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95)
- 2023(20562)
- 2022(17188)
- 2021(15917)
- 2020(13403)
- 2019(30635)
- 2018(30268)
- 2017(58139)
- 2016(31638)
- 2015(35593)
- 2014(35238)
- 2013(34591)
- 2012(31399)
- 2011(27911)
- 2010(28020)
- 2009(26125)
- 2008(25735)
- 2007(22887)
- 2006(20285)
- 2005(18240)
- 学科
- 济(127916)
- 经济(127730)
- 业(109416)
- 管理(105738)
- 企(97091)
- 企业(97091)
- 方法(57027)
- 数学(46403)
- 数学方法(45777)
- 财(39604)
- 农(38558)
- 业经(37036)
- 中国(33754)
- 制(28097)
- 务(27132)
- 财务(27049)
- 财务管理(27002)
- 农业(26412)
- 学(25684)
- 企业财务(25624)
- 理论(23991)
- 技术(23105)
- 地方(23066)
- 和(22334)
- 贸(21538)
- 贸易(21526)
- 体(20965)
- 划(20886)
- 易(20869)
- 策(19838)
- 机构
- 学院(449752)
- 大学(449400)
- 管理(179154)
- 济(178708)
- 经济(174902)
- 理学(154439)
- 理学院(152727)
- 管理学(149986)
- 管理学院(149159)
- 研究(145599)
- 中国(110659)
- 京(95538)
- 科学(89679)
- 财(86321)
- 农(73976)
- 所(72309)
- 财经(68353)
- 江(67419)
- 业大(66638)
- 中心(66111)
- 研究所(65419)
- 经(62166)
- 北京(59747)
- 范(58187)
- 农业(57759)
- 师范(57594)
- 州(53805)
- 经济学(53548)
- 院(53148)
- 财经大学(50707)
- 基金
- 项目(303104)
- 科学(239879)
- 研究(222527)
- 基金(221239)
- 家(192431)
- 国家(190602)
- 科学基金(165104)
- 社会(141126)
- 社会科(133571)
- 社会科学(133534)
- 省(118220)
- 基金项目(116854)
- 自然(107345)
- 自然科(104871)
- 自然科学(104843)
- 自然科学基金(102984)
- 教育(102900)
- 划(98842)
- 编号(90582)
- 资助(90151)
- 成果(73499)
- 重点(67500)
- 部(66825)
- 创(64220)
- 发(63690)
- 课题(62047)
- 创新(59520)
- 国家社会(58166)
- 教育部(57717)
- 科研(57671)
- 期刊
- 济(200927)
- 经济(200927)
- 研究(131248)
- 中国(87691)
- 管理(71100)
- 财(70335)
- 学报(70185)
- 农(68831)
- 科学(65265)
- 大学(54543)
- 学学(51402)
- 教育(49919)
- 农业(47126)
- 技术(41026)
- 融(38365)
- 金融(38365)
- 业经(34538)
- 财经(34208)
- 经济研究(30828)
- 经(29328)
- 业(26551)
- 问题(26393)
- 技术经济(22474)
- 版(21984)
- 图书(21599)
- 科技(21207)
- 现代(21103)
- 理论(20270)
- 财会(20186)
- 商业(20035)
共检索到665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亚兰
受家文化与伦理规范的影响,类亲情员工-组织关系在中国企业管理情境中普遍存在。本研究基于一家企业的拟家庭化实践,采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类亲情员工-组织关系的生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借由拟家庭化制度的运行主动承担情感、发展与教育等类家庭功能,以此引导和鼓励员工认同仁爱、成己、忠孝价值,进而形成类亲情员工-组织关系。这一关系的本质是员工在文化记忆唤醒后产生了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进而在良心驱使下自觉做出亲组织行为。本文深化与丰富了现代企业的泛家庭化研究,尤其是在实践中泛家庭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对于将家庭伦理成功嵌入企业管理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为中国式管理的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詹婧 赵越
通过对T市TD开发区四家日资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了企业劳动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工会-管理层关系"这一独立系统。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发现,工会-管理层关系由工会-管理层力量对比、工会-管理层联系紧密度、工会-管理层沟通度等三个维度构成;员工参与机制运行包括参与渠道的类型、参与制度属性、参与形式丰富度、参与制度开展周期、员工参与内容、员工参与层次、参与代表选出和信息流向等八个维度。对四家案例企业的研究发现,工会-管理层关系对员工参与机制中的参与形式丰富度、参与制度开展周期等五个维度的状况有显著影响,同时研究认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詹婧 赵越
通过对T市TD开发区四家日资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了企业劳动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工会-管理层关系"这一独立系统。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发现,工会-管理层关系由工会-管理层力量对比、工会-管理层联系紧密度、工会-管理层沟通度等三个维度构成;员工参与机制运行包括参与渠道的类型、参与制度属性、参与形式丰富度、参与制度开展周期、员工参与内容、员工参与层次、参与代表选出和信息流向等八个维度。对四家案例企业的研究发现,工会-管理层关系对员工参与机制中的参与形式丰富度、参与制度开展周期等五个维度的状况有显著影响,同时研究认为,企业工会在促进员工参与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刻意放弃对抗形象,发展与管理层的合作抑或"依赖"关系,力量均衡所带来的平衡的伙伴关系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参与机制的有效运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同领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市场中,企业员工离开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将很难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加上企业培训存在缺陷,使得企业员工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国情的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研究。本文针对自主学习复杂现象,运用经典扎根理论,对企业员工访谈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提炼出企业员工自主学习影响因素模型,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员工 自主学习 经典扎根理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贾旭东 衡量
在市场日益快速多变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打破传统模式,以"借鸡下蛋"的思维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伴随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热潮,虚拟经营的原动力何在成为理论界热烈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两家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获得成功的典型企业为案例,试图完整揭示企业虚拟经营的动因。在研究中发现,有企业在创业期开始虚拟经营,也有企业在发展期开始虚拟经营,文章将其分别概括为创业期虚拟经营和发展期虚拟经营。通过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结合大量一手和二手数据,文章得到了企业不同成长阶段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志波
近年来,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本文利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20个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即制造业服务化的驱动主要来自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缓冲和降低企业外部风险、响应客户需求4个方面。最后,还构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部动力-外部压力和拉力"驱动模型,提出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树立制造服务系统观等建议。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制造型企业服务化的驱动机制,对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志波
近年来,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本文利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20个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即制造业服务化的驱动主要来自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缓冲和降低企业外部风险、响应客户需求4个方面。最后,还构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部动力-外部压力和拉力"驱动模型,提出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树立制造服务系统观等建议。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制造型企业服务化的驱动机制,对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蒋永康 梅强
