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6)
2023(8519)
2022(6519)
2021(5735)
2020(4574)
2019(9793)
2018(9576)
2017(18235)
2016(10067)
2015(10866)
2014(10682)
2013(10124)
2012(8771)
2011(7669)
2010(7289)
2009(6742)
2008(6596)
2007(5750)
2006(4978)
2005(4458)
作者
(30548)
(25559)
(25482)
(24068)
(16187)
(12362)
(11335)
(10066)
(9802)
(8848)
(8789)
(8358)
(8286)
(7978)
(7923)
(7831)
(7814)
(7670)
(7401)
(7287)
(6633)
(6320)
(6082)
(5868)
(5713)
(5663)
(5639)
(5576)
(5203)
(5142)
学科
(38685)
经济(38636)
(28990)
管理(28773)
(22257)
企业(22257)
方法(15669)
数学(13811)
数学方法(13718)
(13273)
中国(12480)
(11270)
业经(10361)
农业(9087)
(8574)
贸易(8572)
(8370)
(8112)
(7507)
财务(7493)
财务管理(7486)
地方(7348)
(7180)
企业财务(7169)
产业(6684)
(6481)
技术(6439)
银行(6439)
环境(6207)
(6182)
机构
学院(140011)
大学(139665)
(57307)
经济(56328)
管理(52090)
研究(49112)
理学(46124)
理学院(45596)
管理学(44663)
管理学院(44439)
中国(36045)
(33477)
科学(32763)
(28769)
业大(27104)
农业(26734)
(25674)
(24596)
研究所(23742)
中心(22207)
财经(20182)
(20142)
(18550)
农业大学(18052)
经济学(17867)
(17662)
北京(17381)
(16693)
师范(16369)
经济学院(16367)
基金
项目(102614)
科学(80292)
基金(75933)
(69776)
国家(69215)
研究(67567)
科学基金(58382)
社会(45448)
社会科(43196)
社会科学(43184)
基金项目(40806)
(40261)
自然(39313)
自然科(38494)
自然科学(38478)
自然科学基金(37833)
(34064)
教育(30128)
资助(29244)
编号(24980)
重点(23555)
(22098)
(21669)
(21623)
计划(20821)
创新(20312)
科研(20250)
国家社会(19976)
(19520)
成果(18515)
期刊
(57410)
经济(57410)
研究(36012)
学报(31121)
(30641)
科学(25540)
中国(25311)
大学(22691)
学学(21975)
农业(20587)
(19327)
管理(17836)
(11967)
金融(11967)
(11022)
业经(10534)
经济研究(10486)
教育(9946)
财经(9646)
技术(9366)
业大(9220)
(8900)
问题(8367)
(8265)
农业大学(7988)
科技(7716)
商业(6952)
(6484)
技术经济(6151)
国际(6042)
共检索到195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为了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性影响,采用红外辐射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油和油茶籽仁油中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及其含量。美拉德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1)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油和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分别为82.02%和79.59%;氧化稳定时间分别为11.92 h和7.51 h,说明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产物丙酮醛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二醛和3-脱氧奥苏糖在150℃下才产生,乙二醛含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略微增加;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油中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7.94μg/g和29.7μg/g;油茶籽仁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4.15μg/g和51.94μg/g,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78和1.94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3)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油与油茶籽油的DPPH清除率与氧化稳定性发现,油茶籽仁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因此,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美拉德产物为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凡  陈志吉  蓝丽丽  杜孟浩  王超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目的]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的抗氧化性影响。[方法]采用红外加热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和油茶籽仁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结果]研究发现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中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10.929、34.620、11.054和36.627μg·g~(-1),油茶籽仁中其含量分别为16.950、55.217、20.216和72.390μg·g~(-1),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55、1.59、1.8和1.97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油茶籽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和油茶籽清除DPPH自由基与抗氧化活性均达到最高,前者分别为99.18%和81.47%,后者分别为97.44%和74.97%。[结论]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与油茶籽的DPPH清除率与抗氧化活性发现,油茶籽仁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抗氧化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聂明  杨水平  姚小华  方学智  王亚萍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琼芬  马李一  余建兴  张重权  王有琼  安鑫南  
研究温度、光照时间对辣木油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此选择合理的保存方式。用石油醚浸出法制成辣木油试样,以过氧化值(POV)为试验指标,采用Sehaal烘箱法和室内自然光照射法进行试验,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受热、光照时间下的POV值并计算氧化诱导时间。结果表明:不同受热时间下测得的POV值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而不同光照时间的POV值则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辣木油对温度比较稳定,但对光照则相反,光照时间越长抗氧化的稳定性就越差,光照氧化诱导时间仅为3.5d。提示了辣木油应在20℃左右保存并特别注意避光,在此条件下的货架期可达304d。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娜  吕春茂  陆长颖  魏雅静  孙俪金  
