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95)
- 2023(21349)
- 2022(17697)
- 2021(16455)
- 2020(13727)
- 2019(31233)
- 2018(30837)
- 2017(59191)
- 2016(32186)
- 2015(36140)
- 2014(36100)
- 2013(35078)
- 2012(31758)
- 2011(28239)
- 2010(28175)
- 2009(26143)
- 2008(25694)
- 2007(22940)
- 2006(20238)
- 2005(18086)
- 学科
- 济(127878)
- 经济(127697)
- 业(109182)
- 管理(105506)
- 企(96324)
- 企业(96324)
- 方法(55903)
- 数学(45406)
- 数学方法(44795)
- 财(39673)
- 农(39506)
- 业经(37679)
- 中国(35002)
- 制(29198)
- 务(27116)
- 财务(27026)
- 农业(27014)
- 财务管理(26979)
- 企业财务(25592)
- 学(24956)
- 理论(24515)
- 地方(24031)
- 技术(23220)
- 和(22279)
- 体(21949)
- 贸(21435)
- 贸易(21423)
- 易(20815)
- 划(20742)
- 银(20634)
- 机构
- 学院(454503)
- 大学(451416)
- 济(180045)
- 管理(179928)
- 经济(176139)
- 理学(154849)
- 理学院(153219)
- 管理学(150519)
- 管理学院(149677)
- 研究(146526)
- 中国(112101)
- 京(95769)
- 科学(89458)
- 财(87457)
- 农(74278)
- 所(72247)
- 财经(69110)
- 江(68433)
- 中心(67122)
- 业大(66909)
- 研究所(65274)
- 经(62774)
- 北京(59852)
- 范(58393)
- 农业(58017)
- 师范(57798)
- 州(54652)
- 经济学(54154)
- 院(53938)
- 财经大学(51202)
- 基金
- 项目(306469)
- 科学(242134)
- 研究(227328)
- 基金(221912)
- 家(192372)
- 国家(190672)
- 科学基金(165276)
- 社会(143667)
- 社会科(136021)
- 社会科学(135988)
- 省(120602)
- 基金项目(116968)
- 自然(106328)
- 教育(105224)
- 自然科(103878)
- 自然科学(103853)
- 自然科学基金(101987)
- 划(100539)
- 编号(93422)
- 资助(90404)
- 成果(75957)
- 重点(68352)
- 部(67381)
- 发(65136)
- 创(65059)
- 课题(64514)
- 创新(60277)
- 国家社会(59057)
- 制(58612)
- 教育部(58244)
- 期刊
- 济(202435)
- 经济(202435)
- 研究(133171)
- 中国(88842)
- 财(70810)
- 管理(70731)
- 学报(69524)
- 农(69323)
- 科学(64333)
- 大学(54149)
- 教育(52839)
- 学学(51058)
- 农业(47382)
- 技术(41992)
- 融(40226)
- 金融(40226)
- 业经(35665)
- 财经(34297)
- 经济研究(31348)
- 经(29459)
- 问题(26673)
- 业(25873)
- 技术经济(22357)
- 版(21896)
- 现代(21255)
- 科技(21149)
- 图书(20856)
- 理论(20504)
- 商业(20384)
- 财会(20264)
共检索到671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吉艳平 韩明华 郑大亮
文章基于企业主体的视角构建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范式,即主体智能化升级、本势智能化升级以及知识库智能化升级,通过三者相互作用与渗透驱动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型、纵链型、网云型等三种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可选择的路径,同时对各路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并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制度能力、技术势能与营销势能、组织架构与资源分配等方面提出促进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性策略。
关键词:
制造企业 智能化升级 企业主体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贝 杨水利
基于扎根理论,选取15个智能制造典型案例,探索影响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市场需求、智能技术、智能装备资源、智能交互能力、智能服务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是影响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以及管理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家精神是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分析5种智能制造模式,为相关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俊 郭耿轩 刘敏 秦颖
基于3家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跨案例研究,构建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可以分为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3个阶段。企业基于动态能力不断调整其在不同阶段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在自动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提高制造能力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信息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标准化、信息化集成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智能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企业柔性化建设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泽双 王义杰
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趋势,不同企业由于企业特点不同,需要合理选择转型路径。为深入探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动态过程,基于“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构建包含制造能力、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企业规模、人力资源、金融支持6个关键前因条件的理论框架,采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利用Python分析2015—2021年中国制造业转型成功企业86家,探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在时间纵轴上的组态效应,以为技术基础、内部资源、环境依赖度不同制造企业明确转型路径。研究发现:技术因素是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条件,5条组态的一致性水平在研究期内呈现上升趋势,并根据企业规模划分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类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二者均有利于发挥多个要素的协同作用;行业特点对智能化转型路径的选择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5条路径对食品、印刷、家具制造业的解释力度较低;5条路径的一致性在研究期间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且都在2020年前后存在小幅回落,这可能是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因此,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参与生产环节中自动化来完成智能化转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林 陆亮亮
“互联网+”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化战略成为制造企业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重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选择。以美国GE、德国Siemens、日本Toyota与中国Haier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复杂系统理论进行多案例分析,构建“资源要素-核心能力-系统创新”智能化战略转型综合模型,明确不同国家制造企业因资源、能力和系统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模式,在转型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目标、路径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区别。结论不仅从微观动态层面为理解制造企业智能化战略转型提供了基本信息,也有利于从系统论角度构建制造企业智能化战略转型发展框架,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肖吉军 谢闻霖 王通达 张晓斌
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有利于推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明确了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因果图和系统流图,并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演化和仿真分析。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技术、组织及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软件投入、人力资源投入、高管转型意愿、环境压力及政府财政补贴程度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影响效果具有滞后性。最后从技术、组织及环境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岳宇君 顾萌