知识转移粘滞现象会阻碍知识流动和分享,厘清知识转移粘滞的过程机制有助于进行高效的知识管控。通过对16家在孵企业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知识转移粘滞过程机制的ISIA理论模型,具体包含知识启动粘滞、知识发送粘滞、知识互动粘滞和知识吸收粘滞4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8个子范畴。在此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探讨主范畴的作用路径,并提出知识转移粘滞的管控措施。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知识转移粘滞理论体系,并为知识转移粘滞治理提供启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明叶 刘建泽 刘玉峰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厘清“两山”转化与反哺的良性循环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承德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地区生态产品产业链的参与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运用扎根理论对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编码共生成了横向补偿、纵向补偿等19个初始概念,生态补偿、生态载体溢价等8个初始范畴,公共性、准公共性、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3个主范畴。其次,主范畴间存在明显的递进发展关系,且最终均指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核心范畴。其中,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桥梁和纽带,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与达成,并且每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部均存在“两山”的转化与反哺。最后,提出政策引导与科技创新两方面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贝 杨水利
基于扎根理论,选取15个智能制造典型案例,探索影响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市场需求、智能技术、智能装备资源、智能交互能力、智能服务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是影响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以及管理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家精神是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分析5种智能制造模式,为相关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丁言乔 牛雄鹰 张芮 李春浩 张莹莹
以任务为导向的企业外派是促进企业国际化、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识别员工个体的动机水平,以提升企业外派有效性是我国企业外派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作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员工的外派动机形成机理和理论构建,通过扎根理论方法 ,对27名外派员工进行访谈。本文深入挖掘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员工的外派动机因素,并构建了外派动机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外派动机依据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自我发展性动机和职责驱动性动机两类,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的动机,而是处于一个连续体中。研究对员工的外派动机形成的前因也进行了探索,发现外派自主性需求、社交需求和胜任需求对个体外派动机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此外,受到跨文化环境的影响,来自外部的支持性环境和限制性环境在外派动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边界作用。本研究拓展了动机理论在外派领域的应用,为企业有效识别、激励和管理外派员工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涂洪波 梁春晴 刘姣姣
近年来,国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措施,各类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态出现新变化。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即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或直接申办农业企业,或领办合作社后再以合作社名义申办农业企业,形成纵向一体化组织。为探究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机理,通过效标抽样法选择案例,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抽象概括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意愿—目标—路径模型。研究表明,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意愿受内外部两方面因素和条件影响,其中企业家精神、资本实力、个人经历、经营技能是影响纵向一体化发展意愿的内部因素,政府支持、社会化服务、制度环境、劳动力是影响纵向一体化发展意愿的外部因素。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能够融合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的优点,经营方式灵活,利益连接机制紧密,能更好地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利于建立自有品牌,从而提高以家庭农场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合作社社办企业为引领、以普通社员为基础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竞争力,获得产业化经营优势。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现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找准市场定位,二是做好品类选择,三是延伸产品价值链,四是提高产品质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涂洪波 梁春晴 刘姣姣
近年来,国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措施,各类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态出现新变化。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即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或直接申办农业企业,或领办合作社后再以合作社名义申办农业企业,形成纵向一体化组织。为探究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机理,通过效标抽样法选择案例,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抽象概括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意愿—目标—路径模型。研究表明,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意愿受内外部两方面因素和条件影响,其中企业家精神、资本实力、个人经历、经营技能是影响纵向一体化发展意愿的内部因素,政府支持、社会化服务、制度环境、劳动力是影响纵向一体化发展意愿的外部因素。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能够融合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的优点,经营方式灵活,利益连接机制紧密,能更好地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利于建立自有品牌,从而提高以家庭农场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合作社社办企业为引领、以普通社员为基础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竞争力,获得产业化经营优势。家庭农场纵向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现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找准市场定位,二是做好品类选择,三是延伸产品价值链,四是提高产品质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苏丽 龙立荣 贺伟 王忠军
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特色,提出并验证了在中国企业的员工—组织关系中不仅存在契约式、工具性的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而且还存在能够体现员工—组织高度融合的类亲情交换关系。通过3个独立的实证研究,累计调查了100多家企业的1268名员工,证实了类亲情交换关系维度在中国企业的存在性;假设检验的结果显示集体主义与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类亲情交换的重要前因;类亲情交换对员工情感承诺、组织忠诚、总体工作绩效、角色内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上的解释力均高于社会交换关系;企业绩效负向调节类亲情交换对自我牺牲与建言行为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结果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瑾 解若琳
颠覆式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我国3家具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装备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实现机理及路径进行多案例探索性研究,通过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机理路径模型,归纳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3个阶段,并据此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提出管理策略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