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60)
2023(13551)
2022(11278)
2021(10190)
2020(8477)
2019(18524)
2018(18242)
2017(34981)
2016(18375)
2015(20614)
2014(20214)
2013(19527)
2012(17877)
2011(16306)
2010(16624)
2009(15847)
2008(15280)
2007(13539)
2006(12262)
2005(11310)
作者
(50951)
(42444)
(42429)
(40551)
(27084)
(20098)
(19219)
(16288)
(16180)
(15029)
(14675)
(14212)
(13730)
(13448)
(13261)
(13106)
(12704)
(12507)
(12230)
(12047)
(10920)
(10331)
(10078)
(9813)
(9577)
(9455)
(9351)
(9182)
(8530)
(8241)
学科
(89775)
经济(89672)
管理(59803)
(50395)
(43055)
企业(43055)
方法(27562)
数学(23354)
数学方法(23149)
(22749)
地方(22101)
中国(21682)
(19803)
(19639)
业经(19459)
(18198)
地方经济(14533)
(14458)
(14230)
财务(14192)
财务管理(14165)
(13876)
金融(13872)
环境(13491)
企业财务(13461)
(13351)
银行(13334)
农业(13140)
理论(12875)
(12790)
机构
学院(264706)
大学(261991)
(115273)
经济(112922)
管理(97755)
研究(89808)
理学(82956)
理学院(82015)
管理学(80786)
管理学院(80264)
中国(69069)
(55945)
(53527)
科学(50900)
(44241)
财经(43604)
中心(40748)
(40732)
(39317)
研究所(39306)
经济学(36840)
(35424)
(34642)
师范(34340)
北京(33544)
经济学院(32671)
业大(32626)
(32518)
(32271)
财经大学(32169)
基金
项目(170059)
科学(135126)
研究(129677)
基金(123010)
(105556)
国家(104705)
科学基金(90558)
社会(85177)
社会科(80795)
社会科学(80777)
(67125)
基金项目(64029)
教育(59677)
(55397)
自然(54657)
自然科(53319)
自然科学(53307)
编号(52962)
自然科学基金(52321)
资助(48719)
成果(44050)
重点(38918)
(38018)
(37608)
(37117)
课题(37091)
(36241)
国家社会(35785)
创新(33995)
(33320)
期刊
(139769)
经济(139769)
研究(83556)
中国(54671)
(45599)
管理(39392)
学报(35988)
科学(34246)
(33897)
教育(30056)
大学(28151)
(26721)
金融(26721)
学学(26491)
技术(23432)
经济研究(23409)
财经(23028)
农业(22604)
业经(21874)
(19967)
问题(17097)
(13299)
技术经济(12962)
商业(12356)
世界(11836)
现代(11814)
理论(11562)
国际(11471)
(11455)
(11232)
共检索到408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阳李  
运动式执法已经成为行政执法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治理利器。不同学科从不同路径和方法切入得到大相径庭的研究结论。大体而言,学界对运动式执法的评价历经"早期完全否定—逐步理性认知—当下有限肯定"三个不同阶段。以委托—代理、剩余控制权和理性预期为理论前提,通过构建行政执法机关、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收益的理论模型,逻辑解读运动式执法,认为运动式执法实质是地方政府与行政执法机关因不同情势而产生的剩余控制权之相机分配,并通过现实案例予以检验。在满足特定条件时,运动式执法可能实现"制度化走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海勇  
传统契约理论大多认为股东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只考虑物质资本所有权,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随着现代新型企业的出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要求实现剩余控制权分享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立岩  
合同的性质与交易效率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从效率的角度来讨论合同 ,本文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 ,提出了合同剩余的效率概念 ,定义合同剩余为C +(A +B)× (1-k) ,相应地 ,对这部分剩余的控制权即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这种定义本身说明了合同剩余的来源 ,体现出合同与交易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权小锋  蒋军锋  
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合约分析剩余控制权存在条件,探讨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古典边际分析框架考察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与代表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产出,将剩余控制权收益从公司绩效中分离出来;最后,引入奈特的保险机制研究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公司中的转移特征,并研究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定价问题。研究发现:(1)信息不完全与谋取经济利润目的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剩余控制权;(2)剩余控制权依赖于特定控制权的界定并在其行使过程中持续向特定控制权转化,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完整的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3)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通过人力资本在公司生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尚涛  冯宗宪  
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与剩余控制权概念,将TBT以及相关协议看作各国政府签定的一个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完全契约。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从而导致了政府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上的剩余控制权。本文尝试建立起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的制度根源以及政府剩余控制权的结构、特点、表现等。最后,从制度层面上给出了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建议。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占美松  
