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45)
2023(3665)
2022(3002)
2021(3036)
2020(2373)
2019(5627)
2018(5703)
2017(8678)
2016(6117)
2015(6908)
2014(7088)
2013(6254)
2012(5960)
2011(5679)
2010(6081)
2009(5178)
2008(5257)
2007(4852)
2006(4499)
2005(4160)
作者
(15839)
(13072)
(12992)
(12606)
(8481)
(6273)
(5968)
(5350)
(4973)
(4927)
(4655)
(4545)
(4321)
(4293)
(4290)
(4186)
(4067)
(4008)
(3894)
(3851)
(3690)
(3387)
(3205)
(3191)
(3179)
(3075)
(2988)
(2872)
(2837)
(2677)
学科
教育(18829)
(12949)
经济(12929)
中国(10736)
管理(8723)
(7869)
(7499)
理论(7283)
(5841)
企业(5841)
教学(5727)
方法(5227)
(4323)
数学(4189)
(4115)
数学方法(4033)
发展(3916)
(3793)
思想(3569)
研究(3510)
(3346)
(3306)
改革(3195)
高等(3147)
政治(3117)
技术(3114)
思想政治(2906)
政治教育(2906)
治教(2906)
德育(2882)
机构
大学(84789)
学院(77784)
研究(33926)
教育(28260)
(23330)
师范(23209)
科学(21251)
(20565)
(20484)
管理(20132)
经济(19808)
师范大学(19494)
中国(17808)
(17800)
理学(17285)
理学院(16839)
研究所(16472)
管理学(16142)
管理学院(15951)
(13977)
北京(13939)
中心(13065)
技术(12788)
(12479)
(12101)
职业(11532)
教育学(10810)
(10732)
(10596)
业大(10465)
基金
项目(48733)
研究(41120)
科学(39489)
基金(32045)
(28216)
教育(28139)
国家(27843)
社会(22582)
科学基金(22062)
社会科(20935)
社会科学(20927)
(19914)
(19646)
成果(19196)
编号(18898)
课题(17069)
基金项目(15822)
(14495)
自然(13521)
自然科(13214)
自然科学(13205)
重点(13152)
自然科学基金(12968)
资助(12891)
(12727)
规划(12432)
(11450)
(11388)
教育部(11362)
项目编号(11006)
期刊
教育(46304)
研究(33982)
中国(26134)
(22942)
经济(22942)
学报(13999)
科学(12268)
大学(11448)
(11048)
职业(10807)
技术(9873)
学学(8953)
农业(7728)
(7531)
技术教育(7094)
职业技术(7094)
职业技术教育(7094)
管理(6882)
(5797)
论坛(5797)
高等(5284)
(5200)
成人(4726)
成人教育(4726)
高等教育(4697)
图书(4489)
(4458)
(4329)
财经(4215)
发展(4214)
共检索到129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贾玉超  
教育中存在的"国家主义问题"是不同国家遭遇功利教育的共同根源,要克服功利教育就需要一种明确支持合理分配教育权威以及确定国家干预教育的合理限度的民主教育理论。杜威的民主教育理论批判性地分析了教育中的"国家主义问题",但他并未为教育权威的分配提供具体见解;努斯鲍姆声称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是,功利教育必须向民主教育转型,但遗憾的是,她并未在学理上分析这一转型的涵义、机制以及可能性;古特曼的审议民主教育理论使得教育权威在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成为可能,并且支持就教育公共事务相关的道德分歧以公民审议的方式达成各方都可接受的公平条款和原则,从而避免教育中过度的国家主义问题。但是,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价值理论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在对"价值"概念的认识中,特别强调动词意义上作为"评价"、"鉴定"的价值概念以及作为形容词的价值概念。基于这种价值的概念,讨论了真正的价值判断的预成性、假设性与理性特征;分析了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努力揭示它们背后的认识与社会文化因素。以上述价值理论为基础,杜威对教育活动中的诸多价值问题,如教育价值的发生问题、不同教育价值的分裂问题、不同学科的价值分配问题以及教育价值取向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优先性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价值主张。杜威的价值理论和教育价值主张有助于促进当代教育者和研究者重新思考教育价值的基本理论问题,批判性反思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以及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深入思考价值教育特别是学生价值判断力培养问题,重新思考学科价值假定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课程拥挤问题,促进建立更加均衡的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价值与世界价值的价值关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丁道勇  
群众素养的匮乏限制了民主制度的作用。基于这个认识,杜威和阿伦特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群众教育模型,以防范在民主社会出现重大危机。其中,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公众",把"伟大社会"转变为"伟大共同体",以此来避免民意完全被操弄的危险状况。阿伦特则重视公共空间的保存。个人在公共空间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从不相信自己或者别的什么人有可能掌握唯一的、永远正确的终极答案。为此,她强调教师负有双重责任,以帮助学生满足人之为人的条件。在过去一百年内,杜威模式在中国社会的起起落落毋庸赘言。阿伦特的群众教育模型,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富有解释力。这两个模型在理论基础和具体措施上存在众多差异,但是二者是否适用于今天这个"喧闹时代"同样需要慎重考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即回忆为基本形式,体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性。从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论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到卢梭对儿童的发现,斯宾塞的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乃是教育转向成人生活、再转向儿童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现代教育逐渐适应工业化时代和民主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普及与教育民主实现的过程。现代教育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在现代知识观照下教育过程现代化的完成,教育不再是基于回忆,而是现实经验的获得与改造,儿童作为古典自然的存在也逐渐转化为现代心理化的存在,这导致现代教育对效率与技术...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美国教育学科的构建时代,作为学科构建的最重要领航者,杜威的相关言说和行动,一方面是我们了解当时教育学科构建和发展样态不可或缺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检验当代教育学科发展变化的一种参照。杜威在其相关的三个重要文献中,以及在芝加哥大学创建教育系、实验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实践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学科的基本看法和设想,即创建一种"统一的教育科学"。这是杜威赋予教育学的一种理想,然而这一理想在当时的种种现实条件下还难以实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藤春  
