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1)
- 2023(17078)
- 2022(14603)
- 2021(13315)
- 2020(11373)
- 2019(25984)
- 2018(25665)
- 2017(50063)
- 2016(27216)
- 2015(30167)
- 2014(29889)
- 2013(29807)
- 2012(27288)
- 2011(24414)
- 2010(24479)
- 2009(22863)
- 2008(22741)
- 2007(20365)
- 2006(18101)
- 2005(16369)
- 学科
- 济(114868)
- 经济(114709)
- 业(100809)
- 管理(93578)
- 企(89192)
- 企业(89192)
- 方法(51551)
- 数学(41718)
- 数学方法(41301)
- 财(36585)
- 农(35199)
- 业经(33633)
- 中国(27571)
- 制(26181)
- 务(25401)
- 财务(25332)
- 财务管理(25298)
- 农业(24613)
- 企业财务(24054)
- 地方(22448)
- 学(21502)
- 技术(21140)
- 理论(20256)
- 和(19752)
- 体(19239)
- 贸(19056)
- 贸易(19046)
- 划(18770)
- 易(18468)
- 环境(17368)
- 机构
- 学院(394493)
- 大学(393361)
- 济(160937)
- 管理(159328)
- 经济(157636)
- 理学(137864)
- 理学院(136354)
- 管理学(134270)
- 管理学院(133540)
- 研究(128044)
- 中国(96984)
- 京(83354)
- 科学(78653)
- 财(76889)
- 农(67287)
- 所(64120)
- 财经(61235)
- 业大(59735)
- 江(59035)
- 研究所(58058)
- 中心(57773)
- 经(55646)
- 农业(52770)
- 北京(52093)
- 范(49261)
- 师范(48778)
- 经济学(48421)
- 州(46792)
- 院(46170)
- 财经大学(45404)
- 基金
- 项目(266324)
- 科学(211160)
- 基金(195141)
- 研究(194752)
- 家(169624)
- 国家(168191)
- 科学基金(145881)
- 社会(124638)
- 社会科(118235)
- 社会科学(118204)
- 基金项目(104128)
- 省(104111)
- 自然(94890)
- 自然科(92683)
- 自然科学(92662)
- 自然科学基金(91062)
- 教育(88617)
- 划(86588)
- 资助(79536)
- 编号(78442)
- 成果(63044)
- 重点(59360)
- 部(59080)
- 创(56889)
- 发(56386)
- 课题(53459)
- 创新(52577)
- 国家社会(51433)
- 制(51377)
- 教育部(50868)
- 期刊
- 济(180201)
- 经济(180201)
- 研究(116598)
- 中国(73196)
- 农(62262)
- 管理(61748)
- 财(61670)
- 学报(61102)
- 科学(57316)
- 大学(46974)
- 学学(44539)
- 农业(42810)
- 教育(38909)
- 技术(34005)
- 融(33988)
- 金融(33988)
- 业经(30999)
- 财经(30699)
- 经济研究(27650)
- 经(26328)
- 问题(23758)
- 业(23655)
- 技术经济(20745)
- 现代(18920)
- 科技(18843)
- 版(18307)
- 理论(18197)
- 商业(17777)
- 财会(17337)
- 图书(17142)
共检索到577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邹璇 黎恢富
文章根据1998-2014年我国制造业省级层面数据,通过多部门增长核算法研究了全国及各地区制造业的劳动与资本配置结构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要素配置结构效应,且要素配置结构效应从2004年开始逐步由"结构红利"转变为"结构负利"。在分地区的研究中发现:东北地区劳动与资本要素配置结构效应均变为负值,制造业不断衰落,河北与山西有可能会重蹈东北地区的覆辙;东部沿海地区要素配置结构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重庆的要素配置结构效应走势趋近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南地区要素配置结构效应类似,两者总体均呈
关键词:
要素配置结构效应 地区差异 制造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杰
本文利用改进的APG模型框架对中国各省份地区制造业部门生产效率增长进行分解和测算,并针对导致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显示,技术效率和企业净进入是推动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而要素配置效率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由此验证要素市场的发展滞后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内在因素。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是造成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动因,这种干预效应总体上呈现倒U型关系。更为细致的分解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于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效应呈倒U型关系,而对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呈U型关系。这些检验结果均证明,全面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导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对微观经济部门的扭曲性影响,是维持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改革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中东 宁朝山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质量升级影响机理基础上,应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质量升级的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制造业质量升级;从全国层面看,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扭曲促进制造业质量升级;从区域差异看,数字经济可有效改善东部地区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扭曲状况,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升级则主要依赖于数字经济对劳动要素配置的优化效应。为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应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经济资源整合效应,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和效率;完善区域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质量协同发展政策,进一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要素配置 制造业质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探究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与合理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有偏技术进步及要素配置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及要素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且增长滞缓,要素效率与要素禀赋结构方向不一致,造成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要素配置结构均存在部分效率损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强研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要素效率增长率,尤其是提高资本效率水平是实现效率驱动增长的根本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能
本文用基于非参数的M almqu 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85~2003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期间中国制造业TFP年均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效率变化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分别采用横截面以及时间序列方法对中国地区之间制造业TFP的差异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东、中和西部地区制造业TFP以及技术进步增长率差距呈发散趋势,地区TFP差距持续扩大很大部分可以由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解释。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程锐 马莉莉 张燕 唐旖晨
构建纳入企业家精神的异质性企业理论,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企业家精神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制造业出口升级。在重新测算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替换企业家精神指标和替换工具变量指标后,该结论依然稳健。第二,相对于东部地区,企业家精神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第三,金融危机强化了企业家精神对制造出口升级的促进作用。第四,企业家精神通过降低要素市场扭曲、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而促进制造业出口升级。相对于企业家创新精神而言,企业家创业精神所带来的要素配置效率的中介效应更大。从企业家精神的"创造性毁灭"特性和调节要素市场配置效率的效应出发,考察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实现制造业出口升级寻找新路径,为提高制造业出口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关 胡关亮
