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02)
- 2023(19437)
- 2022(16549)
- 2021(15214)
- 2020(12903)
- 2019(29395)
- 2018(29083)
- 2017(56307)
- 2016(30153)
- 2015(33759)
- 2014(33461)
- 2013(32947)
- 2012(30092)
- 2011(26960)
- 2010(27079)
- 2009(25356)
- 2008(24776)
- 2007(22038)
- 2006(19597)
- 2005(17715)
- 学科
- 济(141573)
- 经济(141396)
- 业(106131)
- 管理(102816)
- 企(94471)
- 企业(94471)
- 方法(58470)
- 数学(48096)
- 数学方法(47520)
- 财(39198)
- 业经(37580)
- 农(37190)
- 中国(31930)
- 制(27785)
- 地方(27629)
- 务(26778)
- 财务(26700)
- 财务管理(26657)
- 农业(25857)
- 企业财务(25314)
- 学(24617)
- 技术(22528)
- 理论(22491)
- 和(22373)
- 体(21027)
- 贸(20702)
- 贸易(20689)
- 划(20597)
- 易(20032)
- 策(19768)
- 机构
- 学院(434432)
- 大学(432573)
- 济(185367)
- 经济(181712)
- 管理(175882)
- 理学(151532)
- 理学院(149982)
- 管理学(147580)
- 管理学院(146771)
- 研究(141319)
- 中国(108461)
- 京(90984)
- 财(87242)
- 科学(83296)
- 所(69290)
- 财经(69197)
- 农(66479)
- 江(64473)
- 中心(64342)
- 经(62829)
- 研究所(62341)
- 业大(61041)
- 北京(57057)
- 经济学(56496)
- 范(53152)
- 师范(52705)
- 农业(51640)
- 院(51244)
- 州(51211)
- 财经大学(51205)
- 基金
- 项目(288700)
- 科学(229330)
- 研究(213885)
- 基金(211821)
- 家(182352)
- 国家(180798)
- 科学基金(157924)
- 社会(137723)
- 社会科(130663)
- 社会科学(130629)
- 省(111878)
- 基金项目(111830)
- 自然(101190)
- 自然科(98873)
- 自然科学(98851)
- 教育(97503)
- 自然科学基金(97092)
- 划(92777)
- 资助(87111)
- 编号(86719)
- 成果(69725)
- 部(64187)
- 重点(63749)
- 创(61410)
- 发(61200)
- 课题(58617)
- 国家社会(57173)
- 创新(56889)
- 教育部(55937)
- 制(55842)
- 期刊
- 济(211599)
- 经济(211599)
- 研究(130864)
- 中国(80055)
- 财(70479)
- 管理(70292)
- 农(61600)
- 学报(61398)
- 科学(58689)
- 大学(48504)
- 学学(45985)
- 农业(42332)
- 教育(41348)
- 技术(40500)
- 融(38562)
- 金融(38562)
- 财经(35260)
- 业经(34177)
- 经济研究(33538)
- 经(30308)
- 问题(26921)
- 技术经济(24035)
- 业(23415)
- 现代(20998)
- 理论(20433)
- 统计(20235)
- 世界(19828)
- 商业(19640)
- 财会(19371)
- 科技(19349)
共检索到646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巍 杨开忠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16个城市企业调查报告,对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否存在地方经济和城市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直接估计生产函数的方法判断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行业集聚经济的来源,即集聚经济的外部性是来自于产业内还是产业间,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消除了内生性。研究表明,两个行业的企业均能受益于本地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专业化则无益于知识溢出;电子设备制造业能受益于本地行业多样化,而在纺织服装业则不存在这种集聚经济。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建峰 符育明
本文提出了识别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制造业数据。通过考察制造业集聚水平和产业间专业化分工的协同演进过程,本文一方面发现两者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马歇尔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后果的理论假说;另一方面证实了马歇尔外部性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不断集聚的基本因素。本文还发现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马歇尔外部性的积极力量。本文的结论为我国企业选址、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市场化改革 马歇尔外部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昌平
基于2003-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分层线性模型估计了出口对企业获得的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并进一步把集聚经济细分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用来估计出口对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企业个体特性后,不出口企业获得的集聚经济效应显著强于出口企业,不出口企业获得的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效应都显著强于出口企业,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均是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存在;相比地方化经济效应,不出口企业获得的城市化经济效应比出口企业更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宇 谢乔昕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理论的视角,利用我国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2006-20122006 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集聚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产业集聚能够显著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水平,但这种影响效应对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显著差别,其中产业集聚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强于国有企业,对大规模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强于小规模企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融资约束 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勇
对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进行定量分析,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政策调控企业行为,进而奠定制造业集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通过对"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降维"和指标分解,研制"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调查问卷",选取典型的制造业集聚区,共发放问卷500份。利用问卷获得的数据,建立LISREL方程。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有三种循环经济行为,分别是"被动反馈行为"、"博弈抉择行为"和"积极参与行为"。企业出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以及企业间利益博弈的结果,再加之制造业集聚点内小企业集聚的特征等原因,都使得制造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目前主要表现为"被动反馈行为",其次是"博弈抉择行为",最后是"积极参与行为"。因...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区 循环经济 企业行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金娇 朱英明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12年对中国25个城市1578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离散logit模型,考察集聚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化经济对制造业企业三种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合作创新影响最大,独立创新次之,模仿创新最弱;(2)地方化经济对制造业企业三种创新影响不一致,对独立创新影响不显著,对合作创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模仿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在企业分规模回归结果中,地方化经济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城市化经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峰 柯善咨