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关于职业与教育的论述则显得更为深刻而有见地,论述的全面性和严密性都值得称道,特别是在拜读了他的《教育与职业》一文后,我对于职业与教育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应然之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观,杜威先生又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他的观点与看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益  周青青  
简·亚当斯早于杜威系统地提出了同情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同情是亚当斯勾连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重要思想,她提出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亚当斯主张通过“同情性理解”来实现社会的“横向进步”,并提出了构建“同情性理解”的“同情性知识”。“同情性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纠正学校教育中狭隘的知识观,也有助于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杜威作为亚当斯的密友,在同情思想上与亚当斯有着共识,两人都认为同情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天性,指出同情具有层次性,经过改造的同情将成为实现民主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亚当斯同情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界对杜威思想的认识,也能丰富与拓展教育思想史的研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永为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与大卫·斯尼登之间就职业教育问题展开激烈论争。这场论争对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立法与普通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当时双方论争的语境、焦点和结果,揭示了论争背后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子冰  桑志坚  刘文霞  
杜威的教育哲学是以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为参照,以时代和社会中"人的问题"为本的哲学。"人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人的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在"人的问题"探索中,杜威完成了对哲学和教育的改造,构建了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因此,"人的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曲军  
联合优惠活动的精髓在于,不把同行当作敌人,而是争取过来当朋友,互惠互助,实现双赢。即使日本国内市场空间有限,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但企业间也在互帮互助,抱团取暖。整体而言,除了一些涉嫌行业垄断的不良事例外,大多数日本企业之间,都是本着共荣共存的原则,力求合力把本国市场做大,共同把跨国业务做稳。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嘉慧  
关注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杜威教育哲学所提出的学术批评,可为中国学者更准确地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得失提供更冷静的研究视角。白璧德与杜威之争主要包括三个分歧。从白杜之争的视角来看,杜威教育哲学至少在三方面值得关注和重新评估:当杜威以一元论哲学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教育哲学时,这种一元论容易把个人本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社会或他人;当杜威从民主主义的视角来建构其教育哲学体系时,需要谨慎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度浪漫的情感主义;当杜威将进化论作为其教育哲学的基本视角时,需要谨慎对待这种进化论所激发出来的"古今之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和学新  田尊道  
在影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国外教育理论中,杜威教育理论是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其中国化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经历了兴起、繁荣、批判与否定和多元发展四个阶段。杜威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杜威教育理论本身的时代性、实用性、真理性是根本性因素,文化从深层次上影响了其在中国的扎根深度,政治变动影响了其兴衰起伏,杜威的来华及其中国弟子的努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杜威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经验启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既要尊重中国实情,还要张显主体意识,同时又要在借鉴和创新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庞庆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书光  
杜威教育理论的生成离不开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创立及其求索,而杜威来华讲学则直接推动了实用主义教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扬。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在学习和吸纳其重要思想时,更认同并践行其勇于开拓创新的教育实验精神,注重结合国情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探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岭  
杜威虽不曾卷入具身认知的潮流之中,但其许多思想却蕴含着具身化的意蕴,也影响了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杜威的哲学建立在对种种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从对身心、心物二元论的反思,到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延展性和行动品格的身心融合认识论,再到主体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结以及自身经验的连续性等理念,都与具身认知的核心观念“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他在教育中强调“做中学”“实验探究”、儿童经验与课程的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及儿童生活的联结等思想,与其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是贯通的,对整全的身心参与、课程融合、课程过程还原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等具身化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