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
- 2023(1834)
- 2022(1619)
- 2021(1516)
- 2020(1289)
- 2019(2858)
- 2018(2875)
- 2017(4983)
- 2016(3132)
- 2015(3512)
- 2014(3518)
- 2013(3489)
- 2012(3523)
- 2011(3276)
- 2010(3452)
- 2009(3092)
- 2008(3315)
- 2007(2912)
- 2006(2637)
- 2005(2322)
- 学科
- 济(10422)
- 经济(10404)
- 管理(6771)
- 学(6356)
- 业(6098)
- 企(4965)
- 企业(4965)
- 方法(4621)
- 数学(3729)
- 数学方法(3603)
- 农(3053)
- 中国(2680)
- 水产(2592)
- 理论(2401)
- 业经(2275)
- 动物(2194)
- 财(2095)
- 农业(2058)
- 制(1942)
- 动物学(1942)
- 和(1942)
- 地方(1914)
- 融(1822)
- 金融(1821)
- 贸(1734)
- 贸易(1734)
- 银(1675)
- 易(1661)
- 环境(1654)
- 银行(1643)
- 机构
- 大学(51737)
- 学院(49617)
- 研究(22400)
- 科学(17252)
- 济(15220)
- 管理(15039)
- 经济(14840)
- 中国(14787)
- 农(14103)
- 所(13512)
- 理学(13042)
- 研究所(12820)
- 理学院(12787)
- 管理学(12269)
- 管理学院(12189)
- 农业(11627)
- 京(11388)
- 业大(9897)
- 中心(8822)
- 江(8821)
- 院(8284)
- 室(8138)
- 范(8082)
- 师范(7895)
- 实验(7618)
- 省(7587)
- 实验室(7337)
- 财(7337)
- 重点(7055)
- 农业大学(7052)
共检索到73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凯彬 刘春 常藕琴 王芳 马必勇 吴淑勤
以侏儒剑尾鱼为母本,与正常体型的雄性剑尾鱼进行交配,发现其后代的体型表现呈连续分布,部分与父本类似,部分与母本相仿,且存在中间类型,很难有明确的差别界限以区分个体表型的不同。后代中的侏儒个体主要表现为体型短,身体臃肿,游动笨拙,其体长和体高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F1自交和回交,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后代的体型也呈连续分布。剑尾鱼的侏儒性状可遗传,但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只是一种表型,而是影响一组表型,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推测或为多个数量性状基因控制。通过对突变剑尾鱼骨骼形态的分析发现:侏儒剑尾鱼的脊柱长度明显变短,但脊椎骨数量与正常个体并无差异,都在26~29之间;突变体的椎体明显变短,脊椎的...
关键词:
剑尾鱼 突变 椎体 遗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霞 白俊杰 吴淑勤 叶星 李凯彬 潘厚军
筛选31条随机引物对剑尾鱼的第8代近交RW-H系A、B、C 3窝共11尾剑尾鱼个体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计算近交系个体间及不同窝间的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结果筛选的31条引物共扩增出383条带,扩增片段的大小在0.2~3kb。其中多态性带30条,多态性带频率在0~58.33%,平均为7.83%。近交系剑尾鱼不同个体拥有相同条带的比率较高。计算得到近交系的平均相似系数(S)为0.9829(0.9716~0.9960),平均等位基因频率(?)为0.8692,最低平均杂合率(?)为0.1308。同时,用5个微卫星标记对非选育剑尾鱼和近交系RW-H系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检测等位基因的个数和大小,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宇飞 白俊杰 李凯彬 黄志斌 全迎春
为了对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RW-H系近交15代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寻找该近交系的标志基因位点,选择20个在野生剑尾鱼群体具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剑尾鱼RW-H系(红眼白体)30尾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17个位点为单态,有可能作为该近交系的标志基因位点;另外3个位点Msa012、Msa033和Msc036具有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为0.3047、0.3457和0.3648。通过Pop-gene 3.2软件分析得知全部基因位点的纯合率达到了95.83%,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482(0.000 0~0.1625),遗传相似系数为0.9518(...
