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66)
2023(12165)
2022(10118)
2021(9169)
2020(7415)
2019(16677)
2018(16169)
2017(30097)
2016(15801)
2015(18011)
2014(17872)
2013(17919)
2012(17315)
2011(15975)
2010(15980)
2009(14501)
2008(14326)
2007(12585)
2006(11566)
2005(10922)
作者
(47283)
(39445)
(39358)
(37103)
(25092)
(18760)
(17779)
(15363)
(15011)
(14043)
(13688)
(13157)
(12816)
(12710)
(12451)
(12155)
(11879)
(11309)
(11219)
(11108)
(10206)
(9654)
(9606)
(9079)
(8897)
(8826)
(8636)
(8626)
(7926)
(7905)
学科
(84272)
经济(84210)
(42871)
管理(42302)
(31708)
企业(31708)
方法(27985)
中国(27755)
地方(25009)
数学(24452)
数学方法(24309)
(22665)
业经(18788)
技术(17729)
(16728)
贸易(16714)
(16226)
农业(15765)
地方经济(15027)
(13636)
(13616)
环境(13609)
产业(13331)
(13312)
(13175)
(13105)
金融(13104)
(12942)
银行(12924)
(12701)
机构
学院(236516)
大学(234700)
(110702)
经济(108821)
研究(92612)
管理(87016)
理学(73745)
理学院(72828)
管理学(71896)
管理学院(71426)
中国(70709)
科学(53572)
(51803)
(47123)
(47022)
研究所(42638)
中心(40334)
(37769)
财经(36824)
(35913)
经济学(35238)
北京(33831)
(33643)
(33330)
(32922)
师范(32617)
经济学院(31771)
业大(31320)
农业(29292)
(28693)
基金
项目(155973)
科学(124746)
研究(117721)
基金(113136)
(98958)
国家(98213)
科学基金(83445)
社会(77847)
社会科(74169)
社会科学(74159)
(60331)
基金项目(58715)
教育(52121)
(50996)
自然(49639)
自然科(48491)
自然科学(48481)
自然科学基金(47632)
编号(45898)
资助(45731)
(41362)
成果(37000)
重点(36400)
(35205)
发展(34166)
(34018)
国家社会(33692)
(33616)
课题(33473)
创新(32062)
期刊
(128436)
经济(128436)
研究(78722)
中国(54768)
(36058)
管理(34739)
科学(34054)
学报(33334)
(31803)
教育(27823)
农业(25699)
大学(25475)
学学(23838)
技术(23758)
(23561)
金融(23561)
经济研究(21929)
业经(20525)
财经(18352)
问题(17147)
(16216)
(15637)
国际(14887)
(14562)
世界(14310)
技术经济(14104)
科技(12515)
(11878)
论坛(11878)
资源(11574)
共检索到377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志强  鲁达非  
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差距、区域产业自身发展条件和前沿技术吸收能力的整合空间面板实证分析框架,量化分析了前沿技术、吸收能力和空间外部性引致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差距对于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短期体现为能够显著的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则表现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应。因此,提升区域产业自身对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合理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研发创新等空间发展规划,是实现中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志强  
基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本文构建了环境规制与产业链前沿技术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框架。本文首先将OECD成员和美国制造业产业发展构建为技术前沿面,以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稳健的TFP和价格加成的测度方法,量化了环境规制对产业链内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对于产业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缩小与产业前沿技术面的发展差异,环境规制虽然在短期能够削弱企业的市场势力,但是在长期则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的市场势力,两者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据此,本文提出了优化产业链环境规制政策组合、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萍  徐圆  
大量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和国际R&D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率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中国13个工业行业在由国际上技术领先国家的R&D资本决定的前沿生产边界下的技术效率水平(实际生产与生产边界的距离)后发现,通过国际贸易这一渠道,技术领先国家的R&D资本对中国确实产生了技术溢出;相对于高技术行业,中国传统制造业反而越接近前沿技术边界;人力资本、国内R&D投入、FDI对吸收国际R&D溢出和先进技术转移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验证了人力资本和国内R&D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两面性。由此可得到如下启示,一是要提高R&D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回报率以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二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密  孙哲  
以双向专利权转移流为切入点,使用空间交互模型估计目的地固定效应,测算出区域吸收能力并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疏得出、接得住、能发展"的空间协同模式,对协同创新中"谁来协同,往哪协同,怎么协同"等关键问题进行突破。研究发现:1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呈现"核心—半核心—边缘"特征,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等现实吸收能力较强的地区应成为协同主体。2根据技术同质性和空间相邻性对现实吸收能力的重要作用,测算出京津冀区域的有效吸收半径为200~300km,潜在区域吸收能力呈现中部、东部和东北部较高的特点。3根据现实和潜在吸收能力的适配后总结出四种空间模式。与《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的最新空间布局相比,还需从当前的圈层状吸收格局向版块状发展,加强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的结点连接,提升廊坊、保定、秦皇岛、承德的潜在吸收能力。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陶长琪  齐亚伟  
通过构建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IT产业的Bertrand博弈竞争模型,探讨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内外资企业市场竞争、行业特征、知识产权等微观、中观、宏观因素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吸收利用,并以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吸收能力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不大、竞争充分的条件下,竞争机制和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FDI溢出效应和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东道国变量对处于不同分位的FDI溢出存在非对称性影响,具体而言,研发投入对FDI溢出的正向影响在条件分布的高端和低端最为显著,FDI的溢出效应随着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存量由条件分布的低端向高端变动都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知识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希果  桑守田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发展变量与内外资技术差距变量的FD I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函数,本文研究了金融发展、内外资技术差距与区域经济收敛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中国1998~2007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都表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内外资技术差距水平都是影响FD I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忠艳  