为了解平欧榛油的贮藏特性并延长其货架期,采用烘箱加速氧化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探讨了提取工艺、温度、光照和抗氧化剂等对平欧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法提取平欧榛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水酶法,室温条件下可延长储藏期15d;随温度升高平欧榛油氧化稳定性降低较快,低温适于其储藏;光照对平欧榛油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避光利于其保藏;采用0.015%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0.005%维生素C协同使用对于平欧榛油稳定性效果最佳,储藏期可由105d延长至831d。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佘佳荣  晁燕  谭利娟  
对自行提取的16个湖南油茶籽样品和20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进行了气相色谱法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对掺入了不同比例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和油茶籽油组成的二元体系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通过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建立了快速、精准地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含量的气相色谱油茶籽油掺假判定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鞠兴荣  高晓红  何荣  郑毅  袁建  
【目的】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影响油脂的储藏品质。大豆油中多种微量成分对油脂的氧化稳定性产生影响,甘油二酯是其中之一。研究添加二亚油酸甘油酯(LL)对大豆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期开发新的大豆油抗氧化剂,稳定油品品质、延长货架期。【方法】以过层析柱脱除微量成分并加入3×10-5(w/w)叶绿素的大豆油(TSSO)和未经脱除处理的大豆油(NSSO)为试验对象,分别加入0.01%、0.05%、0.1%、0.5%、1.0%、2.0%(w/w)LL,搅拌均匀制成系列样品,在25℃、光照强度为1 700 lx的敞开环境下放置。在6周试验期内,以不添加LL的样品为对照,每间隔7d按GB/T5538-2005用碘量...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周晔  
核桃(Juglans regia&Juglans sigillat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据国家林业局统计,2015年我国核桃产量为333.17万吨,占木本油料总产量的59.49%。核桃仁中油脂含量高达60%7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ω-6/ω-3配比合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然而,核桃油在生产和储藏过程易氧化酸败,这已成为其产业发展的瓶颈。前人利用添加抗氧化剂、控制储藏条件等方法,在提高核桃油稳定性的提升及保质期的延长上取得诸多进展。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以压榨核桃油为实验对象,基于氧化进程中内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盔  黄才斌  黄高山  刘仲华  
用毛油茶籽油和蔗糖经甲酯化与酯交换两步,合成了油茶籽油脂肪酸蔗糖酯,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前步反应条件(摩尔比5∶1,80℃,反应6h),甲酯得率为79%;用单因素法确定了后步反应条件(摩尔比为(1~2)∶1,先在110℃反应1.5h,再在135℃反应3h),蔗糖酯产率为45%.并对精制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建平  郭华  
为了提高茶籽油的耐寒性 ,提高产品的档次与市场竞争力 ,对茶籽油的冬化条件如降温速率、结晶温度、养晶时间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当结晶温度为 4℃ ,前期降温速率为 2 .0℃ / h,后期降温速率为 0 .3℃ / h,养晶时间为 18h时 ,茶籽油冬化效果较好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莉蓉  张名位  刘邻渭  魏振承  张瑞芬  
【目的】比较外界因素及杀菌工艺对黑米、黑大豆、黑玉米3种黑色粮油作物种皮花色苷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光照、温度、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和5种杀菌工艺(巴氏灭菌、煮沸灭菌、高温短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微波灭菌、)处理3种花色苷提取物,采用铁离子还原法评价其处理前后的总抗氧化能力变化。【结果】黑米、黑大豆、黑玉米种皮花色苷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随光照和加热时间延长而下降,温度越高下降越快,在避光、自然光和日光灯照射3种光照条件下黑米花色苷提取物的稳定性最好,其次为黑大豆花色苷提取物的,黑玉米花色苷提取物的最差;在相同温度下黑大豆花色苷提取物的稳定性最好,黑米和黑玉米花色苷提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晓霞  李建科  张研宇  
【目的】研究蚕蛹油(silkworm pupa oil)超声波辅助萃取的最佳工艺、蚕蛹油的理化性质、影响蚕蛹油氧化的因子和不同抗氧化剂及几种天然多酚类提取物对蚕蛹油的抗氧化效果。【方法】利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建立超声波辅助萃取蚕蛹油的数学模型,获得最佳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蚕蛹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不同因子和添加不同抗氧化剂及几种天然多酚提取物对蚕蛹油抗氧化稳定性影响。【结果】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响应曲面分析得出超声波辅助萃取蚕蛹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02W,超声时间20min;超声温度40℃[0],在此...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毅菲  熊传喜  王良发  
以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larkii)为材料,研究温度、pH对其血清酚氧化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以L-dopa为反应底物,在试验设计的温度范围(20,30,40,50,60,70℃)内,测得酚氧化酶活力的最适温度为20℃,随温度升高酶活力迅速下降,该酶在20~40℃范围内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而30℃时最稳定;该酶的最适pH 7.0,在pH 6.0和7.0的缓冲系统中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兆杰  薛长湖  林洪  郭恩辰  王洪军  
以过氧化值 (POV)、共轭二烯型氢过氧化物含量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变化为指标研究了鱼油在不同体系中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 :在贮藏过程中以N2 保护的鱼油氧化稳定性最高 ,而暴露于空气中的鱼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差。将鱼油分散于水中形成O/W型的乳化体系能提高鱼油的氧化稳定性。在三种体系中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比低不饱和脂肪酸下降的更快。隔绝O2 是防止鱼油氧化的重要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