夏宇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城市群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群内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总量。基于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政策通过在宏观层面减少行政垄断和政府干预,促进微观层面资金要素集聚和人才要素集聚,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探讨城市群政策的空间效应发现,城市群对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的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单核心城市群,多核心城市群内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政策的正向影响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重点污染监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城市群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评价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对于优化政府制度、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夏宇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城市群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群内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总量。基于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政策通过在宏观层面减少行政垄断和政府干预,促进微观层面资金要素集聚和人才要素集聚,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探讨城市群政策的空间效应发现,城市群对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的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单核心城市群,多核心城市群内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政策的正向影响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重点污染监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城市群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评价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对于优化政府制度、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菊花 申伟宁 柴泽阳
以中国2004—2020年1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PSM-DID法考察开发区升级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区升级政策有效推动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差异上,开发区升级对中部、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小;政府效率高、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政府效率低、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菊花 申伟宁 柴泽阳
以中国2004—2020年1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PSM-DID法考察开发区升级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区升级政策有效推动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差异上,开发区升级对中部、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小;政府效率高、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政府效率低、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社会资本能否促进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高铁开通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吗?——来自长三角地区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出口是否促进了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否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清洁增长?
对口支援政策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省际对口支援西藏的准自然实验
产业政策能否促进企业风险承担?
服务外包有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吗——“两业融合”视角下的准自然实验
提高生产率是促进小企业工资增长的关键
返乡创业如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政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