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00)
- 2023(7391)
- 2022(6289)
- 2021(5770)
- 2020(4940)
- 2019(11031)
- 2018(10645)
- 2017(19970)
- 2016(11138)
- 2015(12106)
- 2014(11949)
- 2013(11594)
- 2012(10278)
- 2011(9415)
- 2010(9485)
- 2009(8834)
- 2008(8517)
- 2007(7343)
- 2006(6305)
- 2005(5462)
- 学科
- 济(46287)
- 经济(46248)
- 管理(32415)
- 业(31915)
- 方法(27002)
- 企(26977)
- 企业(26977)
- 数学(24240)
- 数学方法(23841)
- 学(12243)
- 农(10592)
- 财(10272)
- 中国(9993)
- 贸(9727)
- 贸易(9724)
- 业经(9639)
- 易(9497)
- 技术(7791)
- 环境(7397)
- 农业(7336)
- 理论(7017)
- 制(6858)
- 划(6822)
- 地方(6726)
- 务(6702)
- 财务(6677)
- 财务管理(6669)
- 企业财务(6336)
- 银(6239)
- 银行(6193)
- 机构
- 大学(165191)
- 学院(163977)
- 管理(63491)
- 济(62911)
- 经济(61807)
- 理学(56893)
- 理学院(56222)
- 研究(56222)
- 管理学(54668)
- 管理学院(54424)
- 科学(41179)
- 农(40552)
- 中国(39819)
- 业大(34850)
- 京(34359)
- 农业(32767)
- 所(30654)
- 研究所(28932)
- 财(25051)
- 中心(25046)
- 江(23055)
- 农业大学(22570)
- 财经(21337)
- 北京(20706)
- 院(20259)
- 经(19569)
- 经济学(19043)
- 室(18747)
- 省(18702)
- 技术(18351)
- 基金
- 项目(124227)
- 科学(96442)
- 基金(92031)
- 家(85441)
- 国家(84830)
- 研究(75976)
- 科学基金(71535)
- 自然(51927)
- 自然科(50845)
- 自然科学(50822)
- 自然科学基金(49940)
- 省(49498)
- 基金项目(48943)
- 社会(48922)
- 社会科(46615)
- 社会科学(46605)
- 划(42349)
- 资助(38820)
- 教育(35287)
- 重点(28503)
- 计划(27786)
- 编号(26811)
- 创(26096)
- 部(25903)
- 科研(25281)
- 科技(25268)
- 发(25152)
- 创新(24470)
- 业(22815)
- 大学(21651)
共检索到218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穆丽丽 牛犇 张昭寰 王思琦 王敬敬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对85株副溶血弧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 T6SS)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分析,并选取部分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混合培养,探究其种内竞争情况。利用qPCR技术,分析混合培养后T6SS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85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6SS2,62株副溶血弧菌携带T6SS1,其中临床分离株41株,占全部临床分离株的93.2%;环境分离株21株,占全部临床分离株的51.2%,并且T6SS1基因簇在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混合培养条件下,部分T6SS1~+的副溶血弧菌存在明显的种内竞争优势。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较单一培养的菌株,混合培养中副溶血弧菌T6SS1和T6SS2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的上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混合培养的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可通过增强自身T6SS1和T6SS2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提升其在种内的竞争力。初步探究了副溶血弧菌Ⅵ型分泌系统对其种内竞争的影响,为副溶血弧菌T6SS功能的进一步揭示提供科学的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泉 江春铃 赵伟 钱江 潘迎捷 胡金庆 赵勇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分布在海洋、海口和河口沉积物中,能够引起人急性肠胃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同时危害水产品养殖业。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该菌被认为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影响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的毒力因素包括溶血素、黏附因子、分泌系统等,尤其在分泌系统中,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s, T3S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密切相关。T3SS是一种多亚基针状结构,将分泌蛋白通过供体细胞质直接注入受体细胞质;T6SS是一种接触依赖性蛋白分泌装置,将毒素直接注入目标细胞内。通过对Ⅲ型分泌系统和Ⅵ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这两种分泌系统的结构出发,并对其功能和调控机制分别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二者在效应蛋白及产生毒素上的不同,找出了二者与副溶血性弧菌定植的关系,以期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进而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为防治该菌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翟秀梅 王斌 毛连菊 郭郁 桂远明
