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42)
- 2023(2642)
- 2022(2072)
- 2021(2246)
- 2020(1685)
- 2019(4031)
- 2018(4087)
- 2017(5756)
- 2016(4630)
- 2015(5471)
- 2014(5690)
- 2013(4695)
- 2012(4314)
- 2011(4180)
- 2010(4331)
- 2009(3374)
- 2008(3267)
- 2007(3073)
- 2006(2727)
- 2005(2704)
- 学科
- 教育(19017)
- 中国(9523)
- 教学(6277)
- 理论(6112)
- 管理(4639)
- 济(4144)
- 经济(4139)
- 学(3729)
- 思想(3355)
- 高等(3284)
- 发(3277)
- 政治(3241)
- 革(3241)
- 学校(3164)
- 改革(3141)
- 发展(3135)
- 学法(3124)
- 教学法(3124)
- 思想政治(3092)
- 政治教育(3092)
- 治教(3092)
- 德育(3069)
- 业(3062)
- 研究(3058)
- 展(3013)
- 技术(2857)
- 教育改革(2777)
- 学理(2765)
- 学理论(2765)
- 职业(2446)
- 机构
- 大学(51390)
- 学院(47866)
- 教育(26912)
- 研究(20506)
- 范(18878)
- 师范(18844)
- 师范大学(15731)
- 职业(13536)
- 京(13003)
- 技术(11809)
- 科学(11326)
- 教育学(10346)
- 所(10137)
- 管理(9853)
- 济(9597)
- 中国(9441)
- 江(9400)
- 北京(9369)
- 职业技术(9282)
- 研究所(9209)
- 经济(8994)
- 中心(8481)
- 理学(8121)
- 理学院(7853)
- 技术学院(7785)
- 教育学院(7619)
- 管理学(7459)
- 管理学院(7337)
- 院(7318)
- 州(7182)
共检索到88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小鲁 胡冰
职业教育是提高人民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把职业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加快发展起来;着眼于让人民实现对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选择,把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和对外衔接体系建设好;着眼于让人民从接受职业教育过程到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民教育“获得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继青
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形象化表达,这一思想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供了一个共识性认识和切实的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起点上,进一步明确了谁是教育改革的主体、谁是改革的受益者谁来推动改革的基本问题。本研究辨析了"获得感"思想的内涵,明确以"获得感"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提出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论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优化政策过程,完善制度安排,创新改革路径和模式,逐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改革的"获得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云波 张叶 杨钋
职业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当下普职分流所引发的教育焦虑紧密相关。基于2003—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获得的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人群的职业声望显著高于普通高中教育人群,而高等职业教育人群的职业声望显著低于普通本科教育人群。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地位的影响存在年龄和世代效应。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职人群和普通高中人群的职业声望差距逐步拉大;随着世代的更替,中职人群和普通高中人群的职业声望差距逐渐缩小。对社会地位等级自评的分析发现,中职人群低估了其获得的实际社会地位,存在认知偏差。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获得既受微观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也深刻地烙上宏观社会变迁的印记。提高职业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效应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应关注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成长,给予技能人才公平待遇,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社会地位 职业声望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鹏婕 杨彦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诉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大学生在获得感的形成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深刻理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对于关注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获得感 提升方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扬南
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要求、新部署。这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的教育"需要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制度、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以实现职业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职教方案"。
关键词:
新时代 人民满意的教育 职业教育方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东耳
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教育部党组连续召开两天扩大会议,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鲁昕在会上作了发言。11月19日至20日,鲁昕召集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及研究机构干部职工召开座谈会,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具体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各项工作。在11月20日会议的总结讲话中,鲁昕强调,与会同志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各项部署,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在六个方面加强建设,提升自身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局工作的责任意识,把自身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和谋划。二是要进一步形成服务"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思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限 许辉 朱博文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成效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进入新时代,获得感一词被广泛应用在诸多行业、诸多领域,成为评判和检验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理论界与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扎实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及测评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与鲜活的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曹云南
成人教育资源是指社会上各种成人教育形式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及对成人教育产生影响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学生价值获得感是指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影响后学生所获得的价值诉求。由于传统教育时代成人教育发展的边缘化特征,社会上对成人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远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学生价值获得感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成人教育发展定位和资源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索,力求对突破成人教育发展瓶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成人教育 资源优化 学生价值 获得感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彬莉
个体能否进入大学以及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是否依赖于其所进入高中的类型?个体进入什么样的高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进入的初中甚至小学的类型?本文运用2005年N省W县的数据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了回答。结果发现,县镇初中和示范初中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更大,重点高中学生进入三类本科以上学校的机会远远大于非重点高中;与此同时,与农村初中和非示范初中毕业生相比,县镇初中和示范初中毕业生进入三类本科以上学校的机会更大。本文结论认为:个体的高中教育机会质量依赖于初中学校类型,高等教育机会质量对初中学校类型存在着弱依赖,而对高中学校类型则存在强依赖的关系。
关键词:
教育获得 路径依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谢勇 赵晓倩
童年留守经历是留守者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对其成年后的终身发展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影响。基于长期的视角,探讨了青少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影响高等教育获得的理论机理,并使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 2018)进行了相关的计量检验。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的高等教育获得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有留守经历者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概率显著下降5%,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概率显著下降2.7%。其中“全部留守”(父母都不在身边)和“高中留守”的负面效应更加突出,该结论在对留守经历的内生性进行控制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城乡效应”和“独生子女效应”,即显著降低了农村个体和非独生子女获得高等学历的可能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学静 陈海玉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树立和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时代化问题展开研究,让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同时,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涵及维度,并提出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对策。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 人民群众获得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艳敏 张文娟 赵娟霞
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能有更多获得感,提升民众获得感业已成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从获得感生成基础的实际获得与诱导路径的公平认知角度探究获得感的生成机制,采用定序Logistic模型对CGSS2010数据检验发现:收入仅是触发获得感产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获得感对于收入的响应服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印证了现实困境中获得感的"钝化"效应;社会地位流动通过双重渠道作用于获得感;公平认知框架对于获得感的生成存在诱导效应。当个体对自我获得处境存在公平认知时,将显著地提升获得感。当个体对社会抱有公平信念时,对获得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