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44)
- 2023(14186)
- 2022(11912)
- 2021(10686)
- 2020(8989)
- 2019(20157)
- 2018(19871)
- 2017(38618)
- 2016(21202)
- 2015(23210)
- 2014(22856)
- 2013(22889)
- 2012(20962)
- 2011(18795)
- 2010(19022)
- 2009(18144)
- 2008(18274)
- 2007(16407)
- 2006(14606)
- 2005(13299)
- 学科
- 济(98530)
- 经济(98376)
- 业(90390)
- 企(79843)
- 企业(79843)
- 管理(79287)
- 方法(43850)
- 数学(35581)
- 数学方法(35398)
- 财(32988)
- 农(31042)
- 业经(29969)
- 中国(25873)
- 务(23096)
- 财务(23079)
- 财务管理(23047)
- 制(22618)
- 农业(22541)
- 企业财务(21952)
- 地方(19572)
- 技术(18132)
- 贸(16635)
- 贸易(16628)
- 体(16477)
- 划(16436)
- 易(16106)
- 策(15166)
- 和(15001)
- 理论(14436)
- 环境(14367)
- 机构
- 学院(312042)
- 大学(308589)
- 济(136220)
- 经济(133707)
- 管理(125453)
- 理学(108543)
- 理学院(107431)
- 管理学(106166)
- 管理学院(105580)
- 研究(99832)
- 中国(78327)
- 财(65962)
- 京(63599)
- 科学(58326)
- 农(56114)
- 财经(52351)
- 所(49555)
- 经(47662)
- 江(47269)
- 业大(46603)
- 中心(45946)
- 研究所(44280)
- 农业(44167)
- 经济学(42521)
- 北京(39198)
- 财经大学(38781)
- 经济学院(38671)
- 州(37058)
- 商学(35859)
- 院(35776)
- 基金
- 项目(206626)
- 科学(165240)
- 基金(154535)
- 研究(148527)
- 家(134512)
- 国家(133340)
- 科学基金(116347)
- 社会(99958)
- 社会科(94904)
- 社会科学(94880)
- 基金项目(82694)
- 省(79637)
- 自然(75178)
- 自然科(73496)
- 自然科学(73475)
- 自然科学基金(72258)
- 教育(66859)
- 划(66693)
- 资助(61850)
- 编号(56730)
- 部(46711)
- 重点(45946)
- 创(45841)
- 成果(44720)
- 发(44188)
- 业(43357)
- 制(43025)
- 国家社会(42324)
- 创新(42059)
- 教育部(40615)
- 期刊
- 济(151647)
- 经济(151647)
- 研究(91474)
- 中国(57676)
- 财(54446)
- 农(52345)
- 管理(49653)
- 学报(46301)
- 科学(44664)
- 大学(36162)
- 农业(34996)
- 学学(34927)
- 融(30780)
- 金融(30780)
- 财经(27394)
- 业经(26016)
- 技术(24950)
- 经(23533)
- 经济研究(23438)
- 教育(22121)
- 问题(22058)
- 业(20770)
- 技术经济(16992)
- 现代(15840)
- 贸(15715)
- 商业(15293)
- 世界(15016)
- 财会(14695)
- 版(14619)
- 科技(13655)
共检索到461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冬梅 黄涛 龙瑞
文章基于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特征事实,利用2004—201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系统考察制造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影响当地就业的机理与效应。研究发现:(1)制造业转入总体上显著促进了承接地就业增长,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转入一方面通过产业集聚及关联效应推动承接地产业发展而增加有效就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承接地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抑制污染对劳动力的挤出并增加相关劳动力的需求。(3)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转入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在距离东部沿海一线城市800 km范围内以及人口规模为100万以上的城市样本中更加显著。(4)从产业关联效应考虑,制造业转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作用显著,对农林牧渔业及部分非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支持产业有序转移与有效承接、促进制造业转移对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引导作用和实现“稳就业”目标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因地区、产业和企业而异,意味着即使是外部输入型的危机,也是通过本国经济中存在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性问题,而产生有所差别的冲击效果。在危机时期,不仅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突出显现出来,以此为内涵的产业结构变化也面临机遇。这种结构变化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表现为从增长方式转变出发,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本文讨论了利用经济周期创造性毁灭的机理,实现区域间雁阵式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并论证了这种转移需要体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经济增长从总体上从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向更加依赖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制造业 增长方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徐伟呈 范爱军
本文通过构建小国经济的劳动力市场一般动态均衡模型,推导出影响就业和工资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岭回归对各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找出影响就业和工资的关键因素,同时还考察了行业特征在行业间就业和工资水平差异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利率对就业的负向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贬值会拉动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就业增长,升值则能促进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水平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经营活动的性质是造成制造业行业间就业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平均受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济性垄断程度和所有制垄断程度能对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揭示出:中国未来须实行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运用利率与汇率的协调联动以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并保证制造业就业和工资水平的稳定增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徐伟呈 范爱军
本文通过构建小国经济的劳动力市场一般动态均衡模型,推导出影响就业和工资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岭回归对各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找出影响就业和工资的关键因素,同时还考察了行业特征在行业间就业和工资水平差异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利率对就业的负向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贬值会拉动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就业增长,升值则能促进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水平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经营活动的性质是造成制造业行业间就业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远 李焕杰
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匹配手工整理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服务化转型指标和文本挖掘技术构建的地区金融科技指标,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显著促进当地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不仅可以通过灵活便捷的支付方式直接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还能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效应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企业数字化变革,进而间接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发展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会因地区、行业、企业特征而异,在金融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强地区、竞争程度较低行业、非国有和中小型企业中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研究结论为中国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了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彬斌 陆万军
将公路国道主干线覆盖西部地区视为一次"交通干预",本文借助"对照实验"分析逻辑,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数据,借助企业所处县域与国道主干线的邻近关系,在双差分框架下评估了制造业企业存货行为受到的"干预效应"。因果关系识别策略考虑了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可能具有的经济外溢性对效果评估的干扰,实证模型在不同控制变量设定下得出的结论较为稳健。研究发现,如果企业所处县域被国道主干线覆盖,主干线贯通之后,企业整体存货相对规模趋于下降,其中的产成品存货相对规模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企业存货行为在其所面临的交通可达性改善后向着更优化的方向调整。分线路研究发现,不同国道主干线对企业存货行为的调整效应有差异,西南出海公路通道的作用最为明显。本文从一个微观视角阐释了公路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段艳平 李祥云)
