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9)
- 2023(8987)
- 2022(7334)
- 2021(6473)
- 2020(5624)
- 2019(12217)
- 2018(12151)
- 2017(23527)
- 2016(12599)
- 2015(13890)
- 2014(13814)
- 2013(13698)
- 2012(12381)
- 2011(10872)
- 2010(11108)
- 2009(10966)
- 2008(11190)
- 2007(10393)
- 2006(9254)
- 2005(8804)
- 学科
- 业(75139)
- 企(70341)
- 企业(70341)
- 管理(62289)
- 济(56350)
- 经济(56237)
- 财(25462)
- 业经(25064)
- 方法(22434)
- 农(21691)
- 务(19593)
- 财务(19577)
- 财务管理(19558)
- 企业财务(18554)
- 制(17546)
- 农业(16053)
- 技术(15297)
- 数学(14890)
- 数学方法(14791)
- 划(13874)
- 体(13832)
- 策(12610)
- 中国(12278)
- 体制(12218)
- 和(11888)
- 企业经济(11119)
- 理论(11094)
- 经营(10716)
- 技术管理(10432)
- 环境(10413)
- 机构
- 学院(189677)
- 大学(183843)
- 济(83725)
- 经济(82251)
- 管理(79500)
- 理学(67926)
- 理学院(67359)
- 管理学(66722)
- 管理学院(66355)
- 研究(56278)
- 中国(46925)
- 财(43896)
- 京(37500)
- 财经(33727)
- 农(31051)
- 科学(30638)
- 江(30465)
- 经(30433)
- 所(27277)
- 中心(25996)
- 业大(25482)
- 经济学(25116)
- 财经大学(24639)
- 农业(24176)
- 研究所(23800)
- 商学(23625)
- 商学院(23415)
- 州(23176)
- 北京(23025)
- 经济学院(22640)
- 基金
- 项目(118573)
- 科学(96435)
- 研究(89794)
- 基金(88812)
- 家(74975)
- 国家(74258)
- 科学基金(66853)
- 社会(60443)
- 社会科(57373)
- 社会科学(57361)
- 省(47404)
- 基金项目(47153)
- 自然(41987)
- 自然科(41045)
- 自然科学(41035)
- 自然科学基金(40374)
- 教育(39610)
- 划(37550)
- 编号(35091)
- 资助(35058)
- 业(31082)
- 制(29785)
- 创(28647)
- 成果(27665)
- 部(26782)
- 重点(25977)
- 创新(25784)
- 发(25352)
- 国家社会(25274)
- 人文(23754)
共检索到290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伟娜 杨永福 王珍珍
制造业集聚作为最具活力的空间组织形式,在有关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一直被忽视。本文通过中国30个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目前中国制造业处于中级集聚阶段,大气污染总量随集聚度提高而增加,但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大气污染的缓解主要来自环境规制、FDI等外部因素,内在节能减排动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在大力推进制造业向高集聚阶段发展的同时,引导产业通过自身的环保节能需求来实现节能减排。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平淡 屠西伟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和创新制造业集聚,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本文基于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合并数据,采用Bartik方法构建城市层面的外部需求作为工具变量,精细甄别了制造业集聚对企业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差异化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样本期制造业集聚加剧了企业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抑制了企业二氧化硫排放。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大体相仿,结构效应却迥异,即制造业集聚显著降低了煤炭消费占比和能源强度,这是其抑制企业二氧化硫排放的重要原因,不过,制造业集聚降低了企业循环用水率,还提高了新鲜水资源消耗占比,这是其加剧企业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的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国有企业、非高技术行业和城市集聚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大,对非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和高集聚水平地区企业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研究为推进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伟娜 徐勇
本文利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较小企业规模和较高生活水平促进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环境规制和科技投入强度没有增强对环境技术效率的改进,FDI在高环境技术效率组中更易于促进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根据实证结果,政府应从全局上通过制造业集聚转型升级、判识集聚度拐点、发挥集聚优势来实施节能减排;考虑行业异质性,政府应分别采取跨越提升与政府推动、平稳提升与政府鼓励、渐进提升与政府规划、突破提升与政府引导的发展战略来实现节能减排。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国富 李妍 刘晓丹
基于广义的低碳经济视角,将能源消耗强度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作为筛选高技术制造业的标准之一,在界定高技术制造业基础上,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技术对天津市各产业部门在消耗能源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一次源等主要污染物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研究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最终需求变动各自的影响,并据此测算了高技术制造业对这些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度。研究发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仪器仪表制造业对减排的贡献相对较小,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在显著增加,化学产品加工业对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有所增加。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国富 李妍 刘晓丹
基于广义的低碳经济视角,将能源消耗强度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作为筛选高技术制造业的标准之一,在界定高技术制造业基础上,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技术对天津市各产业部门在消耗能源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一次源等主要污染物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研究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最终需求变动各自的影响,并据此测算了高技术制造业对这些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度。研究发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这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仪器仪表制造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阳荷 文东伟 李芳
文章基于Levinson的污染物统计分解方法,对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进行了分解,并分析了技术、结构以及国际贸易效应在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4年进口行业结构开始有利于中国大气污染物的减排。综合来看,技术效应是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速减缓、烟尘和粉尘排放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并没有向"绿色"方向优化;国际贸易在制造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发挥作用较小,但进口的行业结构正向有利于污染物减排的方向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阳荷 文东伟 李芳