关键词:
剑尾鱼 近交系 微卫星 遗传结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宇飞 白俊杰 李凯彬
采用49对微卫星引物对RR-B系剑尾鱼和红眼红体的非选育系剑尾鱼进行PCR扩增,有46个微卫星座位能获得稳定的扩增产物,7个微卫星座位能区分RR-B系与非选育群体剑尾鱼。7个微卫星座位在选育系剑尾鱼为单态纯合,而在非选育群体具有多态性,座位Msa014鉴定RR-B系剑尾鱼排除概率最高,为98.75%,座位Msd003排除概率最低达到了87.50%,其余5个座位排除概率介于两者之间。为方便今后的遗传监测,对RR-B系剑尾鱼样品的7个微卫星座位进行了测序,确定了其大小和具体的微卫星结构。本实验建立了RR-B系剑尾鱼分子检测方法,为实验动物剑尾鱼的遗传监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剑尾鱼 近交系 微卫星标记 遗传监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洁丽 胡芬 宋小晶 陈渊戈 钟俊生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秀芬 邓子新
ZX1和ZX7是变铅青链霉菌JT46经NTG诱变所产生的多效性突变菌株。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它们表达黑色素基因(mel)能力的降低与异常修饰这两种不同的遗传表型是不同基因作用的结果。将天蓝色链霉菌中控制产孢的关键基因whiG引入ZX1并不能恢复或互补ZX1产孢差的性状。ZX1的DNA经脉冲电泳也不被降解。脉冲电泳和基因文库杂交的结果均证明ZX1发生了大片段缺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等位性分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康迳 王俊兰 姚小兰 林晶 陈仁财 柯庆明 林文雄
在水稻Lemont×Dular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10)中发现了裂颖突变体(split rice glume,srg).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野生型水稻和裂颖水稻的颖花原基分化情况,结果发现,突变体水稻的幼穗在形成内、外稃原基后,有些颖花在形成浆片后并不是直接发育形成雄蕊原基,而是在外稃或内稃原基内侧又分化出浆片原基;有些颖花原基从中间缢裂,缢裂的颖花原基又分别形成类稃片的结构,颖花发育后期,6枚雄蕊发育畸形,并且观察到不同数目的雄蕊.同时以突变体作母本,Dular、Lemont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F2表型和χ2测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基因隐性控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涛 纪庆绵 陈志强 王慧 刘永柱 张建国
通过对籼稻美香占经空间诱变筛选出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MLA-1进行遗传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MLA-1与高直链淀粉含量材料杂交的F2籽粒群体直链淀粉含量呈现一对等位基因3:1分离模式,且低直链淀粉籽粒均表现为半透明胚乳性状,F2代植株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植株及高直链淀粉含量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2:1;而MLA-1与糯稻"荆香糯"杂交的F2代单株自交穗出现糯粒穗、杂合(糯粒和半透明粒)穗及半透明籽粒穗三种类型,比例为1:2:1.选用180对微卫星引物对MLA-1和对照美香占进行SSR分析,有22.8%的扩增产物在两个材料间表现出了多态性,第6染色体短臂上与Wx基因紧密连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晓丽 邵蓬 崔宽宽 丁子元 蔡琰 张勤
从有明显烂尾、烂鳃症状的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i)体表病灶处、鳃及肝脏分离出优势菌株(1201F、1201H),分别采用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菌株1201F和1201H均能够独立引起养殖剑尾鱼发病死亡,其对剑尾鱼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99×107cfu/尾、1.19×106cfu/尾。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16S rDNA基因测序确定菌株1201F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菌株1201H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其中菌株1201F与柱状黄杆菌(AB078047)的亲缘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海平 谢从新 张磊 张惠娟 熊冬梅
采用改进的透明骨骼法,研究了黑斑原(鱼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的脑颅骨骼。其脑颅骨骼由28块膜骨、软骨化骨以及复性骨组成,眼区系列骨骼退化,缺少围框骨系,仅有额骨、副蝶骨、翼蝶骨,同时部分脑颅骨骼发生特化,如出现了颌须骨、基垫骨,这些骨骼在其他鱼类中未有报道。这些退化和特化现象与黑斑原(鱼兆)的生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黑斑原(鱼兆)的脑颅骨骼具有大多数底栖鱼类脑颅共有的结构:前囱和后囱。黑斑原(鱼兆)脑颅各骨骼与鱼脑接触面或为隆嵴,或为陷窝,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鱼脑免受外界的冲击和震荡。一些骨骼存在大小不一,位置相对固定的孔眼,为出入大脑的血管及神经的通道。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毛非凡 陈刚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常规养殖条件下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观察并分析其骨骼畸形发生部位及相应的畸形类型。结果表明,在同一批次繁育的180个军曹鱼稚鱼(25日龄)骨骼标本中,有72个标本存在畸形情况,畸形率为40.00%。骨骼畸形类型共计22种,畸形率由高到低主要表现为米克尔氏软骨畸形、尾上骨缺失、脉棘分叉、基舌骨异位和尾上骨愈合等;所有骨骼畸形均未表现出显著可见的外部形态变化。但正常个体与骨骼畸形个体的全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骨骼畸形对军曹鱼生长产生了影响。本研究为研究鱼类骨骼畸形的发生过程和原因、减少畸形率和优化苗种培育养殖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军曹鱼 稚鱼 软骨—硬骨双染色 骨骼畸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海峰 瞿利英 孟倩 张搏 黄伟男 许婷 康文霞 董振生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三隐性核不育白花突变材料的三系选育,并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方法】从2004年陕西省油菜区域试验编号为"8"的材料中发现了1株甘蓝型油菜白花突变体单株,自交产生育性分离;通过连续兄妹交筛选优质不育系,同时通过广泛测交筛选临保系和优质恢复系,最后运用临保系与恢复后代测交出现7∶1的育性分离比的方法来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结果】选育出稳定的白花纯合两型系、白花临保系、白花全不育系及恢复系。在遗传验证中,得到了编号为h25的非恢复株,符合自交61∶3、测交7∶1的分离比例。【结论】实现了白花性状的三系配套,初步证明复等位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厚军 吴淑勤 李凯彬 黄志斌 石存斌
用 18株从鱼类所分离的细菌攻毒剑尾鱼 ,结果显示细菌对剑尾鱼的毒力与回归感染或攻毒敏感鱼的毒力结果较为一致 ,另外 ,用剑尾鱼感染病原菌的适宜途径为背肌注射 ,与原代比较 ,近交高代剑尾鱼个体之间对病原菌的反应较为一致 ,感染后死亡时间相对集中。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在检测鱼类细菌的毒力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剑尾鱼 细菌毒力 检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