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83)
- 2023(3096)
- 2022(2496)
- 2021(2469)
- 2020(1907)
- 2019(4425)
- 2018(4418)
- 2017(8029)
- 2016(4489)
- 2015(4990)
- 2014(5070)
- 2013(4786)
- 2012(4534)
- 2011(4168)
- 2010(4431)
- 2009(4051)
- 2008(4124)
- 2007(3617)
- 2006(3184)
- 2005(2988)
- 学科
- 济(17129)
- 经济(17105)
- 管理(14154)
- 业(13939)
- 企(12727)
- 企业(12727)
- 方法(8157)
- 财(7073)
- 数学(6215)
- 数学方法(6115)
- 学(6111)
- 务(5560)
- 财务(5556)
- 财务管理(5554)
- 理论(5531)
- 企业财务(5457)
- 农(4266)
- 业经(4101)
- 中国(4094)
- 制(3801)
- 农业(3161)
- 和(3145)
- 教育(2992)
- 体(2929)
- 土地(2707)
- 经济学(2566)
- 融(2519)
- 金融(2519)
- 银(2488)
- 银行(2476)
- 机构
- 大学(67368)
- 学院(66360)
- 济(24425)
- 管理(23886)
- 经济(23866)
- 研究(21934)
- 理学(20508)
- 理学院(20229)
- 管理学(19785)
- 管理学院(19657)
- 中国(17369)
- 京(14757)
- 科学(14204)
- 财(13133)
- 所(11370)
- 财经(10459)
- 研究所(10292)
- 江(9982)
- 农(9710)
- 中心(9695)
- 经(9537)
- 范(9407)
- 北京(9390)
- 师范(9315)
- 业大(8931)
- 院(8224)
- 州(8155)
- 财经大学(7962)
- 经济学(7728)
- 师范大学(7628)
- 基金
- 项目(42120)
- 科学(33106)
- 研究(30798)
- 基金(30721)
- 家(27075)
- 国家(26829)
- 科学基金(22940)
- 社会(18808)
- 社会科(17647)
- 社会科学(17644)
- 基金项目(16048)
- 省(15597)
- 自然(15300)
- 教育(14989)
- 自然科(14915)
- 自然科学(14910)
- 自然科学基金(14665)
- 划(13614)
- 编号(13303)
- 资助(12545)
- 成果(11271)
- 重点(9934)
- 部(9458)
- 课题(8831)
- 创(8528)
- 教育部(8197)
- 大学(8191)
- 性(8149)
- 发(8074)
- 科研(8054)
共检索到99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磊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剩余索取权成了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由于牵涉到公有产权的变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剩余索取权的归属都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作三个方面的尝试:(1)梳理有关剩余索取权归属的理论分歧;(2)考察剩余索取权的归属在现实中的变化;(3)讨论由现实变化所引发的几个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文强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现代企业理论中一个尚待深入分析的命题,理解该命题的关键是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为什么总是资本提供者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固定收入?如果劳动者占有剩余索取权会有怎样的结果?对这些问题严格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才开始,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有下列三种观点: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权小锋 蒋军锋
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合约分析剩余控制权存在条件,探讨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古典边际分析框架考察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与代表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产出,将剩余控制权收益从公司绩效中分离出来;最后,引入奈特的保险机制研究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公司中的转移特征,并研究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定价问题。研究发现:(1)信息不完全与谋取经济利润目的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剩余控制权;(2)剩余控制权依赖于特定控制权的界定并在其行使过程中持续向特定控制权转化,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完整的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3)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通过人力资本在公司生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向阳 王文平
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特殊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原生动力。本文在界定剩余索取权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结合国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处于一种分离或不对应,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要求和应得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现状,提出了人力资本在不同企业类型分享剩余索取权的途径。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权 国有企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世杰
曾经创造出卓越市场绩效的产业集群也难免走上衰退之路,如何规避集群衰退风险、强化集群治理问题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对中国当前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衰退风险的分析,以集群剩余索取权为基点探讨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自我协调治理、行业协会治理与政府治理,以期能寻找到规避集群衰退风险、实现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和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治理机制 集群剩余 索取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樊行健 孙峥嵘
剩余索取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和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 ,本文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逻辑、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降低监督成本、经营者人力资本、经营权权能保护要求以及经营者人力资产专用性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由 ,并认为经营者剩余索取权是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和设计经营者报酬计划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华玉昆 虞晓芬 郭建斌