本文从剩余控制权视角对表外披露进行解读:从信息生产和提供来看,经营者会计信息的剩余控制权更多地体现在表外披露信息上;从市场监管来看,表外披露规定体现了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的剩余监管权。这对理解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及其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立强  
文章从制度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常见三种规范控制性股权移转交易模式的效率性,提出市场规则搭配法律规范模式。一则尊重市场机制,保留市场规则下促进有效率交易的功能;二则填补市场规则下无法防堵无效率交易的缺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立岩  
合同的性质与交易效率密切相关,我们应该从效率的角度来讨论合同,基于这一思想可界定合同剩余的效率概念,定义合同剩余为C+(1-k)(A+B),相应地,对这部分剩余的控制权即为剩余控制权。这种定义本身说明了合同剩余的来源,体现出合同剩余与交易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双金  郑育家  
在GHM不完全合同基准模型中,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丽蓉  黄瑶  
在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是否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自发性需求。本文利用2009-2011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管理层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管理层享有的剩余控制权数量与内部控制审计负相关;管理层享有的剩余索取权比例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管理层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性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富强  张屹山  董直庆  
本文基于Nash讨价还价模型,引入经济权力概念,扩展了双人讨价还价模型和利益保护机制设计。指出在个体经济权力禀赋差异下,经济权力特性和自我强化功能决定了以经济权力状态依存特征的企业剩余分配过程,即经济权力大,个体获取的企业剩余分配比例就大,并随经济权力作用而得到强化。因此,要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应赋予其足以制衡强权主体的经济权力。若经济权力用于代理人激励约束,委托主体的奖惩和承诺对代理人而言是可信的,就可实现企业效率和利益保护的双重功能。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芹  张璇  
在现代公司产权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或者说是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督。在控制权失控和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具有物质资本专用性投资的大股东或创始人及其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层将出现相互敲竹杠以及侵占对方利益的可能性。国美公司内部创始人股东和CEO之间对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及其管理层引入的外部不可更改的投资条款方案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章通过修正Holmstrom-Milgrom模型,讨论国美集团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安排的效率问题,得出了合理的公司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的结论。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连建辉  
长期以来 ,人们是以委托代理框架中的“股东至上主义”逻辑来诠释管理者控制权内涵的。本文认为 ,管理者不仅拥有企业特定控制权 ,而且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 ,管理者剩余控制是内生于企业契约内各参与方之间谈判的过程中。切实地发挥董事会作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配置企业剩余控制权的载体功能 ,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者剩余控制权的“侵袭”效应 ,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任务。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芹  张璇  
在现代公司产权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或者说是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督。在控制权失控和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具有物质资本专用性投资的大股东或创始人及其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层将出现相互敲竹杠以及侵占对方利益的可能性。国美公司内部创始人股东和CEO之间对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及其管理层引入的外部不可更改的投资条款方案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章通过修正Holmstrom-Milgrom模型,讨论国美集团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安排的效率问题,得出了合理的公司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的结论。该结论说明,提高代理人分享的剩余利益有利于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敲竹杠的可能性;股权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林峰国  郭葆春  
本文从控制权收益的含义对其进行经济学的分析,我们认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偏离,是产生控制权收益的一般原因,控制权收益是一种产权公共领域中的攫取行为。同时,从控制性股东与其它股东的契约博弈看,政府的有效监管以及提高控制性股东掠夺行为的经济成本与法律风险,是抑制控制权收益、保护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手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