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0)
- 2023(14657)
- 2022(12376)
- 2021(11184)
- 2020(9749)
- 2019(22365)
- 2018(22124)
- 2017(43121)
- 2016(23535)
- 2015(26178)
- 2014(26059)
- 2013(26036)
- 2012(24254)
- 2011(21718)
- 2010(21745)
- 2009(20687)
- 2008(20865)
- 2007(19016)
- 2006(16711)
- 2005(15313)
- 学科
- 济(103572)
- 经济(103428)
- 业(92771)
- 管理(83098)
- 企(81902)
- 企业(81902)
- 方法(45275)
- 数学(36364)
- 数学方法(36059)
- 财(34880)
- 农(33803)
- 业经(31222)
- 制(24984)
- 务(24174)
- 中国(24171)
- 财务(24144)
- 财务管理(24104)
- 农业(23571)
- 企业财务(22847)
- 地方(22043)
- 技术(19282)
- 体(18166)
- 和(18025)
- 贸(17196)
- 贸易(17185)
- 划(17139)
- 学(17110)
- 理论(16723)
- 易(16592)
- 策(15672)
- 机构
- 学院(341936)
- 大学(338246)
- 济(144247)
- 经济(141223)
- 管理(135014)
- 理学(115785)
- 理学院(114520)
- 管理学(112906)
- 管理学院(112241)
- 研究(110285)
- 中国(86469)
- 京(70754)
- 财(70118)
- 科学(66450)
- 农(60630)
- 所(55622)
- 财经(54774)
- 江(54615)
- 中心(51824)
- 业大(50623)
- 研究所(49829)
- 经(49448)
- 农业(47482)
- 经济学(43901)
- 北京(43761)
- 州(42430)
- 范(42182)
- 师范(41782)
- 财经大学(40106)
- 经济学院(39796)
- 基金
- 项目(222563)
- 科学(176809)
- 研究(163678)
- 基金(162532)
- 家(139863)
- 国家(138632)
- 科学基金(120707)
- 社会(105604)
- 社会科(100105)
- 社会科学(100075)
- 省(90017)
- 基金项目(87640)
- 自然(77766)
- 自然科(75922)
- 自然科学(75900)
- 自然科学基金(74591)
- 教育(74148)
- 划(73072)
- 编号(66033)
- 资助(64967)
- 成果(52514)
- 重点(49787)
- 部(49476)
- 创(48743)
- 发(48385)
- 课题(45240)
- 创新(44924)
- 制(44877)
- 业(44561)
- 国家社会(43360)
- 期刊
- 济(166758)
- 经济(166758)
- 研究(100312)
- 中国(66356)
- 财(59349)
- 农(56347)
- 管理(52181)
- 学报(49419)
- 科学(47834)
- 大学(38015)
- 农业(37968)
- 学学(36061)
- 融(31921)
- 金融(31921)
- 技术(30616)
- 业经(29227)
- 教育(29218)
- 财经(27810)
- 经济研究(24979)
- 经(23912)
- 问题(22723)
- 业(22414)
- 技术经济(19292)
- 财会(17194)
- 现代(17132)
- 贸(16474)
- 版(16401)
- 商业(16101)
- 资源(15477)
- 世界(15449)
共检索到513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师源 黄茂兴
集聚一般被认为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深刻反作用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选择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分析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发现福建省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但呈下降趋势。与华东六省一市相比,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效率较低。因此,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避免产业布局分散化并提高集聚效率,将是提升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
制造业 集聚 空间结构 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丽云 韦素琼 耿静嬛
基于2008年和2004年福建省制造业产值,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66个研究单元进行聚类、合并,根据制造业集聚程度将福建省划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外围区3个区域;并测算制造业空间结构的集中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集中度变动的贡献率α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动对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贡献率β,结果表明:核心区制造业高集聚,但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中间区和外围区的制造业集中度有所上升,但相对缓慢;各产业类型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均有较大的差异,集中度区域变动较为显著的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本地资源依赖型行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外向度高的行业;本地资源依赖型的木草加工、饮料食品业和原有发展基础影响大的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变化是影响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制造业集中度 空间结构 福建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蔚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制造业 集聚 共同集聚 福建省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毛艳华 易中俊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东经济的持续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集聚经济优势一直成为该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配套产业跟进的重要动因。本文在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制造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集中率指数等分析工具,详细研究了广东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集聚规模、地理集聚程度与变化动态以及空间分布水平与转移趋势,对不同类型行业的集聚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结论对于当前制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慧 周根贵 任国岩
利用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分别对中部六省制造业、物流业及两大产业间的共同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细分行业里中、高集聚行业占多数,且以劳动密集型居多,资源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上升幅度较大。物流细分行业除航空运输业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装卸搬运、仓储和邮政业集聚指数上升较快。两大产业细分行业间多呈共同集聚态势,但低度集聚的产业组合仍占多数,仓储业、装卸搬运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最高,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装卸搬运的共同集聚水平上升变化最为明显,而铁路、道路、水路运输业与制造业分布趋于分散。最后,以马歇尔3个外部性理论为框架,结合产业转移的背景,解释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形成共同集聚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制造业 物流业 共同集聚 中部六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伟娜
