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5)
- 2023(10109)
- 2022(8433)
- 2021(7878)
- 2020(6286)
- 2019(14495)
- 2018(14285)
- 2017(27210)
- 2016(14880)
- 2015(16731)
- 2014(16649)
- 2013(15992)
- 2012(15017)
- 2011(13680)
- 2010(14223)
- 2009(13480)
- 2008(13614)
- 2007(12345)
- 2006(11330)
- 2005(10627)
- 学科
- 济(55158)
- 经济(55056)
- 管理(51288)
- 业(46725)
- 企(41255)
- 企业(41255)
- 财(19293)
- 方法(19188)
- 制(17767)
- 中国(16753)
- 农(16626)
- 业经(15185)
- 数学(14844)
- 数学方法(14534)
- 策(13414)
- 理论(12647)
- 体(11758)
- 银(11599)
- 银行(11592)
- 学(11374)
- 务(11222)
- 财务(11178)
- 财务管理(11152)
- 行(11128)
- 贸(10595)
- 贸易(10584)
- 企业财务(10575)
- 农业(10563)
- 地方(10544)
- 融(10533)
- 机构
- 学院(212807)
- 大学(212381)
- 济(88985)
- 经济(86914)
- 管理(80912)
- 研究(72791)
- 理学(68233)
- 理学院(67480)
- 管理学(66470)
- 管理学院(66016)
- 中国(57188)
- 财(48037)
- 京(44736)
- 科学(39836)
- 财经(35833)
- 所(35291)
- 江(35059)
- 中心(32954)
- 经(32298)
- 研究所(31111)
- 农(28629)
- 北京(28544)
- 范(28307)
- 师范(28074)
- 州(27391)
- 经济学(27012)
- 院(26988)
- 财经大学(26337)
- 业大(25621)
- 经济学院(23893)
- 基金
- 项目(131004)
- 科学(104095)
- 研究(102526)
- 基金(94201)
- 家(80176)
- 国家(79456)
- 科学基金(68760)
- 社会(65131)
- 社会科(61610)
- 社会科学(61600)
- 省(50607)
- 教育(48818)
- 基金项目(48037)
- 编号(42754)
- 划(42392)
- 自然(41782)
- 自然科(40789)
- 自然科学(40780)
- 自然科学基金(40082)
- 资助(38374)
- 成果(37733)
- 课题(31173)
- 制(30646)
- 部(30010)
- 重点(29877)
- 发(28001)
- 性(27819)
- 创(27784)
- 国家社会(26675)
- 教育部(26591)
共检索到343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智君 文龙
制造强国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本文借鉴“结构-组织-行为-政策”范式,构建理解制造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强国战略存在三个重要维度,即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产业领域选择、实现结构转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制造业企业实现结构转型的具体路径和政策设计。中国政府汲取理论研究成果,探索实践经验,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试点先行为主要原则,通过实施各类渐进优化的激励性、协调性、监督性和评估性政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微观主体选择最优方式实施数智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为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晓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弘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文化中共同体思想中有益因子的吸收与借鉴。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立足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模式;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理论,为人类未来社会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理念参考;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迈向新阶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董储超
《学位法》第四十条通过学术复核制度的创新设计,赋予学位申请人以学术复核权,但相关法律规范的非完备性导致学术复核权易受学位授予单位的实质限制,学术复核制度的非独立性风险由此显现。学术复核制度的独立性理论能够有效回应学术复核制度的理论争议,促使学位纠纷更好预防与化解,亦具备一定的理论和规范基础。全面建构学术复核制度的独立性理论,需要将保障学位申请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作为逻辑前提,进而确保学术复核权的独立行使与学术复核程序的公正运转。应体系化设立完备的回避、学术复核办法制约以及评估审查机制,明确允许学位申请人寻求外部救济,相关救济机关应将学术复核程序是否具备独立性作为审查重点。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贵禄
公共阐释论的提出,是对强势的西方文论话语的又一次深度辨析,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破",而且更在于"立"。公共阐释论的建构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即历史维度、公共维度和可公度维度。结合中西方阐释史、理论史和文学案例,从阐释规范、文学传统和认知前见等三个方面,可以揭示建构公共阐释论之历史维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
历史维度 阐释规范 文学传统 认知前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瞿卫星 贺菲
尽管实践研究的特殊性为教师从事研究提供了合理辩护,但无论是侧重于它与理论研究的差异比较、还是偏向于两者共同之处的科学化诉求,都可能影响实践研究的有序发展,反映出理论解释的两难境地。"教师即研究者"潜藏的技术理性观和身份认同问题使教师身处解决实践问题是迎合他人理论或服从集体规范,还是遵循自我角色认知的两难选择。同时,尽管学校作为研究场域的存在支持着科研兴校和教师即研究者的判断,但自治性主体的假设只是排除多重矛盾后对学校自主发展的孤立分析,而科研机构的假设也是忽视学校专门教育机构属性和教师实践教育者的身份后对学校科研环境的简单预期。
关键词:
实践研究 教师研究者 研究场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兵 张航空 陈谊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其中,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成为一个关键议题。文章认为,如果这一关键议题不搞清楚,势必会影响养老服务的路径选择,甚至影响所选择的养老服务的发展路线和发展道路是否顺畅。为此,文章结合已经出台的养老服务政策,首先,从社会政策理论的角度阐明在什么情况下要建立基本养老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体制与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关系;其次,对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意识形态理据和中国养老服务模型的选择进行阐述,据此提出混合经济的养老服务模型,认为必须建立基本养老制度,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再次,提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政策框架。
[期刊] 求索
[作者]
林毅
"中国之治"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中国之制"发挥比较制度优势的结果。因此,以解构西方话语为起点,深入剖析制治互洽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得以重建的表现与原因意义重大。通过考察中国制度在赶超和防范风险上的双重优势不难发现,中国的制治互洽逻辑,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演绎基础上的,而是以中国制度中人民立场的政治性理念与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实践过程间的内在统一为支撑,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与其中国化实践品质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才稳定地链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的"善治"结果。
关键词:
制治互洽 制度优势 制度属性 实践品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向红玲 张宜红 陈昭玖