在自然条件下从患红体病的养殖南美白对虾肝脏内分离出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将该菌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做感染实验,以探讨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注射弧菌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与半致死剂量呈负相关;虾体肌肉、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酶活性随弧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应激反应;酯酶同工酶(EST)酶带表现出缺失,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并且两种酶在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强。副溶菌弧菌感染后破坏了虾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机能的损坏,防病、抗病能力下降,进一步导...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南美白对虾 生理生化指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运楷 宋晓玲 王海亮 谢国驷 黄倢
本研究选择1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9、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S-12、1株金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flavipulchra) CDM8,以1∶1∶1将其组成复合益生菌,各益生菌水体添加浓度为107 CFU/ml,进行为期30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实验。实验分为暂养期(7d)、益生菌处理期(15d)、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期(10 d)。结果显示,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显著增加水体和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总数(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强 安伟 肖雨
为了监测上海市养殖对虾中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及潜在致病株流行情况,采用PCR方法对上海地区不同对虾养殖单位中分离获得的19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及1株标准菌株进行6种致病基因的检测筛查,并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发现:19株副溶血弧菌中未检测出携带tdh、ORF8基因,只有1株携带trh基因,而tox RS/new基因携带率较高,19株中有14株检出阳性,基因携带率为73.7%。对能够引起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副溶血弧菌特异性质粒基因的检测中发现,AP1和AP2基因均有3株检测出阳性,基因携带率均为15.8%。通过ERIC-PCR分型技术将20株副溶血弧菌分成7个不同的类群,其分辨力指数DI值为0.811,表明ERIC-PCR具有较好的基因分型能力,分型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时间段获得的菌株,而对不同地理位置获得的菌株区分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从养殖对虾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携带率总体偏低,但存在一定的流行风险,需要防范一些新的致病株的流行,这些可以为对虾养殖单位中副溶血弧菌致病流行株的预防控制提供相关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段亚飞 张家松 董宏标 王芸 张真真
为了研究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斑节对虾注射生理盐水和副溶血弧菌,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肝胰腺和鳃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溶菌酶(LSZ)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和鳃中T-AOC活性分别于12和6 h达到最大值(P<0.05);肝胰腺和鳃中ALP活性整体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未出现...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柴旭锋 齐家伟 赵莉 李欢 董旭日 檀玲 王思琦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胞外聚合物分析法研究副溶血弧菌在最适生长温度(37℃)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以及酸性电解水对其清除效果。结果表明:(1)在37℃条件下,12~60 h时间段内,细菌由初始的单细胞吸附发展成为具有明显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表面产生裂痕。生物被膜的量在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出现变化,12~60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不断增加,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出现了轻微的减少;(2)副溶血弧菌在4、10、15、25、37和40℃条件下于鱼鳞表面生长60 h后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其形成生物被膜的量由高到低的次序是:37℃>25℃>40℃>15℃>10℃>4℃;(3)酸性电解水对所有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处理后生物被膜变得稀疏,三维立体网状结构被破坏,连续处理10 min对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4.54%和61.4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香平 毛芝娟 胡大雁 陈昌福
从2007年3月至6月,在宁波市5个不同的农贸市场共采集贝类样品360份,分离菌株71株,其中5株代表菌株革兰氏染色阴性、弧状、具极生单鞭毛,利用葡萄糖、甘露醇产酸,不利用乳糖、蔗糖,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VP试验为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为阳性,靛基质、甲基红试验阳性,不产生H2S,初步判断为副溶血弧菌;进一步进行了基于16S rRNA和toxR序列的PCR检测,序列测定结果验证了该5株细菌确实为副溶血弧菌。以16S rRNA序列为基础,分析了分离株与相关细菌菌株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丁莹 潘迎捷 赵勇 孙晓红 金维荣 徐晓晶 秦红友
