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34)
- 2023(10897)
- 2022(9724)
- 2021(9338)
- 2020(7851)
- 2019(18628)
- 2018(18659)
- 2017(36129)
- 2016(19808)
- 2015(22409)
- 2014(22438)
- 2013(22021)
- 2012(19894)
- 2011(17769)
- 2010(17800)
- 2009(16144)
- 2008(15477)
- 2007(13273)
- 2006(11320)
- 2005(9624)
- 学科
- 济(76528)
- 经济(76451)
- 管理(54686)
- 业(51732)
- 企(43975)
- 企业(43975)
- 方法(40216)
- 数学(35464)
- 数学方法(34793)
- 农(19096)
- 学(18587)
- 中国(18297)
- 财(16874)
- 业经(16544)
- 地方(14977)
- 理论(14612)
- 农业(12764)
- 贸(12741)
- 贸易(12733)
- 和(12728)
- 易(12351)
- 技术(12214)
- 环境(11748)
- 制(11507)
- 务(11135)
- 财务(11061)
- 财务管理(11042)
- 划(10684)
- 企业财务(10414)
- 教育(10198)
- 机构
- 大学(275035)
- 学院(274571)
- 管理(112595)
- 济(101757)
- 经济(99424)
- 理学(98860)
- 理学院(97787)
- 管理学(95574)
- 管理学院(95102)
- 研究(88437)
- 中国(63327)
- 科学(59213)
- 京(59174)
- 业大(44908)
- 农(44903)
- 所(44730)
- 财(43847)
- 研究所(41416)
- 中心(39696)
- 江(38267)
- 北京(37522)
- 范(36426)
- 财经(36161)
- 师范(36080)
- 农业(34911)
- 院(33020)
- 经(32897)
- 州(31631)
- 技术(30651)
- 师范大学(29020)
- 基金
- 项目(197554)
- 科学(154317)
- 基金(141912)
- 研究(141278)
- 家(124851)
- 国家(123863)
- 科学基金(106182)
- 社会(85265)
- 社会科(80748)
- 社会科学(80722)
- 省(78323)
- 基金项目(75751)
- 自然(72467)
- 自然科(70790)
- 自然科学(70776)
- 自然科学基金(69446)
- 划(66171)
- 教育(65884)
- 资助(60065)
- 编号(58190)
- 成果(45879)
- 重点(44284)
- 部(42339)
- 发(41179)
- 创(40921)
- 课题(40113)
- 科研(38348)
- 创新(38051)
- 计划(36804)
- 大学(36541)
- 期刊
- 济(105463)
- 经济(105463)
- 研究(75045)
- 中国(47263)
- 学报(46393)
- 科学(42508)
- 管理(39945)
- 农(39391)
- 大学(34752)
- 学学(32811)
- 教育(32707)
- 财(31262)
- 农业(27818)
- 技术(25648)
- 业经(18750)
- 融(17880)
- 金融(17880)
- 经济研究(16625)
- 财经(16210)
- 图书(15270)
- 科技(14961)
- 业(14660)
- 林业(14447)
- 问题(13802)
- 经(13640)
- 技术经济(13542)
- 理论(13354)
- 统计(12918)
- 资源(12619)
- 版(12613)
共检索到380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成向荣 赵忠 郭满才 王迪海 袁志发
对陕西安塞县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人工林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详细调查,以细根表面积为指标建立了在土壤入渗水和深层土壤水混合作用下的刺槐细根垂直分布模型S=AhB(C+Dh+Eh2+Fh3),式中:A、B、C、D、E、F为经验系数,其中A>0、B>0、F≠0;S为从地表到一定深度的细根表面积(cm2·dm-3);h为土壤深度(cm)。该模型可以从理论上确定细根分布的最大深度hmax和细根分布达最大值时的土壤深度hp,以及土壤入渗水对根系生长影响的最大深度hq,hq可以近似的作为土壤入渗水和深层土壤水对细根生长影响的分界点。根据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模型,刺槐林下土壤水分在剖...
