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1)
2023(13136)
2022(11555)
2021(10933)
2020(9426)
2019(21409)
2018(21368)
2017(39989)
2016(22384)
2015(25345)
2014(25247)
2013(24890)
2012(23301)
2011(20878)
2010(20875)
2009(19032)
2008(18996)
2007(16818)
2006(14636)
2005(12790)
作者
(69688)
(57755)
(57668)
(54643)
(36972)
(28011)
(26205)
(22829)
(22055)
(20908)
(19855)
(19582)
(18625)
(18379)
(18347)
(17843)
(17798)
(17408)
(16635)
(16627)
(14807)
(14343)
(14267)
(13224)
(13050)
(12995)
(12982)
(12723)
(11846)
(11707)
学科
(84083)
经济(83988)
管理(65995)
(62295)
(53606)
企业(53606)
方法(39488)
数学(33496)
数学方法(32959)
(26572)
(22423)
(21256)
中国(20971)
业经(18383)
技术(18106)
理论(16538)
地方(15405)
(15320)
财务(15247)
财务管理(15213)
(15088)
(14539)
贸易(14529)
企业财务(14414)
农业(14405)
(14270)
(14080)
环境(12834)
教育(12466)
(12156)
机构
大学(322825)
学院(318635)
管理(120952)
(114855)
经济(112035)
研究(111825)
理学(104351)
理学院(103063)
管理学(100834)
管理学院(100298)
中国(80873)
科学(76935)
(71306)
(63425)
(59620)
业大(55819)
研究所(54815)
(52112)
农业(50704)
中心(50078)
(47564)
北京(45122)
(42549)
师范(41904)
财经(41636)
(40473)
技术(38906)
(38659)
(37792)
(35465)
基金
项目(221425)
科学(170645)
基金(158284)
研究(153568)
(142056)
国家(140911)
科学基金(118161)
社会(91336)
(88200)
社会科(86254)
社会科学(86227)
基金项目(84071)
自然(81845)
自然科(79893)
自然科学(79867)
自然科学基金(78410)
(75056)
教育(70765)
资助(66081)
编号(61807)
重点(50632)
成果(50578)
(47088)
(46413)
(46080)
计划(44225)
科研(43452)
课题(43398)
创新(43090)
大学(40466)
期刊
(126390)
经济(126390)
研究(89524)
学报(64941)
中国(63680)
(57069)
科学(55498)
大学(46823)
管理(45238)
学学(44104)
(41087)
农业(39814)
教育(38376)
技术(29757)
(22873)
金融(22873)
(21543)
财经(20233)
图书(19656)
经济研究(19433)
业经(19138)
业大(18044)
科技(18034)
(17711)
(17169)
技术经济(16326)
问题(15786)
理论(15494)
林业(14818)
实践(14341)
共检索到467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莉  张艳霞  史玲玲  刘玉军  
植物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初生代谢派生.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烷类为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类型,其代谢途径多以代谢频道形式存在,具有种属、生长发育期等特异性.该文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分类、代谢途径及代谢调控基因工程等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了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进行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认识植物代谢网络、合理定位次生代谢及其关键酶、促进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瑛  李金霞  
代谢组学可对某一生物体或细胞内的大量低分子量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技术。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随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核磁共振(NMR)等检测技术的突飞猛进,代谢组学技术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为此,在简述代谢组学的概念和来源,介绍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和技术平台及分析流程后,分析了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趋势,指出了代谢组学技术与其他生物学技术结合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江泽慧  
概述竹类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包括RAPD,RFLP,AFLP,ISSR等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开花、细胞壁生物合成、光合作用、抗逆等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等;在分析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竹类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薄弱、功能基因鉴定困难等不足,并明确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比较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今后竹类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贾继增  黎裕  
种质资源是基因的载体,如何从种质资源中发掘出新的目标基因是21世纪植物育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植物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新的基因发掘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新基因发掘也产生了各种新的思路和策略。笔者在回顾基因发掘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新基因发掘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种基因发掘方法和策略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开展新基因发掘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陶文静  刘大钧  
DNA指纹技术是1985年在人体遗传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遗传标记方法,它很快地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DNA指纹技术的广泛采用,许多新的DNA指纹技术不断涌现。然而,这些技术基本上是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一是基于经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进  冯洁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Yabuuchi et al.)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大病害。作为复合种,青枯菌在与寄主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广泛的生态和寄主适应性。Fengan和Prior提出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框架,用以描述青枯菌种以下的遗传多样性。青枯菌种内表型特征差异的本质是其基因组较其它植物病原细菌更为复杂和更具可塑性。笔者对近期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讨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汤德良  
绿色植物利用基础代谢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氮转化为氨基酸,并且合成核酸、脂类和简单的有机酸,而这些基础代谢物又是合成次生代谢物的前体。毫无疑问,次生代谢物质局限于植物中,尽管在一些动物和微生物中也能分离到一些次生化合物,但目前所发现的次生代谢物大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伟伦  刘玉军  刘强  