根据GenBank上已有的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基因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将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基因全长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GEX-4T-1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tdhA/pGEX-4T-1和tdhS/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得到表达的工程菌株。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表达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转化有重组质粒tdhA/pGEX-4T-1,tdhS/pGEX-4T-1的BL21可稳定高效地表达可溶形式的目的蛋白。表达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用GST琼脂糖珠柱亲和层析纯化。溶血实验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溶血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煜琛 李灿 孙力军 王雅玲 徐德峰 刘颖 叶日英
【目的】评估对虾优势腐败菌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为对虾生产中生物被膜的危害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改良微孔板法,分别检测5种腐败菌羽状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camte、camtG、camtJ,希瓦氏菌(advenellasP)camtF和未命名菌(unknown)camtB的胞体或其乙酸乙酯提取物,与3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tcc33847、atcc17802和camt13011共培养后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并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结果】羽状变形杆菌camte、camtG、camtJ...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孟祥宇 张艳丽 霍忠明 牟政强 王化敏 闫喜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向阳 王淑娜 周秀锦 方维焕
为了调查浙江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及其携带毒力基因的特征,在舟山、象山、温州三地实地采样385份,包括海水、泥土和水产品等,共分离到副溶血弧菌菌株278份,其中27株为tdh基因阳性,阳性率为9.7%,trh与ureC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2.3%与11.8%,提示浙江沿海地区广泛存在着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污染。将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的tdh和trh基因进行序列测定,进化树分析发现,环境分离株中tdh基因与临床分离株中tdh基因区分为2簇,而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中trh基因之间却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浙江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明玉 冯博 张昭寰 徐马俊坤 刘伟奇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针对12株引起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运用多位点测序技术,分析致病菌株的遗传特征。实验选择副溶血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dnaE、gyrB、recA、dtdS、pntA、pyrC及tnaA,对12株AHPND致病菌扩增测序。将核酸序列上传至PubMLST数据库进行比对后获得每株菌的序列型。收集其他地区AHPND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采用eBURSTV3及MEGA5.0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广东分离的AHPND致病株属于一个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郝婧薇 华昕彤 傅松哲 周灿 刘鹰 胡惠秩
为了阐明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 副溶血弧菌菌株的接合型质粒在对虾养殖环境中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从中国5个沿海省份的虾场收集了100个底泥样品,以质粒上编码接合转移蛋白的保守基因为目标,利用PCR法检测相关质粒的存在情况,并对质粒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00个样品中有 39 个样品含有质粒的接合转移蛋白片段。从 100 个底泥样品中分离出 15株副溶血弧菌,其中13株含有1~2个质粒。质粒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这些质粒可分为8种类型/谱型,其中7种不携带pirAB,但均含有编码接合转移的基因簇。根据分离副溶血弧菌携带质粒的8种谱型,分别选择8株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对虾攻毒实验,发现这些菌株对对虾的毒性有显著差异,对虾死亡率介于15%~100%。只有pirAB阳性菌株会产生AHPND症状,对虾死亡率为100%。对质粒组成进行分析表明,质粒之间遗传物质交换频繁,大部分的质粒的遗传组成都来自一个183 kb的超大质粒 pVP2HP。本研究发现对虾养殖场底泥中分离的接合型质粒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部分质粒的遗传组成来之质粒pVP2HP,且仅pirAB 阳性菌株会产生 AHPND 症状。本研究增强了人们对副溶血弧菌质粒遗传多样性及其与AHPND 关系的理解,为AHPND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宸
采用注射云芝多糖和副溶血弧菌灭活苗的方法免疫斜带石斑鱼后,测定了受免鱼的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杀菌功能和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云芝多糖组在第3天,吞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比(PP)达到峰值(9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 m in和60 m in的杀菌率显著提高(P<0.05)。灭活苗组和云芝多糖+灭活苗组的PP值和杀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副溶血弧菌攻毒后,斜带石斑鱼的免疫保护率达87.6%。由此可见,灭活苗不仅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特异性免疫力,而且也能增强吞噬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