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65)
- 2023(10668)
- 2022(8822)
- 2021(8195)
- 2020(6488)
- 2019(15187)
- 2018(14914)
- 2017(28065)
- 2016(15055)
- 2015(17068)
- 2014(16907)
- 2013(16915)
- 2012(16237)
- 2011(15139)
- 2010(15156)
- 2009(13969)
- 2008(13950)
- 2007(12368)
- 2006(11269)
- 2005(10723)
- 学科
- 济(77345)
- 经济(77267)
- 业(38550)
- 管理(38210)
- 方法(29403)
- 企(28243)
- 企业(28243)
- 中国(26752)
- 数学(25550)
- 数学方法(25254)
- 农(20697)
- 地方(18940)
- 业经(15877)
- 贸(15679)
- 贸易(15664)
- 财(15600)
- 易(15224)
- 农业(14362)
- 学(13896)
- 融(13234)
- 金融(13234)
- 银(13090)
- 银行(13073)
- 制(12842)
- 行(12808)
- 发(12350)
- 环境(11314)
- 地方经济(10860)
- 和(10422)
- 理论(9983)
- 机构
- 大学(223991)
- 学院(221852)
- 济(104738)
- 经济(102959)
- 研究(86477)
- 管理(80535)
- 中国(68469)
- 理学(68245)
- 理学院(67407)
- 管理学(66248)
- 管理学院(65831)
- 京(50010)
- 科学(48993)
- 财(47106)
- 所(44042)
- 研究所(39687)
- 中心(37627)
- 财经(37193)
- 经济学(34500)
- 经(34051)
- 农(33962)
- 北京(33201)
- 江(32339)
- 院(31179)
- 经济学院(30922)
- 范(30747)
- 师范(30495)
- 业大(27832)
- 财经大学(27797)
- 农业(26253)
- 基金
- 项目(140556)
- 科学(112358)
- 研究(105082)
- 基金(104281)
- 家(90801)
- 国家(90083)
- 科学基金(76814)
- 社会(70031)
- 社会科(66591)
- 社会科学(66579)
- 基金项目(52780)
- 省(50922)
- 教育(47357)
- 自然(46425)
- 自然科(45389)
- 自然科学(45377)
- 自然科学基金(44571)
- 资助(44557)
- 划(44317)
- 编号(40619)
- 发(35755)
- 成果(34358)
- 部(32967)
- 重点(32270)
- 国家社会(30610)
- 发展(29494)
- 课题(29253)
- 中国(29207)
- 展(29017)
- 教育部(28560)
- 期刊
- 济(119866)
- 经济(119866)
- 研究(75462)
- 中国(51278)
- 财(33834)
- 农(32380)
- 管理(31889)
- 科学(31210)
- 学报(31112)
- 教育(25238)
- 大学(24479)
- 融(24468)
- 金融(24468)
- 学学(22782)
- 农业(22726)
- 经济研究(21020)
- 财经(19252)
- 技术(18586)
- 业经(17855)
- 经(16803)
- 问题(15843)
- 贸(14589)
- 世界(14247)
- 国际(13447)
- 统计(12856)
- 业(12639)
- 技术经济(11744)
- 策(10802)
- 资源(10170)
- 经济问题(9971)
共检索到356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金兴
一、引言剩余劳动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剩余劳动由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的转移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剩余劳动数量的减少以至消失,是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准确地估算剩余劳动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剩余劳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剩余劳动的准确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剩余劳动,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促进了剩余劳动理论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共识。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假定出发,提出不同的剩余劳动概念,产生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和结果。然而,只有明确不同估算方法所使用的概念及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金兴 王庆芳
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长期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农业剩余劳动数量急剧下降超过90%,农村公开失业数量上升70%,成为剩余劳动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剩余劳动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2.3%,48.11%和56.99%,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剩余劳动与工资上涨、民工短缺并存的"悖论",剩余劳动的结构性变化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计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这一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红玲
估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一种方法王红玲ABSTRACTBasedonanoptimalmodelofproductiveresourcealocationandprerequisiteofbalancedcapitalandlaboralocat...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芳 雷海章
有限的农业资源制约着农业的劳动力容纳能力。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会增加西部地区发展的压力,同时会给生态环境及资源利用带来高破坏性的风险压力。本文试图从估计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入手,量化当前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以寻求相应对策,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蒋若凡 李菲雅 王春蕊 邓翔
在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模组基础上,采用劳动生产率模型对农业就业人员进行分析,并据此估算了2001~2010年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实证结果表明: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5000万。同时,在假设经济增速略微放缓和额外提高劳动生产率情景下对2011~2020年间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生产率 存量 预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熙保
本文通过把剩余劳动区分为静态剩余和动态剩余 ,将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农业剩余劳动两种对立的观点协调起来。静态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前不存在剩余劳动 ,只是在农业生产责任制推行之后才出现剩余劳动。中国的城乡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 ,向城市迁移的规模较小 ,这种状况是由城乡分割制度造成的。在过去2 0年中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总量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平均是 2 5%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 2 0 %。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 劳动力转移 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金兴 宋蓉蓉
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剩余劳动与刘易斯转折的实证研究,发现剩余劳动和非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或部门中。由于城市非正规经济也是剩余劳动的重要蓄水池,农业剩余劳动的减少和消失不宜作为判定刘易斯转折的直接证据。由于经济发展过程和现象的复杂性,判断是否已经跨越了刘易斯转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标准和方法。
关键词:
剩余劳动 刘易斯转折 国际经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由于京津两城市产业结构相似,致使我国北方这个发展潜力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都市圈至今没有形成。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首先是在区域经济中实现。为此,本文运用钱纳里、刘易斯、乔根森估算法对2006年末京津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来分析这一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和趋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郭金兴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剩余劳动力的变化趋势。根据本文的估算,1996年以来我国剩余劳动力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约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非农部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是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随机前沿方法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欧阳峣 张杰飞
Harris-Todaro模型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却否认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不能内生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而新经济地理模型可内生决定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但未考虑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其结论缺乏政策含义。本文将二者结合,同时赋予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通过所建立的内生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推演表明: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迁移成本下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快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综合制度改革等政策启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红彦 左旭 王道龙 毕于运
文中将林木剩余物归纳为林木采伐与造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竹子采伐及其加工剩余物、林木抚育间伐物和废旧木材五大类。通过对已有估算方法的发展,系统地给出了各类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方法,进而,通过文献考证,给出了各类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所必须的参数值,包括商品材出材率(81.27%)、经济材出材率(77.17%)、非立木剩余物数量相当于立木材积量的比重(50%)、木材加工剩余物比重(60%)、竹枝叶重量相当于竹材重量的比重(38.07%)、竹材加工剩余物比重(62%)、废旧木质品回收率(65%),以及平均木材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冬平
本文根据资源间的合理替代关系,讨论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界定理论,并应用此理论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量进行估算。199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量约为10663万人,剩余率为31%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金平,王恩儒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桂华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一定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这是广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称农业剩余劳动力。狭义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