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4)
2023(12879)
2022(10962)
2021(10156)
2020(8659)
2019(20069)
2018(19765)
2017(37810)
2016(20503)
2015(23524)
2014(23768)
2013(23912)
2012(23012)
2011(20953)
2010(21087)
2009(20034)
2008(20122)
2007(18282)
2006(16131)
2005(14902)
作者
(63013)
(52921)
(52858)
(50679)
(33976)
(25622)
(24086)
(20599)
(19957)
(18878)
(18442)
(17715)
(17075)
(17043)
(16964)
(16413)
(15768)
(15677)
(15360)
(15171)
(13331)
(13136)
(12919)
(12065)
(12039)
(11899)
(11718)
(11603)
(10870)
(10659)
学科
(108161)
经济(108067)
管理(55886)
(52712)
方法(44742)
(41307)
企业(41307)
数学(39656)
数学方法(39163)
中国(27005)
(24062)
(23217)
(23006)
地方(21958)
(19299)
贸易(19290)
业经(18786)
(18760)
(18164)
农业(16105)
(15354)
银行(15319)
(15204)
金融(15202)
(14637)
(14402)
地方经济(14290)
环境(14061)
(13729)
财务(13691)
机构
大学(316512)
学院(311951)
(142282)
经济(139519)
研究(116260)
管理(112858)
理学(96280)
理学院(95082)
管理学(93282)
管理学院(92698)
中国(89393)
科学(70098)
(68197)
(63738)
(60913)
研究所(55190)
(54950)
中心(51800)
财经(50687)
(46753)
经济学(46270)
(45990)
业大(45492)
北京(43813)
农业(43368)
经济学院(41496)
(40976)
(40322)
师范(39915)
财经大学(37428)
基金
项目(199073)
科学(156098)
基金(147157)
研究(141135)
(129892)
国家(128918)
科学基金(108503)
社会(92005)
社会科(87329)
社会科学(87303)
基金项目(76001)
(73778)
自然(69288)
自然科(67719)
自然科学(67695)
自然科学基金(66529)
教育(63965)
(63551)
资助(62657)
编号(54112)
(45635)
成果(45582)
重点(45487)
(43485)
(39746)
国家社会(39733)
教育部(38785)
科研(38492)
课题(38004)
创新(37525)
期刊
(160099)
经济(160099)
研究(97316)
中国(61919)
学报(53105)
(50499)
(49737)
科学(47634)
管理(41943)
大学(39673)
学学(37607)
农业(33513)
(29812)
金融(29812)
教育(27632)
经济研究(27248)
财经(26810)
技术(25998)
(23290)
业经(21461)
问题(21284)
(19666)
统计(18764)
(18522)
技术经济(17726)
国际(17371)
世界(17190)
(15854)
(15428)
决策(14637)
共检索到480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核算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前者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后者,其中前沿技术进步率差异尤其显著;(2)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个别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异常迅速,大部分地区增长缓慢,而随机前沿分析结果的增长率分布相对平均;(3)多数随机前沿分析结果比较接近,具有较好的稳健性,而数据包络分析对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非常敏感,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差异很大。比较而言,对于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随机前沿分析可能是更为适用的生产率分析工具,其结论也更为可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泳梅  董敏杰  
本文构建并采用新的经济增长非参数核算方法测算了1978-201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研究结果发现,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且近年来经济增长对资本的依赖性有强化趋势;在2005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落后于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投入都是造成地区增长差距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其他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差距已缩小甚至实现了对后者的"赶超",但这主要得益于要素投入贡献的快速提高。如何利用东部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其他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对这些地区乃至全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盛林  
本文使用全国县域经济金融数据,以GDP和城镇化率为产出变量,运用DEA方法分析了县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有效前沿。研究发现,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贷款、金融密度和贷款质量等变量实现的;具体到不同区域,由于当地经济政策、金融制度、资源禀赋以及金融生态等外部环境不同,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实证结果的内在涵义,本文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夏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庄宗明  
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认为,随着一国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该国经济增长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将日益加大。然而,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却一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和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中保持强劲增长。本文试图从中美贸易和投资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美国经济波动的相关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庆义  李东  
资本积累、技术创新以及高效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一般经济发展理论在欠发达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对如何使欠发达地区走出贫困累积的恶性循环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做出了探索。文章还对经济运行系统和创新进行了剖析,阐述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机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凯  庞震  
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促进了FDI流入;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证明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沈坤荣  
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沈坤荣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或源泉是知识、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这样一些内生因素,而不是资源数量和人口数量这样一些外生因素。也就是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大部分不是来自劳动和物质资本数量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凯  汤新云  
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将能源消费量纳入生产函数,并考虑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讨论了资源的人均消费、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的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模型的稳态增长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马正兵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产业增长与信贷结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信贷结构与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典型相关性,信贷的政府配给成功地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的产业结构层面的信贷双重配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扭曲。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夏阳  胡翊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德文  
加快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和完成这个历史性巨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育作为生产人力资本的重要部门,对经济增长、就业、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有着显著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训是低素质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实现角色和职业转换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为缩小城乡教育不平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加速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这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投资,扭转和改变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京文  
1997年,中国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经济适度快速增长,GDP增长率为8.8%,物价上涨率为0.8%。对1998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目前海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估计。 第一种看法,认为受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调低了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预计中国GDP增长率也将明显下降,估计为5-6%。这主要是国际上的一些有关机构的预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强  
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差距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个重要结论是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 ,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率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 ,而且本文认为近年来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的区际迁移 ,既是中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重要诱发因素 ,事实上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的一种解决办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