关键词:
刺槐 细根 模型 立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忠 成向荣 薛文鹏 王迪海 袁志发
以生长在陕西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安塞县和半湿润气候区长武县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根样,研究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地刺槐细根分布差异较大,安塞县刺槐细根平均分布深度为250cm,长武为200cm;安塞阴、阳坡立地上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分别是长武的5.06和8.29倍。无论是在阴坡还是阳坡立地上,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均在土壤表层0~20cm处达到最大值,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长武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峰值出现在较深的土层,阴、阳坡均在60cm左右。安塞刺槐细根约80%分布于0~150cm土层中,长武集中在0~100cm土层。此外,两地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永斌 郭鑫炜 魏亚伟 王茜 李吉 李志远 郑卓然
辽西北半干旱区作为我国三北防护林边界防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但对于阻挡科尔沁沙地南缘扩大和在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其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在辽宁西北部的昌图县付家林场,分别选择当地典型的人工防护林——樟子松纯林、杨树纯林、樟子松-杨树混交林,并对其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6~9.04g·kg-1和0.35~0.78g·kg-1,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樟子松林最高,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最低;土壤全磷含量仅为1.14~4.50mg·kg-1,樟子松-杨树混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妙兰 顾晓娟 刘悦 刘林云慧 刘亚蕾 吴文宇 周林菲 莫其锋
【目的】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旨在探明粤西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C、N、P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东省阳江市国有花滩林场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灰木莲Magnoliaceae glanca四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10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磷(AP)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人工林类型土壤C、N、P的垂直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土壤TOC、TN存在显著差异,土壤TOC和T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林分间表现为马占相思>加勒比松>尾叶桉>灰木莲,土壤TP在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间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尾叶桉林和灰木莲林的土壤C∶N、C∶P、N∶P分别为7.45~8.09、10.14~16.59和1.35~2.18,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的土壤TOC与TN、C∶N与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SWC)和p H值会影响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论】马占相思林有较好的养分归还和地力维持的效果,在人工林营建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种植固氮树种达到土壤肥力改良的目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图5表2参28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雷丕峰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延国 董芳宇 吕爽 王键铭 井家林 李景文
以额济纳胡杨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Minirhizotron方法对胡杨细根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0~20 cm土层中胡杨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最大,且与其他各层存在显著差异(P<0...
关键词:
胡杨 细根 生长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韦兰英 上官周平
为揭示柴松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比根长都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体上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柴松林地最大细根生物量分布在10~20 cm土层,最大的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0~10 cm土层;最小比根长分布在20~30 cm土层,最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60~7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细根生物量与>5 mm和
关键词:
柴松 细根特征 垂直分布 黄土高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萍 左继林 秦健 闫梦 程离 王翰琨 王振丽 胡冬南
为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油茶细根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动态监测技术,以‘长林4号’油茶林为试材,设置了黑地膜、油茶壳、花生秆+稻草、生态膜以及对照(无覆盖)5种处理,对林地0~40 cm土壤剖面的油茶细根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结果表明:3月和6—7月为油茶细根的生长高峰期,油茶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黑地膜处理下于3月出现最大值,而在花生秆+稻草处理下于7月出现最大值。花生秆+稻草处理增加了总根尖数、总根长以及根总表面积在10~20 cm土层和20~30 cm土层的比例,生态膜处理增大了细根现存量分布在0~10 cm土层比例。花生秆+稻草处理显著增大油茶细根现存量的作用均体现在每个土层中,生态膜处理对0~10 cm土层的细根现存量促进作用相对其它土层较大,而黑地膜处理对10~40 cm土层的细根现存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0~10 cm土层中的油茶细根直径经4种覆盖处理下都较对照处理有所减小。3月和6—7月是油茶细根生长旺期,花生秆+稻草处理对油茶细根现存量的促进作用最佳,黑地膜次之。