[目的]通过系统论、分工深化等理论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探索生产性服务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法]文章在梳理生态农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理清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生产性服务等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以江西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例,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及三产融合实现方式。[结果](1)生态农业产业化需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展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等多种生态模式;(2)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提供,注重生产性组织培育和支持;(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践行生态农业认证机制和生态农业绿色清单制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探索和江西现实依据。[结论]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则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俏 陶莉
农村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是秉承新发展理念,在乡村舒适性资源利用、后生产主义乡村价值兴起、农村产业融合驱动、城乡地域共同体功能再造、康养政策引领与市场开发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通过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中医药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景观游赏等相融合,发展出田园康养、文化康养、医疗康养和森林康养等新型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建立了互益性城乡交流渠道,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和社区建设。但目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成熟,存在统筹规划力度不足、业态短板比较突出、专业康养人才匮乏、数字化技术融入较低等问题。文章建议从主体、资本、人才、技术的角度构建政策协同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康养特色、创新职业培训、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农村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农村康养产业发展,还应加强对城乡互益性养老服务机制的研究,探讨建立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城乡养老服务网络的可能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俏 陶莉
农村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是秉承新发展理念,在乡村舒适性资源利用、后生产主义乡村价值兴起、农村产业融合驱动、城乡地域共同体功能再造、康养政策引领与市场开发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通过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中医药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景观游赏等相融合,发展出田园康养、文化康养、医疗康养和森林康养等新型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建立了互益性城乡交流渠道,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和社区建设。但目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成熟,存在统筹规划力度不足、业态短板比较突出、专业康养人才匮乏、数字化技术融入较低等问题。文章建议从主体、资本、人才、技术的角度构建政策协同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康养特色、创新职业培训、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农村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农村康养产业发展,还应加强对城乡互益性养老服务机制的研究,探讨建立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城乡养老服务网络的可能路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沙学康 朱开笛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发展中国实体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之一,而促进制造业创新则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手段。本文整合了2005—2016年“地级市—行业”面板数据,以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设立为拟自然实验,探究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一关键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园的建立带动了制造业创新规模和创新质量的提升,自动化程度较高和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行业享受了较多政策红利。机制探讨表明,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发挥创新驱动效应的关键在于园区扮演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角色,激发了园区内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科研成果与实体产业的有机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厚的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政策有利于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发挥。本文的发现总结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中国经验,为中国通过实施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学理依据和完善方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拉特纳·戈什 荆晓丽 谢芸佳
本文深度解析了全纳教育这一概念,并以加拿大和中国为例,探讨了全纳教育在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政策与实践。虽然全纳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推行全纳教育需要对现行教育范式进行深刻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特别是被排斥和被边缘化的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全纳 全纳教育 全民教育 特殊教育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跣
"中国阐释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2019年7月在北京成功举办。研修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中国阐释学 中国文学批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雷维群 徐姗 周勇 韦波 朱里莹
城市更新是保证城市土地与环境刚性约束、治疗"大城市病"、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双修"是综合、多维的更新理念,是针对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建设风貌、人地和谐等方面问题而开展的多层次、多视角的修复与修补活动。通过梳理城市更新的相关理念与做法,剖析"城市双修"的理论渊源、演替轨迹及内涵特性,并总结国内试点实践的经验与不足,提出"全域化、持续化、精细化"的"城市双修"模式,最后以广西河池市"城市双修"建设为例探讨相关具体做法,以期为"城市双修"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双修 城市更新 河池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莹 韩明
中国金融双向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金融开放,既有各国金融开放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金融开放在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再到高水平双向开放进程中,始终深刻把握和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新道路,也为其他国家的金融开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释了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核心要义和行动逻辑,回顾了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分析了新征程上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所面临的内外挑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