木本植物在转向生殖生长之前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营养生长 ,这一特点不利于对其进行遗传分析 .然而 ,随着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建立在木本植物生物学特性基础上的基因定位方法的开发利用 ,发达国家木本植物基因组连锁图谱制作已全面启动 ,并正朝着连锁图谱应用及基因组基因构造分析的方向推进 .国内有关木本植物基因组研究尚未全面启动 ,这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及整个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极不相称 .目前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应把握时机 ,选准目标 ,尽快开展木本植物基因组连锁图谱制作、应用及基因组基因构造分析方面的研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卢峰  吕香玲  
高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是日趋重要的生物燃料作物。同时,它也是一种最有害的杂草的先祖,是许多具有复杂基因组的热带草的植物学模型,开展其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构建了高粱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图谱,完成了高粱全基因组的测序,这为探索高粱基因和功能的对位提供了保障。笔者对高粱基因组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及基因组特征、序列分析、QTL定位及关联遗传学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及想了解相关信息的广大学者提供了参考信息和研究方向的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丹  周美亮  李金博  孙占敏  吴燕民  
CRISPR/Cas9系统作为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关注。CRISPR/Cas9系统具有对特定基因位点进行精确修饰(包括敲除、插入、替换等)的强大功能,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适应性广等技术优势,目前已在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基因治疗等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历程、作用机理、技术优势、功能及应用领域,总结该技术在植物领域的基因组定向编辑中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这项技术在草类植物基因功能分析、基因代谢调控途径与遗传改良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丹  赵江哲  柏杨  张群  井文  章文华  
植物油脂是人类营养的重要组分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三酰甘油,由甘油上的3个羟基与脂肪酸分别通过酯化作用连接而成。目前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如何提高种子油脂含量、改善脂肪酸组分。本文综述植物三酰甘油合成、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基因,并介绍三酰甘油含量及其组分调控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戴宇樵  吕才有  何鲁南  易超  刘学艳  黄雯  陈加敏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超高相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探究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发现影响晒青茶品质形成的标志性代谢物,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的变化路径,为了解云南晒青茶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在制作‘云抗10号’晒青茶过程中,取‘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晒青叶各3组。样品经预处理后,运用LC-MS检测3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定性。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3组样品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PLS-DA方法筛选差异显著的代谢物。【结果】建立了‘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和晒青叶的代谢物谱的LC/MS分析方法,将代谢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将3组样品聚类区分。并用LC-MS技术对‘云抗10号’晒青茶及在制茶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在鲜叶、揉捻叶、晒青叶之间发现差异代谢物701种,揉捻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16种,晒青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58种,晒青叶与揉捻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48种。比对KEGG与MWDB数据库分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代谢、多酚物质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结论】利用LC-MS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鲜叶组、揉捻叶组与晒青叶组进行区分,证明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晒青毛茶在加工过程中内含代谢物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的晒青毛茶品质形成关键代谢物,可为晒青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易志刚  黄倢  李筠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已成为养殖对虾一主要病原 ,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弄清其侵染机理是有效防治的基础 ,而对其侵染机理的阐释则主要是搞清各基因在侵染中的作用及表达调控的特点 ,这些恰恰是WSSV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本文对WSSV基因组序列、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综述 ,同时介绍了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康健  王亚琴  马希汉  王蓝  张檀  
通过对不同产地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生态因素分析,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的京尼平甙、绿原酸、桃叶栅瑚甙、总黄酮含量最高,慈利地区的京尼平甙酸含量最高;洛阳地区的京尼平甙含量最低,宜昌地区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京尼平甙酸含量最低,但杜仲胶含量最高,从而说明了生态因素也是调控次生代谢物的重要因素。对各生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合成与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微量元素;土壤中微量元素( 有效态) 与杜仲( 叶) 中微量元素( 植物吸收) 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以两者为主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淑珍   刘立山   周瑞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牛至精油对绵羊粪便代谢物的影响。选择体重接近[(20.00±1.27)kg]的萨福克与小尾寒羊杂交公羔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羊。分别为对照组、牛至精油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牛至精油组饲喂基础饲粮+7 g·d~(-1)·只~(-1)牛至精油。预试期10 d,正式期72 d。试验期结束后,采集直肠粪便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1)两组试验羊的粪便中正、负离子模式共筛选出甲基-2,3-O-二烯丙基-4,6-O-亚苄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二十二碳-4,7,10,13,16-五烯酸酯、甲基胍、腺嘌呤、18:1碳链溶血磷脂酰乙醇胺、N-乙酰-D-神经氨酸、环己烷羧酸、4-甲氧基苯乙酸、DL-多巴、胸腺嘧啶、去甲氧基姜黄素、5’-甲基硫代腺苷、间羟基苯甲酸等15种差异代谢物(∣LogFC∣>1,P<0.01,VIP>1),且与对照组相比,牛至精油组的差异代谢物全部上调。2)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到萜类和类固醇的合成,微生物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等6条通路(Impact>0.1),分别归属于脂质代谢,消化道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这表明,牛至精油可能参与育肥羊脂质代谢、有机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过调节代谢途径发挥其在羊养殖中的健康维护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