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9)
2023(12005)
2022(10465)
2021(9663)
2020(8224)
2019(18723)
2018(18735)
2017(35173)
2016(19081)
2015(21813)
2014(21594)
2013(21208)
2012(19986)
2011(18097)
2010(18199)
2009(16745)
2008(16811)
2007(15634)
2006(13401)
2005(11793)
作者
(55800)
(46592)
(46476)
(44198)
(29573)
(22508)
(21203)
(18174)
(17257)
(16764)
(15749)
(15744)
(15045)
(14662)
(14523)
(14440)
(14236)
(13818)
(13544)
(13493)
(11585)
(11551)
(11280)
(10723)
(10539)
(10411)
(10362)
(10309)
(9476)
(9319)
学科
(80008)
经济(79946)
管理(57503)
(57334)
(47253)
企业(47253)
方法(33132)
数学(28116)
数学方法(27845)
(23400)
技术(22264)
中国(20174)
业经(19449)
地方(19263)
(18461)
(16104)
农业(15820)
(14844)
(14472)
贸易(14463)
(13969)
理论(13739)
技术管理(13702)
产业(13033)
(12270)
(11949)
银行(11912)
(11533)
金融(11531)
(11403)
机构
学院(274277)
大学(270707)
(110437)
经济(107881)
管理(104549)
研究(90557)
理学(89213)
理学院(88185)
管理学(86753)
管理学院(86199)
中国(68526)
(57988)
科学(56696)
(49199)
(46249)
(46073)
(44417)
中心(42906)
研究所(41715)
业大(40944)
财经(38852)
北京(36522)
(36443)
师范(36095)
农业(36057)
(35595)
(34861)
经济学(33308)
(33155)
技术(32205)
基金
项目(179345)
科学(139820)
研究(134481)
基金(125384)
(109001)
国家(108027)
科学基金(92037)
社会(82878)
社会科(78552)
社会科学(78530)
(73805)
基金项目(67488)
教育(61534)
(60771)
自然(58162)
自然科(56749)
自然科学(56736)
编号(55964)
自然科学基金(55727)
资助(49680)
成果(44961)
(42527)
(40747)
重点(40505)
课题(39367)
创新(38916)
(38440)
科研(33648)
国家社会(33534)
项目编号(33408)
期刊
(125652)
经济(125652)
研究(78942)
中国(58060)
(41651)
学报(40793)
(40317)
管理(38715)
科学(38613)
教育(33845)
大学(30545)
技术(28583)
学学(28428)
农业(28118)
(23078)
金融(23078)
业经(22364)
经济研究(19349)
财经(18876)
问题(16913)
(16456)
(16320)
技术经济(16269)
科技(16085)
图书(14756)
(13349)
论坛(13349)
商业(13323)
(13151)
(12821)
共检索到411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晓华  曾昭睿  
本文通过追溯人工智能从萌芽、发展到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历史,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演进的一般性规律。前沿技术的创新路径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技术发展初期出现潮涌现象并呈现多条技术路线竞争的格局,其发展需要多学科技术的支持,受到多领域科技发展的启发。新技术的产业化往往要经历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互补产品与互补技术协同演进的支撑,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也需要互补技术的进步与互补产品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提出,政府可以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方面对新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广泛应用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既有其优势,也存在其不足和滥用风险;未来的创新与生产更可能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高度协作。本文从研发支持、发展环境建设、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科技伦理治理等方面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梅亮  陈劲  吴欣桐  
从"责任式创新"这一新兴创新范式切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治理议题,构建了责任式创新范式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治理分析框架(包括技术维、经济维、伦理维和社会维),并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性,从而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楠  彭鼎原  傅俊英  赵蕴华  
文章采用技术生命周期曲线判断技术发展阶段,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法结合K-means算法,以专利IPC号为基础,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对专利差异性矩阵进行专利技术聚类;对技术集群从技术影响力、技术范围、技术保护、扩散指数、专利家族数量5个维度进行技术评价;综合孔多塞投票法和文本挖掘技术,进行前沿技术集群的命名与比较;引入时间维度,最终得到前沿技术演进图。通过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最终得到近5年的10类前沿技术,包括神经网络、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识别、机器人、智能系统、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汽车自动驾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制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盼盼   王丽  
在科技竞争背景下,新兴前沿技术探测有助于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支撑科技战略规划,促进产业发展变革。本文以基金、论文和专利文本为分析对象,首先使用LDA主题模型识别主题,并基于主题间的共现关系构建主题共现网络;其次根据新兴前沿技术特征,从时序、计量、结构和演化视角建立新兴前沿技术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多源数据关联分析框架;最后根据综合计算结果判别主题类型,从而探究主题发展规律。以量子计算领域进行实证研究,探测潜在型新兴前沿技术、成长型新兴前沿技术、健壮型新兴前沿技术、热点前沿技术和早期主题等不同类型的主题,为未来前沿技术布局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万大发  
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与新兴产业万大发在经济自身运转过程中,发展新产业的“合力”应是技术创新与投资结构相互结合的作用力。这是由二者对新产业影响程度所决定的。一、技米创新对新产业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新产业崛起...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宁  王帅  
