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74)
2023(17313)
2022(14823)
2021(13739)
2020(11723)
2019(26776)
2018(26694)
2017(51832)
2016(28181)
2015(31781)
2014(31590)
2013(31184)
2012(28350)
2011(25310)
2010(25534)
2009(23979)
2008(23829)
2007(21274)
2006(18737)
2005(16877)
作者
(80852)
(67229)
(67095)
(63749)
(43017)
(32101)
(30342)
(26269)
(25477)
(24252)
(22944)
(22760)
(21498)
(21361)
(20796)
(20475)
(20049)
(19836)
(19275)
(19203)
(16681)
(16679)
(16360)
(15474)
(15088)
(15083)
(15034)
(14940)
(13578)
(13206)
学科
(115930)
经济(115759)
(101704)
管理(96713)
(90763)
企业(90763)
方法(54181)
数学(44265)
数学方法(43547)
(36054)
(34184)
业经(33682)
中国(28850)
(26515)
(25258)
财务(25174)
财务管理(25135)
企业财务(23795)
农业(23587)
理论(22530)
技术(21595)
(21322)
地方(21104)
(20496)
(19109)
(18920)
贸易(18906)
(18770)
(18520)
银行(18479)
机构
学院(403774)
大学(400570)
管理(163587)
(160753)
经济(157345)
理学(141199)
理学院(139711)
管理学(137167)
管理学院(136437)
研究(127397)
中国(98526)
(85182)
科学(78567)
(77882)
(65625)
(63606)
财经(61486)
(60681)
业大(59781)
中心(58090)
研究所(57327)
(55754)
北京(53480)
农业(51429)
(50018)
师范(49553)
(48603)
经济学(47675)
(46176)
财经大学(45488)
基金
项目(270332)
科学(213867)
研究(198417)
基金(196561)
(169895)
国家(168467)
科学基金(146860)
社会(125329)
社会科(118863)
社会科学(118830)
(107175)
基金项目(103768)
自然(95880)
自然科(93728)
自然科学(93710)
自然科学基金(92013)
教育(91692)
(88415)
资助(81579)
编号(81158)
成果(65160)
重点(60015)
(59170)
(57896)
(56580)
课题(55836)
创新(53462)
(51550)
科研(51386)
国家社会(51213)
期刊
(179170)
经济(179170)
研究(117530)
中国(77867)
管理(64686)
(62942)
(60794)
学报(59858)
科学(56272)
大学(46217)
学学(43759)
教育(43719)
农业(41876)
技术(37920)
(35641)
金融(35641)
业经(31238)
财经(30133)
经济研究(27653)
(25792)
(23750)
问题(23097)
技术经济(21373)
统计(19429)
现代(19195)
科技(19010)
理论(18847)
财会(18554)
商业(18379)
(18331)
共检索到594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青   茹少峰  
制造业虚拟集聚已成为助力建设制造强国的新动能。文章依据物质资料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生产阶段的划分,从虚拟集聚主体、虚拟集聚平台与物流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虚拟集聚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业虚拟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维熵值-TOPSIS”法测度了2012—2021年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业的虚拟集聚水平及细分维度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细分行业的虚拟集聚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虚拟集聚水平排序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不同细分维度中虚拟集聚平台水平最低。最后,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了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虚拟集聚水平的差异来源,发现主要差异来源于组间净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俞世峰  
制造业是集聚现象表现最明显的产业,文章基于上海市制造业的数据,利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指数模型,从企业规模、市场开放程度这两个角度对上海市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地区集聚也越明显;企业相对规模与产业集聚呈"U"型变化关系,只有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与产业集聚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里  曹清峰  
以1999年至2008年中国制造业20个分行业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FDI渗透与产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将所选行业按照技术水平进行分类,运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FDI渗透的临界效应。结果表明:当FDI渗透率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中低、中高和高技术行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行业规模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中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集聚有负向作用,但促进了中高技术行业的集聚;当劳动力成本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青   茹少峰   赵政楠  
虚拟集聚对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制造业企业虚拟集聚内涵、构建虚拟集聚模型,分析虚拟集聚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从虚拟集聚载体和虚拟集聚网络两个维度构建制造业企业虚拟集聚关键词,借助软件Python爬虫技术从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取,并结合中国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虚拟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虚拟集聚能够通过知识溢出、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但虚拟集聚不能加快企业合作创新。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的知识产权保护在虚拟集聚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这种正向影响不受企业技术密集度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虚拟集聚对小型制造业企业、东部和中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更强,而对不同成长周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丰富制造业企业虚拟集聚及其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且在提高制造业企业虚拟集聚水平方面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泽   徐兴武   任阳军  
虚拟集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是实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虚拟集聚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虚拟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子维度和虚拟集聚水平异质性;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永培  晏维龙  郭晓飞  