本文基于2013—2018年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分析资本市场的IPO融资和增发融资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以此验证资本市场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企业的IPO融资对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增发融资对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应培养更多优势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进入资本市场,以促进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提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薛志欣 孙艺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会给对外贸易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本文从技术扩散视角出发,在贸易环节、竞争条件与要素流动的三维分析框架下阐释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对外贸易升级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4—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相对于互联网应用水平而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对外贸易升级过程中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成立。第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能够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推动对外贸易升级,尤其是在贸易环节的组织与要素流动的加速两个方面更为突出。第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对外贸易升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长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本城市对外贸易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四,上述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和城市异质性,尤其是2012年以后这一正向作用得到明显强化,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一正向激励也更为显著。
关键词: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对外贸易升级 技术扩散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奥 张双龙
财政透明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和政府行为视角,提出财政透明度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存在着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而利用2013—2019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经济增长目标对财政透明度的线性效应和非线性效应,并对其进行了机制检验、异质性分析与拓展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且经济增长目标主要通过扩大基建投资等降低财政透明度,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财政透明度,而土地出让单价在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影响财政透明度的作用中具有不同效应;经济增长目标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化水平、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财政透明度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依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戴觅 徐建炜 施炳展
本文首次利用企业数据研究汇率变动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本文构建了刻画企业层面外汇风险暴露程度的指标,然后利用2000~2006年制造业企业数据以及海关贸易数据评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会通过出口收益渠道和进口成本渠道影响就业水平,但不同企业由于进出口强度以及进出口地分布不同,汇率变动对其就业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结果造成平均的就业效应非常小。此外,劳动密集型企业、低生产率企业和私营企业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与美国的情形不同,在中国汇率变动更多地通过改变企业聘用决策而不是解雇决策,影响就业量的变化。
关键词:
汇率 就业 制造业 企业外汇风险暴露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何欢浪 耿若璇 任岩
文章采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的信用水平指标,研究其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影响,并探究其主要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失信被执行人数量的增加不利于企业出口,城市失信企业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比每上升1%,企业出口额下降约1.0600%,城市每万人中失信自然人数增加1%,企业出口额降低约0.0419%。第二,中间机制检验显示,社会失信增加会加剧企业融资约束水平,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也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交易效率,不利于企业专业化分工,融资困难和生产服务的内部化都不利于企业出口。第三,异质性研究表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和东部地区所在企业的出口更易受到地区失信水平的影响,城市异地失信人数比例越高越不利于企业出口。研究表明,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将非正式制度正式化,进而提升城市信用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稳外贸中的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翘楚 余典范
随着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验证了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性,并采用2011—2019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证明了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发现,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空间集聚和虚拟集聚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受地区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在制度环境方面,市场化程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高效率增长、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城市规模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特大和大城市的服务业成本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郑军 林钟高 彭琳
基于2003-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考察地区市场化进程不同的情况下,企业相对于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谈判能力对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集中度越高,相对谈判能力越低,更可能提供商业信用,进一步发现在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公司相对主要客户的谈判能力更弱,更有动机提供商业信用,而公司相对主要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增强,更可能获取商业信用。这不仅从企业的相对谈判能力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而且从制度环境上,为更好理解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利用信用方式作为市场竞争手段以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谈判能力 商业信用 市场竞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里 谌莹 邝湘敏
选取了1999—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了产业集聚及其与制度因素交互项共同影响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制度因素变量的交互项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要远大于制度变量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全国整体层面和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中部和西部两大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收入差距 制造业 制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楠楠 徐晟 刘军航
文章在总结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对中西部地区汽车制造业进行灰色评价,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优势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差异研究——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聚集视角
中西部地区FDI是否促进了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基于FDI质量视角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两业”融合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政府采购如何影响我国企业数字化——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经验证据
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R&D投资行为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