随着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拓展与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直接关联观、动态权变观与系统整合观三个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脉络,对基于这三个视角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并从理论基础、研究思路、核心关切等方面对这三个视角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最后在深入剖析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综合使用大数据方法和计量方法,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的全样本数据构造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度量指标,并从制造业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融合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工智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的增速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创新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创新质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越强,其与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与低技术产业相比,人工智能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贺俊  王钦  邓洲  文春晖  
随着开放源和中间技术市场等更加复杂的知识分工形式的不断涌现,可收益性和收益机制迄今仍是国外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最活跃的研究议题。本文在对技术创新可收益性概念尤其是收益机制的概念、问题和研究发现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各类制度性收益机制和策略性收益机制的经济学内涵以及不同机制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问题。本文认为,衍生制度性收益机制设计以及将制度性收益机制和策略性收益机制置于统一框架下的研究,是未来该领域进行理论拓展的重要方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游达明  李琳娜  
基于技术差距视角,文章借助200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分析了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前沿技术差距对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前沿技术差距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呈“U型”关系;前沿技术差距对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技术差距增大会通过降低创新强度与延缓创新反应两种方式,显著弱化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倒U型”关系。通过对企业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前沿技术差距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因企业所有制、行业污染程度、地区以及市场关注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志平  余慧婷  卢水平  
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特点及规律进行总结,有利于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文章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二次创新、突破性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之不同模式特征展开案例研究,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特质以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政策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君  杨威  
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进步迅猛发展引发了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历经百年,涉及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劳动经济学等理论,研究视角从微观分析向宏观和时期跨度分析转变,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破坏性的替代效应也有创造性的补偿效应,总效应存在不确定性,同时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研究存在理论缺失。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研究要更注重宏观层面分析,关注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进行统筹分析,不孤立地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君  杨威  
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进步迅猛发展引发了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历经百年,涉及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劳动经济学等理论,研究视角从微观分析向宏观和时期跨度分析转变,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破坏性的替代效应也有创造性的补偿效应,总效应存在不确定性,同时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研究存在理论缺失。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研究要更注重宏观层面分析,关注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进行统筹分析,不孤立地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成  
文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征。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研发投入和产业创新集聚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而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和金融支持对产业创新的作用不显著,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补足的短板。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应支持产业发展国际领军企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新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财政税收支持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迎春  
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划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投入产出指标不同,体现不同的效率形态。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五大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方法,对该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开发平均创新效率较高,规模报酬递减,整体呈现U型形态;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均创新效率较低,规模报酬递增,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雯  徐嘉祺  
文章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仍然较低,且呈现出反"S"型的变动趋势,这与技术水平的变动密切相关,说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仍然处于技术的引进和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并且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研发费用支出的影响为负,研发从业人员的影响也不显著,所以随着新设备的引进以及"干中学"的持续,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效率会得以显著提升,从而明显优于其技术水平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