为了深入分析工业分制造业地理集聚对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笔者在一个拓展的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2010年36个二位码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集聚对制造业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提升排放总量和降低排放强度增速的双重作用,即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工业集聚过程中的市场集中度、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对制造业碳排放发挥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蔚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骏民  李宝伟  
我国1997年之后出现的通货紧缩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和市场化,经济进入全面升级发展阶段。目前的情况是,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依靠充足的劳动力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工业技术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经验表明,在初步工业化完成之后,为保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在工业化全面发展阶段,必须同时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实现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维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才能有效地吸引和使用国内外资金,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金山  李雨培  
互联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的全面转型,行业集聚的方式和机理也随之而变。基于2003-2014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集聚的影响呈现多样性,具体分为以下四类:始终集聚,先扩散后集聚,先集聚后扩散,始终扩散。其中,集聚的转折点呈现出行业差异,先集聚后扩散的行业转折点主要位于互联网普及率20-30%水平,而先扩散后集聚的行业转折点在40-50%水平。这些"集聚-扩散"现象差异是由互联网背景下分工细化导致的行业间集聚、行业内集聚与行业内扩散综合决定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金山  李雨培  
互联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的全面转型,行业集聚的方式和机理也随之而变。基于2003-2014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集聚的影响呈现多样性,具体分为以下四类:始终集聚,先扩散后集聚,先集聚后扩散,始终扩散。其中,集聚的转折点呈现出行业差异,先集聚后扩散的行业转折点主要位于互联网普及率20-30%水平,而先扩散后集聚的行业转折点在40-50%水平。这些"集聚-扩散"现象差异是由互联网背景下分工细化导致的行业间集聚、行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金山  李雨培  
互联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的全面转型,行业集聚的方式和机理也随之而变。基于2003-2014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集聚的影响呈现多样性,具体分为以下四类:始终集聚,先扩散后集聚,先集聚后扩散,始终扩散。其中,集聚的转折点呈现出行业差异,先集聚后扩散的行业转折点主要位于互联网普及率20-30%水平,而先扩散后集聚的行业转折点在40-50%水平。这些"集聚-扩散"现象差异是由互联网背景下分工细化导致的行业间集聚、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妮娅  陈潜  
基于经纬度坐标数据与DO指数方法,文章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互补视角综合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在静态分析上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四位数)的集聚态势与空间特征;在动态分析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的动态变化与布局模式。研究发现:(1)56%的制造业行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集聚,且超过80%的行业集聚发生在50km的短距离上;(2)城市规划的土地功能分区政策并没有对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集聚造成较大影响;(3)小型企业是大多数行业集聚的主体,约半数行业的企业分布模式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集聚;(4)在动态行为演进上,约64%的行业空间分布模式保持稳定,少数行业的新进企业趋向于在原有企业周围集聚,部分行业集聚区发生转移;同时发现,共聚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而非知识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还处在一个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成本驱动的集聚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可云  仲艾芬  
结对集聚是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应用并改进机器学习方法,测度了中国城市的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从时序变化、空间格局方面分析结对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整体上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2)2013年劳动与劳动、劳动与资本、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显著结对集聚组合明显上升。(3)中国四大区域板块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对集聚指数低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4)2013年城市产业空间网络呈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特征。最后,提出了加强产业链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引导城市制造业差异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谭清美  陆菲菲  
基于Ellison-Glaeser指数和Maurel-Sédillot指数,构建了用于测度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程度的γa指数,将之与EG指数比较。利用γa指数测度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和三位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并在省级层面阐明了其应用宽度。结果显示:在数据稳定性上,γa指数优于EG指数;除烟草制品业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以外,1998—2013年中国其他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重污染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先升后降,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东  高洪玮  
基于2007—2017年的地级城市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产业转型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视角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优势逐渐减少,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河南省和江西省为核心的制造业集聚优势城市群,并且我国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工业规模和房价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工业规模还对邻近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存在"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从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分解来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特征,工业规模、房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直接效应大于短期直接效应,工业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间接效应呈"倒U型"曲线,短期间接效应则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