以201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智能化对制造企业成本粘性具有抑制效应;智能化通过调整成本路径、管理层乐观预期路径抑制成本粘性,而通过代理冲突抑制成本粘性的路径机制不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在资产专用性弱、低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中,智能化对成本粘性具有加剧效应,但此情形只发生在内部控制质量低的样本;智能化抑制成本粘性的效应在自由现金流高的制造企业更显著,支持智能化通过代理冲突路径抑制成本粘性的观点;智能化对成本粘性的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人力资源成本粘性相比,智能化对物质资源成本粘性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智能化抑制成本粘性的效应在国有企业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不显著。研究结论能够为认识智能化如何影响制造企业成本粘性提供有益参考。建议企业高质量推进智能化、加强制度建设,同时政府也应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
智能化 制造企业 成本粘性 抑制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栩 谭琦
实现企业智能化运营对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高端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及内部运营的组织与构建,可以为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供新兴解决方案。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应作为政府及相关企业的一项重要运营技术战略,加强政策引导、路径方案设计,建设相关支持条件与环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宇君 顾萌
基于制造业企业实证检验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竞争战略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笔者以2013—2019年中国大陆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在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包含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在内的企业业绩的影响及竞争战略、内部控制在其中的作用。检验结果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高了企业业绩;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均中介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企业业绩的正向影响;内部控制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业绩的积极影响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智能化转型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业绩,揭示了智能化转型与企业业绩内在联系的机理,所得结论拓展了现有关于智能化转型、企业业绩方面的学术探讨边际,为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业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英楠
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如何从全球价值链低端以制造业外包"承接方"为主,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的"发包方"和"承接方"转变,以推动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利用外包组织间知识流动实现制造企业价值链提升的路径选择模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孟凡生 徐野 赵刚
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相继提出,智能制造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基于“工业4.0”视角,以金风科技公司为例,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过程及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经历了技术改造、自主研发、技术融合三个发展时期。企业的智能化水平经历了系统集成、互联互通、信息融合三个时期的动态演化。数据整合能力、智能生产能力、智能管理能力是影响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的主要因素,这三种智能制造能力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的动态演化,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本研究对新能源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和智能化升级过程具有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郑季良 陈白雪
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实质上是资源有效组织并产生组态效应的过程。资源集合既可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也可能导致转型失效。从成功转型和低效失败的正反视角,通过对45家制造企业案例的实证和对比研究,分别得出高低转型条件(资源)组态路径、成功转型要点以及失败转型注意事项:创新资源主导性和融资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改变供应商集中度是实现其它资源因素协同的有效路径,创新缺失和资源错配(企业规模、知识技术密集度、供应商集中度)易导致转型升级低效。研究结论丰富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可为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构建并避免低效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玲玲 肖雅南
“智能制造”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能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影响其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好坏,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对企业自身的良好运营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5~2020年105家智能制造试点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我国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智能化水平较高,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降低;(2)企业投资效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投资过度情况呈增长态势,投资不足情况基本呈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样本企业更多表现为投资过度,而在中西部地区多为投资不足;(3)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与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样本企业为国有企业时,智能化水平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非国有制造业试点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也能有效避免出现非效率投资的情况。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影 张宏如 苏涛永
促进组织间知识流动对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较少从知识治理视角展开分析。以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核心企业实施知识治理的实践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控制型、激励型、协调型和发展型4种知识治理机制,并发现不同治理机制在治理目标、治理过程、治理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提出核心企业应灵活组合多种知识治理机制解决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知识基础风险,同时,知识治理机制并非一成不变,核心企业需要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等建议。上述发现不仅有助于丰富智能制造与知识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而且从知识视角为核心企业提升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提供了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立华
企业主体微观上的体现是产业集群宏观上转型升级的关键。复杂适应系统涌现性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系统中参与行动的主体。作为一种复杂适应系统,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是企业,企业对产业集群涌现性的出现至关重要,企业自身动态性的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过程、企业主体间耦合都对产业集群涌现性产生影响。提高企业对产业集群涌现性影响的对策有:提高企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善企业所处产业环境创造涌现性产生条件,提高产业集群的企业组织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企业 产业集群 涌现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