本文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探讨了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结果显示,供给的空间外部性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作用范围可遍及全国。除空间专业技能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可得性、区际研发溢出与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外部性作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具体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降低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和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的作用,而未对最终商品市场、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妮娅 陈潜
基于经纬度坐标数据与DO指数方法,文章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互补视角综合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在静态分析上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四位数)的集聚态势与空间特征;在动态分析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的动态变化与布局模式。研究发现:(1)56%的制造业行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集聚,且超过80%的行业集聚发生在50km的短距离上;(2)城市规划的土地功能分区政策并没有对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集聚造成较大影响;(3)小型企业是大多数行业集聚的主体,约半数行业的企业分布模式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集聚;(4)在动态行为演进上,约64%的行业空间分布模式保持稳定,少数行业的新进企业趋向于在原有企业周围集聚,部分行业集聚区发生转移;同时发现,共聚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而非知识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还处在一个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成本驱动的集聚状态。
关键词:
行业集聚 集聚模式 空间统计 动态演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建琼 何静谊
笔者以深、沪两市制造业2005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与资产规模负相关,与是否两权分离、净资产收益率无明显相关性;国有控股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较差;每股收益与政府所得贡献率正相关,而与供应商所得贡献率负相关。
关键词:
公司治理 企业经济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略小于制造业增长的拐点值。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文分析的数据时间段内,多数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现实意义讨论。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创新 企业动态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创新 企业动态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钊 张营营 高煜
在分析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双循环"战略的现实背景,基于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本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呈"倒U"型关系;与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水平呈"倒U"型关系,与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同时,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利用指数衰减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分别为450km和550km。本土市场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是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其中,本土市场效应存在负向作用,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存在正向作用。本文以空间效应视角为切入点,为理解"双循环"战略下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对城市发展和制造业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纪玉俊 张晓萌
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变得越发重要。文章在探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8—2021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且这一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耦合协同效应在制造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且具有异质性;空间效应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晓怡 邵军
本文利用中国2004至2009年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和286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制造业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以历史集聚特征作为工具变量的经验研究发现,就业密度对制造业企业职工工资的影响呈倒U型,同时市场潜能对制造业工资具有正影响。进一步根据企业区位进行分组分析发现,就业密度对东部地区企业工资的影响呈倒U型,而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工资水平未见显著影响;市场潜能对不同分组的企业工资水平都具有正向作用。最后,本文从经济集聚视角就缩小工资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玄 冉光和 郑强
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借助金融媒介来加大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促进民营企业成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200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集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度和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对企业成长均具有正向影响,但是金融集聚对于企业研发投入与民营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并不显著,说明金融集聚影响下的金融机构贷款大多用于企业项目投资等,与研发投入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结合,民营企业成长缺少从金融支持转向技术创新的动力。
关键词:
金融集聚 研发投入 民营企业 企业成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