文章在对美国产业区域专业化向心力与离心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美国废水、废弃气和废物数据探讨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美国能源消耗增长率数据考察了美国产业集聚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从产业集聚的转型升级、集聚内企业技术、知识、基础设施共享和有效的环保节能政策三个层面给出我国雾霾治理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环境效率 雾霾治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江激宇 张士云
本文通过宏观数据的计算与分析,证实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制造业各行业加速集聚于少数新兴工业化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省份已经代替了上海、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集聚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李昂 张清正
在空间经济学中,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是学界热门议题,一系列与区域贸易和政府决策相关的关系成为流通理论关注的热点。现有理论或实证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流通经济现象,为考察流通产业提供了微观建模思想。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融合双边市场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型,利用1996—2014年数据,通过模拟法分析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制,基于面板回归和空间计量方法进行检验发现,我国省域间流通成本差距正在不断拉大,流通成本指数和空间溢出指标在控制了物价变量与运输条件变量后对地区制造业集聚仍然保持正影响,地区流通成本与工业集聚水平为倒U型关系。这充分说明,贸易环境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兴梅 贾伟
改革30年来,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推进速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点,为更好地分析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空间效应,本文将1980—2011年制造业集聚过程与城市化地域变动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三阶段两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制造业集中度与城市化水平在经济增长的不同环境背景下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东部沿海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制造业集聚度开始下降,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由正转负,而中西部通过承接东部的制造业,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由负转正。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市化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儒煜 包明齐
在空间经济学中,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是学界的经典论题。现有的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流通环节经济现象为考察流通产业提供了微观建模思想。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融合"双边市场"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型,以1996-2014年数据,分析了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通过计量检验,认为我国省域间的流通成本差距正不断拉大,流通成本指数和空间溢出指标在控制了物价变量和运输条件变量后对地区制造业集聚仍保持正影响,地区流通成本和工业集聚水平具有倒U型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并减少对经济事务干预,调整产业结构,营建适合私营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积极营造流通产业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灿飞 朱晟君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关键词:
劳动力效应 产业集聚 制造业 北京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将 赵景艳
比较优势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其变化趋势影响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而研究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从技术扩散的角度研究了产品空间的分布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产品空间较稠密,产品间的距离较近,相对优势产品的先进技术越容易扩散,使得邻近普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并最终转化为优势产品,推动比较优势演化;反之若产品空间较稀疏,产品间距离较远,优势产品也有可能退化为普通产品,使原有比较优势弱化。由此可知,产品空间的结构特征影响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因而可以通过重塑产品空间以达到影响比较优势的效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炳汝 芮进松
运用全局熵值法计算江苏2007—2017年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江苏物流业的空间演化。从制造业考虑,采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物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近11年江苏物流业整体水平一直在提高,但各城市的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南强北弱的局面。从整体看,江苏物流业发展趋于集聚分布;从局部看,形成了无锡、南通组成的高水平集聚区以及以淮安为中心的低水平集聚区。制造业的规模、人力吸引力、集聚能力、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开放性都对物流业的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制造业主要是通过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促进物流业发展,并对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惠萍
文章以福建省为例,从邻近知识源、邻近相关企业和邻近城市中心区域等角度探讨信息服务企业的区位策略对集聚的影响。在分析福建省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86个区(县)和1076个邮编区为空间单元,应用负二项分布模型研究区位策略对信息服务业和三个子行业企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空间单元变小,能够更细致地刻画出各个区位因子对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程度。福建省信息服务企业主要集聚在城市中心区域,邻近同行业代表性企业和企业众多的开发区,邻近大学和科研机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郊区化倾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林 林琳 郝前进
Krugman认为,最终需求在制造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本地制成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地内部的消费规模,还取决于其对所有市场的通达性,二者相加即为市场潜能。本文引入Krugman市场潜能这一关键变量,分析市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方面,通过中国1997年八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贸易引力模型,从而计算出市场潜能。每个省份的市场潜能可分为三部分——省内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区域内其他省份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和区域外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在分析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时,实证证明Krugman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的产值分布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本文针对市场潜能内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