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9)
2023(8980)
2022(7433)
2021(6775)
2020(5399)
2019(12627)
2018(12512)
2017(24637)
2016(13227)
2015(15165)
2014(15266)
2013(15525)
2012(15085)
2011(14148)
2010(14783)
2009(14116)
2008(14171)
2007(12850)
2006(11941)
2005(11394)
作者
(41133)
(33955)
(33894)
(32001)
(21685)
(15978)
(15409)
(13215)
(12876)
(12344)
(11645)
(11317)
(10965)
(10817)
(10559)
(10398)
(9930)
(9874)
(9855)
(9824)
(8881)
(8363)
(8245)
(7689)
(7630)
(7621)
(7605)
(7547)
(6953)
(6663)
学科
(65961)
经济(65894)
管理(39328)
(37635)
(28841)
企业(28841)
中国(23721)
方法(21634)
地方(18640)
(18535)
数学(17781)
数学方法(17654)
业经(15493)
(15046)
(13492)
(12936)
(12881)
银行(12867)
农业(12723)
(12534)
(12338)
(11936)
金融(11936)
(11574)
贸易(11559)
(11149)
(11093)
环境(10852)
地方经济(10614)
理论(10200)
机构
学院(207209)
大学(206749)
(88020)
经济(86055)
管理(75605)
研究(74814)
理学(63179)
理学院(62420)
管理学(61570)
管理学院(61175)
中国(58984)
(46413)
(43856)
科学(43803)
(38928)
研究所(34677)
财经(33669)
中心(32690)
(32526)
(31935)
北京(30778)
(30270)
(30195)
师范(29972)
经济学(27173)
(27005)
(26442)
业大(26380)
农业(24762)
财经大学(24697)
基金
项目(121841)
科学(95289)
研究(93524)
基金(85775)
(73616)
国家(72910)
科学基金(61278)
社会(59237)
社会科(56046)
社会科学(56032)
(47907)
基金项目(44586)
教育(42308)
(40275)
编号(39708)
自然(36503)
自然科(35390)
自然科学(35379)
资助(35077)
自然科学基金(34732)
成果(34003)
(32431)
课题(28185)
重点(27760)
(27324)
发展(26482)
(26032)
(24922)
国家社会(24059)
(23909)
期刊
(110184)
经济(110184)
研究(69287)
中国(47309)
(32410)
(30163)
管理(29836)
学报(28560)
科学(27812)
教育(26749)
(23506)
金融(23506)
大学(21190)
农业(20871)
业经(19423)
学学(19349)
经济研究(17681)
财经(17307)
技术(17204)
问题(15279)
(14935)
图书(12498)
(12086)
资源(11264)
商业(11170)
(10743)
理论(10483)
技术经济(10304)
国际(10288)
现代(9920)
共检索到336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朝林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组合状况的优化作为一种经济机制来对待,这种经济机制的作用要能够实现,其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即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更有成效的管理,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总结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所建立起来的划时代的理论。文章认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回到其出现的历史条件中去,同样,面对发展的历史条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定它,从而使其有当今经济发展更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致恒  杨锦英  
张赞洞、李善明两教授撰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说》共三册,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概说》)。《概说》简炼扼要、通俗易懂,精辟地揭示了原著的内容和实质,有不少新意,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宝贵资料。本文仅就此书的主要特点,做些概括评介。一、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云  
我国人口众多 ,人力资源丰富 ,但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利用效益测评的范围包括测评劳动者体力、智力 (技能 )、思想品德 (观念及态度 )、单个劳动者综合素质、群体劳动者的协调及潜力。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效益测评 ,可有效开发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提高生产力 ,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苏波  
现代企业中引入人力资本概念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人力资本概念引入企业最关键则表现在人力资本产权的确立上 ,而且人力资本理论对企业的指导意义也重点体现在人力资本产权上 ,本文将主要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中  裴小革  
目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否定该理论的学术价值 ;另一个是一些人将该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 ,从而窒息了该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 ,针对上述挑战 ,本文从 3个方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并通过实证分析当今发达国家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安排的 4种变化 ,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张兴胜  
美国著名女校曼荷莲学院教授弗雷德·莫斯利提出,“在资本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利润问题——利润来自何处,利润的规模由什么决定。”企业利润的来源,确实是经济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重大议题之一。伟大的经济学家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中之一即剩余价值理论。学习思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楠  
本文提出了要结合当代社会经济的新变化重新认识剩余价值范畴 ,应把剩余价值视为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 ;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合理内核 ,即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活劳动作为雇佣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 )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还提出要发展剩余价值理论 :(1)要拓展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范围 ,扩大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的概念。 (2 )要正确区分剩余价值分配的性质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福垣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本"就是人力资本的本,经济发展本源的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任务是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带来经济的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全明  邓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萧鸣政  陈小平  
知识经济是新世纪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短缺与人口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达成共识。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事业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却越来越匮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专业的建设变得越来越紧迫。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与论述人力资源开发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且对人力资源开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代勇   石金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