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63)
2023(3566)
2022(3096)
2021(3201)
2020(2692)
2019(6139)
2018(6043)
2017(11772)
2016(6604)
2015(7537)
2014(7420)
2013(7284)
2012(6846)
2011(6052)
2010(6349)
2009(5926)
2008(6275)
2007(5762)
2006(5375)
2005(5149)
作者
(17819)
(14791)
(14645)
(14436)
(9709)
(7097)
(6726)
(5640)
(5564)
(5411)
(5010)
(5005)
(4783)
(4746)
(4634)
(4521)
(4497)
(4445)
(4352)
(4343)
(3897)
(3577)
(3513)
(3462)
(3452)
(3351)
(3347)
(3187)
(3006)
(2909)
学科
管理(28194)
(27046)
(24446)
企业(24446)
(23840)
经济(23795)
(13181)
(10552)
财务(10535)
方法(10532)
财务管理(10525)
企业财务(10260)
数学(8786)
数学方法(8624)
(8127)
(7281)
中国(7155)
业经(5897)
人事(5664)
人事管理(5664)
理论(5407)
(5390)
(5235)
银行(5229)
农业(5065)
(4917)
(4847)
金融(4847)
(4604)
体制(4576)
机构
大学(93883)
学院(93608)
管理(38124)
(37713)
经济(36817)
理学(31787)
理学院(31518)
管理学(31059)
管理学院(30889)
研究(26994)
中国(24647)
(21811)
(19605)
财经(16673)
(15061)
(14938)
科学(14345)
中心(13589)
(13406)
北京(12835)
财经大学(12454)
(12371)
(11776)
(11360)
研究所(11329)
师范(11268)
商学(11106)
商学院(11030)
经济学(10987)
业大(10618)
基金
项目(53433)
科学(42648)
研究(40890)
基金(39658)
(32979)
国家(32641)
科学基金(29151)
社会(26198)
社会科(24662)
社会科学(24656)
基金项目(20840)
(20228)
教育(20008)
自然(18886)
自然科(18473)
自然科学(18472)
自然科学基金(18172)
编号(17364)
资助(17227)
(16549)
成果(15320)
(12495)
课题(11635)
教育部(11376)
重点(11321)
(11287)
人文(11152)
(11137)
项目编号(11024)
大学(10905)
期刊
(47003)
经济(47003)
研究(29933)
中国(21470)
(19779)
管理(15766)
(12873)
金融(12873)
教育(11686)
学报(11591)
(11376)
科学(10832)
大学(9471)
财经(9363)
学学(8569)
(8013)
业经(7998)
技术(7773)
农业(7087)
经济研究(6747)
问题(6158)
财会(5947)
图书(5600)
会计(5505)
理论(4975)
(4584)
实践(4322)
(4322)
书馆(4223)
图书馆(4223)
共检索到152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华  李汉光  刘小军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动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可能存在的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得出了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永远固定其收益数量或收益比例才可能不会出现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动态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物质资本的风险抵押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并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占祥  
传统的股份制只承认物力资本的产权属性,而不承认知识和劳动力资本的产权属性;只承认物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而不承认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这一传统的法权在现实中正阻碍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理论上阐明以下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见解:知识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同物力资本所有者一样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武军  
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激励的本质是要尽可能降低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残缺的程度,藉此实现理应由人力资本个体享有的产权收益。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激励包含人力成本激励与人力资本激励两种模式。其中,人力资本激励模式是以"自我实现人"为人性立论基点,具有制度构建上的宏观性和激励客体的主动性特征,而人力成本激励模式则是以"经济人"与"社会人"为人性立论基点,具有制度设计上的微观性和激励客体的被动性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欢迎  阎薇  陈亚光  
要素的稀缺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联,此乃稀缺的动态性。要素的稀缺性由市场决定。一个完善、建全的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重要保证。所谓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实质上就是一个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其谈判势力与地位的提升,引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而这种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并认为在一个现代经济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关键点是要处理好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载曦  
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力资本具有从专用性向专有性的动态转变。而这一转变使专有性人力资本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增加。这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特征转变入手,分析控制权回报这一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剩余索取权配置是解决高新技术企业专有性人力资本激励的关键所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华玉昆  虞晓芬  郭建斌  
企业剩余索取权是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与现代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的核心要件,但对剩余索取权定价及其激励契约存在收益与风险不匹配、努力与业绩不对等两个方面的讨论仍未定型,激励契约效率损失问题仍未解决。针对现实中剩余索取权激励制度创新形式由纯粹的人力资本为依托转向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双重投入为前提的激励契约发展趋势,研究基于经典委托代理模型引入经营者“出资购买”部分剩余索取权以及进一步引入相对业绩评价的改进思路重构了经营者激励契约模型,证明经营者出资及相对业绩评价均能改进激励契约效率。结论的制度含义在于:经营者剩余索取权配置在“免费赠予”的基础上追加经营者“出资购买”并采用相对业绩评价的契约安排是现代企业核心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创新的重要进路。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向阳  王文平  
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特殊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原生动力。本文在界定剩余索取权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结合国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处于一种分离或不对应,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要求和应得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现状,提出了人力资本在不同企业类型分享剩余索取权的途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承坪  魏明侠  
本文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都应拥有剩余索取权,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各拥有多少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或是否愿意持有这种权力,则取决于各方根据资源的专用性、稀缺性、风险偏好以及监督成本、抵押性等因素博奕的结果。同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分配机制上的政策取向,指出了存在的三个方面的误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宏振  王盼  
本文从"进入权激励"视角出发,指出了资本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局限性,将知识资源作为重要变量纳入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合约,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和知识两变量的企业收益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要素贡献率,存在一种激励的替代性变化,显示出知识资源的不可或缺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资源"粘性"和资源投入水平,揭示企业的最优委托权安排与资源的"粘性"和投入水平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而知识资源由于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性使其具有高度的"粘性",再加上知识和资本的合作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投入水平高低会影响最后的动态均衡结果,因此应该获得更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蒲勇健  宋军  
如何有效激励银行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努力工作,是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均急需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当期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当期和长期剩余索取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论证了当前股份制银行普遍实行的当期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缺陷,给银行委托人的利益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还不如支付给代理人一个固定报酬。最后,设计两种科学的激励机制,即经济增加值和部分资产所有权安排。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现中  
处于相对政策劣势的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贷款清收问题上一直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通过对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农村信用社将沉淀多年的零星小额农户不良贷款打包拍卖进行考察,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即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引入剩余索取权激励处置不良资产比其他方式更有效,这对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妹  何晓峥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是公司治理理论的争论热点。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位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的根源。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产权地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企业成长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创造等多方面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治理重点转变的影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利  
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呈现出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紧密结合、与企业的风险紧密结合和与大量债务融资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管理层收购企业剩余索取权激励与收购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模型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管理层收购使管理者获取剩余索取权,从而调动了工作积极性;(2)管理层收购企业全部股权比收购部分股权更能调动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3)即使管理层不能收购企业全部股权,也比资本雇佣劳动框架下获取的激励更能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田光  武永花  
人力资本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在企业价值的创造、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上是一个博弈过程,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考虑到人力资本专用性与企业内部所有权、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来安排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中所占份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