文章基于Levinson的污染物统计分解方法,对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进行了分解,并分析了技术、结构以及国际贸易效应在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4年进口行业结构开始有利于中国大气污染物的减排。综合来看,技术效应是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速减缓、烟尘和粉尘排放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并没有向"绿色"方向优化;国际贸易在制造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发挥作用较小,但进口的行业结构正向有利于污染物减排的方向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兵 梁淑珍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对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我国26个制造业行业1999~2008年的效率和生产率及其构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的过多使用以及SO2和COD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环境无效率水平最高的是原材料工业,环境效率水平最高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低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说明了环境管理的无效率;纯技术进步是中国制造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杰 林云
选取2005~2012年我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层面探讨我国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产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能源消耗、科技投入、环境规制等条件下,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关系,并且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以中低集聚度为主,处于倒"N"型曲线的两个转折点之间。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以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的政策建议,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环境污染 EG指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京燕
近年来,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污染排放总量也呈上升趋势,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理解产业特征、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机理。本文使用广东省15个产业2000-2006年的数据对产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排放强度与能源使用、物质资本密度和人力资本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污染排放强度与企业效率、企业规模和R&D支出呈正相关关系。污染排放强度与资本支出呈负相关,但统计上并不显著。此外,本文还考察了正式与非正式的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
关键词:
制造业 大气污染 环境规制 广东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雪冬 江可申
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将制造业按结构属性分组考察了生产率与能源、环境的关系及门限效应。研究发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能耗系数为正、环境系数为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能耗系数不稳定。结果表明,在密集型行业分类组别下,在资本和出口交货门限范围之内,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能源影响为正,环境影响为负,且影响程度大,超越门限范围则影响程度减小,在外资占比门限条件下,两类行业能耗、环境系数表现为超越门限后统计显著。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在一定门限范围内环境影响为正的情况。区域分组后,在行业出口交货值门限下上海和浙江表现为能源为正、环境为负,且小于门限时影响程度最大。外资比例江苏与上海在一定门限区间内,能源为正,环境为负向影响,且两个系数在整个区间内最大,浙江则表现为低于第一门限时,能耗和环境影响的显著且均为正的特点。资本额门限条件下,江苏表现为能耗为正、环境为负,且资本大于门限值时,影响最大;浙江在第一和第二门限之间时,仅能源影响显著系数为正。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保昌 谢建国 孙一菡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如何影响其污染排放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双层因素。本文在厘清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污染减排效应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对其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显著降低了其污染排放强度,进一步的检验证明本文结论是可靠的。本文研究表明,部分已有研究可能妖魔化了出口企业污染排放的损害,当企业仅仅在国内市场销售,其污染排放可能更为严重。企业出口与环境污染治理并非完全矛盾,不应一味强调企业出口将会导致环境污染,兼顾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污染排放的控制才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和环境污染治理双赢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
企业出口 污染排放强度 制造业企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云岭 吴传清 周西一敏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区位商指数测度制造业集聚水平,从大气环境、水环境、能源消耗3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环境污染指数;在厘清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基准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2)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游地区城市环境污染改善速度高于中上游地区。(3)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中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表现出先促增、后抑制、再加剧的“N”型曲线关系,而上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仍处于加剧污染的阶段。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发展,应统筹兼顾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实施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提升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杰 武翠
在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不断向中西部省市"迁移"的背景下,本文选取环渤海、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西三角四大经济圈的面板数据,运用响应面优化法,探讨制造业集聚与工业污染的关系,挖掘中西部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重点。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与工业污染关系不可一概而论,需具体区域具体分析;中西部地区在制造业集聚过程中要尤为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和能源消费强度,认真汲取东部沿海地区在工业规模和结构发展上的经验与教训。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晨 周涛
对我国制造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山东省淄博市纺织制造企业为例,设计了基于节能减排的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该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近13年的发展状况和节能减排情况的整体数据,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节能减排对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在分析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节能减排与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双赢发展是可能的,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制造企业 竞争力 因子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