企业剩余索取权是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与现代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的核心要件,但对剩余索取权定价及其激励契约存在收益与风险不匹配、努力与业绩不对等两个方面的讨论仍未定型,激励契约效率损失问题仍未解决。针对现实中剩余索取权激励制度创新形式由纯粹的人力资本为依托转向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双重投入为前提的激励契约发展趋势,研究基于经典委托代理模型引入经营者“出资购买”部分剩余索取权以及进一步引入相对业绩评价的改进思路重构了经营者激励契约模型,证明经营者出资及相对业绩评价均能改进激励契约效率。结论的制度含义在于:经营者剩余索取权配置在“免费赠予”的基础上追加经营者“出资购买”并采用相对业绩评价的契约安排是现代企业核心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创新的重要进路。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望成
剩余零索取权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产权制度,这一制度安排的目的在于赢得志愿者和捐赠者对组织的信任,从而保证非营利组织顺利开展资源动员,获得组织运行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剩余零索取权 信任 资源动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雷 屈沙 郑理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层面数据,本文借助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测度劳资双方议价能力对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劳动报酬与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劳动报酬之间存在剩余,这一剩余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资双方在谈判中议价能力的大小。具体而言,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其获得的劳动报酬高出基准劳动报酬17.69%,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其支付的劳动报酬低于基准劳动报酬23.59%,两者的博弈结果使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劳动报酬比基准劳动报酬低5.90%。从样本异质性来看,国有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弱的,外资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强的,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净剩余最大。此外,劳动合同、工会对劳动者的剩余获取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这样的现实,劳动者在薪酬谈判中的信息劣势地位不利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提高,因此保障和提高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成为破解劳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难题的政策着力点所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雷 屈沙 郑理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层面数据,本文借助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测度劳资双方议价能力对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劳动报酬与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劳动报酬之间存在剩余,这一剩余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资双方在谈判中议价能力的大小。具体而言,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其获得的劳动报酬高出基准劳动报酬17.69%,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其支付的劳动报酬低于基准劳动报酬23.59%,两者的博弈结果使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劳动报酬比基准劳动报酬低5.90%。从样本异质性来看,国有企业及其员工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向宏桥
本文认为,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公司绩效水平,其配置应该是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合理性的配置。这要求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与风险配置对等,同时这种风险配置结构又符合控制权的有效性要求,从而提高公司绩效水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承坪 魏明侠
本文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都应拥有剩余索取权,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各拥有多少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或是否愿意持有这种权力,则取决于各方根据资源的专用性、稀缺性、风险偏好以及监督成本、抵押性等因素博奕的结果。同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分配机制上的政策取向,指出了存在的三个方面的误区。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权 政策取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秀娟
首先利用外部性理论,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模型,分析了经营者不愿对景区资源实施保护的原因。认为由于经营者行为的外部性,当景区剩余索取权没有全部给予经营者时,将会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其次,从比较静态角度对影响经营者投资行为的因素:投资时间、投资收益的外溢程度、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通过景区剩余索取权的重新配置,产权制度创新等措施修正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经营权转让 产权配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雷 党兴华
文章以深市210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况与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国有上市公司中,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负相关,相对而言影响传统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控制权;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总经理与董事长交叉任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高度正相关,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索取权。因此,国有传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董事会结构,适度减少董事会中执行董事的比例;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适当扩大企业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比例,建立健全股权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华 李汉光 刘小军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动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可能存在的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得出了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永远固定其收益数量或收益比例才可能不会出现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动态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物质资本的风险抵押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并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