本文在Hsieh & Klenow(2009)提出的测算资源配置效率方法的基础上,突破了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限制,提出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的离散程度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本文首先采用Levinsohn-Petrin(2003)半参数估计方法估计出行业的要素产出弹性,然后结合一个涉及异质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计算得到:若资本和劳动均为有效的配置,1998年我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57.1%,而2007年将提高30.1%;此外,在这10年里,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10.1%,而劳动配置效率的改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7.3%。...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欧阳志刚 陈奕景 陈熹
本文以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和不同类别企业间金融资源配置的现实背景,构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分析框架,测度中国制造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研究发现:(1)制造业行业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行业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在行业内配置中,债务配置效率和融资规模配置效率相对较低。(2)在样本期内,制造业总体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年均为37.30%,其中,行业内和行业间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年均分别为31.54%和5.76%。在行业内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中,债务配置扭曲和融资规模配置扭曲是主要来源。金融资源配置的“所有制歧视”比“规模歧视”导致的生产率损失大,且非国有和小规模企业内部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各类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显著减少。(3)重点产业前期金融支持政策形成的“好”扭曲不同于传统非重点产业的“坏”扭曲,随着重点产业的发展,“好”扭曲会缓解,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也会因此下降,“好”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这一作用规律对当前金融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春临 许薛璐 刘航
政府补贴是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也日益凸显。相对于选择性补贴,竞争性补贴对市场秩序的负面作用较小,更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利用673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竞争性补贴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在行业内的集中度越低,越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竞争性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效率(TC)和规模改善效率(SEC)更容易得到竞争性补贴的正向贡献,而其对技术改善效率(TEC)为抑制作用。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应进一步深化产业政策实施手段的创新,注重竞争性普惠式的财税支持,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机制的过度干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春临 许薛璐 刘航
政府补贴是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也日益凸显。相对于选择性补贴,竞争性补贴对市场秩序的负面作用较小,更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利用673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竞争性补贴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在行业内的集中度越低,越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竞争性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效率(TC)和规模改善效率(SEC)更容易得到竞争性补贴的正向贡献,而其对技术改善效率(TEC)为抑制作用。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和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振 陈甬军
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计算了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水平和劳动要素误置的程度,评估了外资的市场选择行为引致的劳动要素配置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资的进入会影响劳动要素的配置,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因外资企业的市场选择行为而异。市场导向型外资企业的劳动要素边际产出高于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与要素最优配置水平下的产出相比,市场导向型外资企业劳动要素的产出缺口更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从福利角度来看,若矫正劳动要素投入存在的错配,福利改善空间更大。本文研究为外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直接证据。
关键词:
制造业 市场选择 外资企业 劳动要素配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爱英
研究“生态位—结构—功能”的作用机理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实证要素生态位与制造业结构优化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劳动要素生态位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结构的协调度、活跃度和高级度;而资本要素生态位则显著优化了制造业结构,对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更强。拓展性研究发现:要素生态位对中国制造业结构协调度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对活跃度和高级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为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应营造有利于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生态环境,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劳动要素适宜生态位,适度利用财务杠杆打造资本要素合理生态位。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结构优化 资源配置 生态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郭春娜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生产函数,并根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采用OP模型和收敛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仅为-2.14%;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收敛分析显示,全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β收敛也不存在σ收敛,但却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各自收敛;同时,本文的分析还显示,资本增长率和研发投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春娜 陈春春
本文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利用收敛分析法研究了他们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山西省、青海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先进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行业间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都不存在收敛性;劳动力较多的流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慢的传统制造业和东部地区,这会阻碍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关 胡关亮 陈磊
本文以中国1998~2007年工业企业制造业数据为基础,运用Levinsohn-Petrin半参估计法,分别估计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每年的总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析造成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总TFP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配置效率在这10年间有少许的改善;2.企业平均生产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是国有企业总TFP低于非国有企业的主要原因;3.早期较低生产力的国有企业占有过多资源,这导致比较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使得总的生产效率低下。然而随着资源逐渐从低生产力企业流向高生产力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在随后10年中有显著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