关键词:
覆盖处理 细根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远长 王美娟 吴正方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部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影响垂直带分布的主要因子是热量条件。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上限的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分别为65℃·月、43℃·月、16℃·月和10℃·月及-10℃·月、-24℃·月、-55℃·月和-75℃·月;其可能蒸散值分别为620mm、500mm、410mm和300m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忠 李剑 袁志发 胡小宁 曹扬 王迪海
2004,2005年4—10月,在位于黄土高原半湿润水分生态区的陕西省长武县,采用中子仪对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监测,运用隔室模型和2004年的实测数据建立降水在土壤中的入渗平衡模型:WC=a(e-kh-1)+c(1-e-k1h)+f,其中a>0,c>0,f>0,k1>k>0,k1和k分别为土壤入渗水的吸附速率和衰减速度。k,k1在特定取值条件下,模型可表达黄土高原刺槐林下不同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采用2005年5月实测数据对模型的拟合验证结果表明:拟合优度R2符合统计学要求,能很好地反映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刺槐 土壤水分 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琮 贺虹 刘铭汤 谢恩魁
本文通过分析太白山不同植被带的蚁种组成及各蚁种在不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探讨了太白山蚂蚁种群分布与森林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小区间的相似性比较和区系组成比较 ,研究了太白山蚂蚁的垂直分布特点和高大的山体、多样的气候等对蚁科南北成分过渡渗透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 ,太白山不同地带分布的蚂蚁种类与海拔高度、气候类型及植被类型密切相关 ,蚁种的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和植被类型的减少而减少 ,且南坡的种类多于北坡 ;蚁种的组成在海拔相同的小区之间相似性较大 ,但随着海拔高度差异的加大和坡向不同 ,各小区间相似性显著降低 ;太白山是南北蚁科成分的交汇过渡地带 ,具有南北成分相互渗透和交错...
关键词:
蚂蚁 垂直分布 太白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鲜李虹 刘勇 常笑超 王凯 宋协海 王洋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配置下的毛白杨人工林在造林4年后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探究不同密度配置是否对毛白杨根系分布存在影响,为毛白杨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造林密度(2 m×3 m和3 m×4 m)的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在水平方向30、60、90、120、150 cm处,垂直方向20、40、60、80 cm处依次取样,每株共取得20个根系样品,共选取18株标准木,获得360个样品。对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重密度等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造林初期密度对树木的树高存在显著影响,胸径影响不显著。2)不同造林密度会对毛白杨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产生显著影响。株行距为2 m×3 m的细根生物量、细根根重密度均显著高于3 m×4 m密度配置;而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则以3 m×4 m密度配置下更优。3)水平方向上,2 m×3 m密度条件下,距树干水平距离0~30 cm处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平距离,且0~30 cm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3 m×4 m。2 m×3 m密度下比根长、比表面积均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增加,以120~150 cm处最大,而3 m×4 m密度下比根长各水平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4)垂直方向上,两种密度下生物量、根重密度均呈现随着垂直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均以0~20 cm深度处最大。5)3 m×4 m密度下根长密度表层显著高于其余深度土层,而2 m×3 m密度下60~80 cm根长密度分配比例(27.30%)接近0~20 cm处(27.25%),表层及深层均有较大细根分配比例。2 m×3 m较高密度40~80 cm根长密度占整株的53.64%,高于3 m×4 m较低密度40~80 cm的45.62%。【结论】不同密度配置显著影响毛白杨细根的空间分布,2 m×3 m较高密度配置会导致毛白杨根长密度分配比例下沉,即密度带来的竞争关系导致植物细根的向下伸长,吸收更深层次的土壤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秘洪雷 兰再平 孙尚伟 傅建平 彭晶晶 马鑫
[目的]为探究滴灌条件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大兴区林场滴灌栽培的5年生欧美107杨的细根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根钻法分别在株间、对角和行间方向距树干0.2、0.5、1.0、1.5 m处取样,取样深度为60 cm,每10 cm为1个土层。[结果]滴灌条件下,在不同方向的不同树干距离和土层深度,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和根长表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其分布受树干距离、土层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对角>行间,细根主要分布在湿润带范围内且在0 40 cm土层相对集中分布。依据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的水
关键词:
地面滴灌 杨树人工林 细根 空间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光水 何宗明 谢锦升 杨玉盛 蒋宗垲
对福建三明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产力、分布及周转进行了为期 3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 ,福建柏年均细根生物量达 389 7g·m- 2 ,是杉木林 (2 77 2g·m- 2 )的 1 4 1倍 ;活细根年均生物量达 2 16 3g·m- 2 ,是杉木林(14 8 4g·m- 2 )的 1 4 6倍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