本文利用我国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角度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因素: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各省的F D I吸收能力普遍强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均不支持所谓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但随着人力资本的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逐步增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艳艳  王国顺  
技术能力、吸收能力都与企业研发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论文结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现有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观点,分析了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差异,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初始技术能力构成了吸收能力的基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双方的互动协调增长是两种能力发展的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研发活动是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互动增长的发生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果庆  
基于外国直接投资吸收能力概念,建立区域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利用、扩散能力的分析范式,进一步对2003年我国30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吸收能力进行评价、水平分级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不集聚中西部原因在于中西部外国直接投资吸收能力低、结构水平低,而且受环境因素严重制约。由此,对我国区域外国直接投资分布提出一种新的解说;同时,提出外国直接投资区域政策调节方向和提升中西部外国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结构建议,以实质性地促进外国直接投资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推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徐磊  刘怡  
本文通过构建古诺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东道国内资企业吸收能力低于门槛值时,技术溢出率会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而递增,内资企业愿意支付更多费用获取技术溢出,而跨国公司降低为预防技术溢出而支付的费用;当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高于门槛值时,此时内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技术溢出率主要取决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两者之间的权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士远  林毅夫  
本文的研究表明,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知识吸收能力较高,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实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且违背的程度比较严重,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会逐渐下降趋于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范如国  孟雨兴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FDI溢出理论,考虑吸收能力和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运用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不能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建议中国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引资战略、注重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增大FDI对能源效率的正向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冉渝  闻碧凝  
本文以2008—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企业社会网络对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社会网络都有体现;高管持股数量和区域市场化水平是社会网络作用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内外部重要渠道,当高管持股数量越多,市场化水平越高,社会网络对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同一个人或者企业并非属于高科技行业时,社会网络对于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肖利平  
通过对后发优势假说和吸收能力假说的实证检验,认为初始收入水平低蕴含的后发追赶潜力只是一种外在的可能性,其实现需要积累足够高的吸收能力。从中国区域经济来看,初始收入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区追赶的潜力最大,初始收入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由于吸收能力较高追赶的能力也大大加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肖卫国  林芹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国可主动向被投资国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传递回本国,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这取决于本国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利用200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方式测度产业结构来反映产业升级,以技术差距、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R&D研发强度、人力资本表示吸收能力构建PSTR模型,考察吸收能力对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阶段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没有显著推动我国产业升级。(2)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研发强度、人力资本显著促进了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3)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没有促进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4)由于各省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各省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同。因此,我国可以适当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布局,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