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20)
- 2023(20847)
- 2022(17925)
- 2021(16359)
- 2020(14063)
- 2019(31996)
- 2018(31552)
- 2017(61039)
- 2016(33386)
- 2015(36955)
- 2014(36437)
- 2013(36233)
- 2012(33269)
- 2011(29720)
- 2010(29646)
- 2009(27720)
- 2008(27505)
- 2007(24431)
- 2006(21702)
- 2005(19350)
- 学科
- 济(136651)
- 经济(136463)
- 业(111566)
- 管理(106554)
- 企(96956)
- 企业(96956)
- 方法(64231)
- 数学(53769)
- 数学方法(53133)
- 财(42109)
- 农(40308)
- 业经(36299)
- 中国(33445)
- 制(29382)
- 学(28712)
- 务(28231)
- 财务(28154)
- 财务管理(28102)
- 农业(27814)
- 企业财务(26715)
- 地方(24774)
- 贸(24226)
- 贸易(24215)
- 易(23510)
- 技术(23234)
- 理论(23153)
- 和(22256)
- 体(21251)
- 划(20677)
- 银(20469)
- 机构
- 大学(478352)
- 学院(478285)
- 济(193034)
- 经济(189142)
- 管理(187145)
- 理学(161958)
- 研究(160536)
- 理学院(160164)
- 管理学(157247)
- 管理学院(156387)
- 中国(121413)
- 京(101757)
- 科学(101378)
- 财(91622)
- 农(89711)
- 所(82096)
- 业大(77103)
- 研究所(74720)
- 财经(72959)
- 中心(72624)
- 江(71512)
- 农业(70901)
- 经(66427)
- 北京(63559)
- 经济学(58676)
- 范(58440)
- 院(58375)
- 师范(57634)
- 州(56454)
- 财经大学(54191)
- 基金
- 项目(326800)
- 科学(256371)
- 基金(238721)
- 研究(230724)
- 家(211418)
- 国家(209680)
- 科学基金(179366)
- 社会(146244)
- 社会科(138683)
- 社会科学(138647)
- 省(127548)
- 基金项目(125830)
- 自然(119701)
- 自然科(116973)
- 自然科学(116939)
- 自然科学基金(114906)
- 划(107761)
- 教育(105655)
- 资助(99454)
- 编号(91179)
- 重点(73830)
- 成果(72869)
- 部(71712)
- 发(68962)
- 创(68800)
- 创新(64002)
- 科研(63438)
- 课题(63173)
- 计划(60967)
- 教育部(60875)
- 期刊
- 济(210894)
- 经济(210894)
- 研究(137768)
- 中国(88935)
- 学报(83544)
- 农(81431)
- 科学(74415)
- 财(73551)
- 管理(72313)
- 大学(62987)
- 学学(60122)
- 农业(55380)
- 教育(44585)
- 融(41589)
- 金融(41589)
- 技术(41251)
- 财经(36653)
- 业经(35253)
- 经济研究(33723)
- 经(31456)
- 业(30905)
- 问题(27700)
- 技术经济(24348)
- 版(24178)
- 科技(23308)
- 统计(21945)
- 业大(21833)
- 现代(21585)
- 理论(21514)
- 商业(21082)
共检索到700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传忠 王霄琼 郭树龙
结构变动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将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前者通过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行业扩大比重实现;后者通过"与用户相关的外溢"等机制实现。对我国1980-2010年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研究发现:单纯从直接作用看,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进一步利用动态面板衡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总和,发现制造业结构变动明显影响生产率的变动。这也说明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变动 生产率增长 偏离份额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结构变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本文使用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在1985~2003年的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得到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如果不考虑Verdoorn效应,估算结果有可能产生误差。生产要素从低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转移到高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有利于生产率的增长,反之相反。第二,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并没有导致显著的“结构红利假说”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制造业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并没有向高生产率增长率的行业流动。第三,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更偏向于“yeast-process”而不是“mushro...
关键词:
结构变动 生产率增长 结构红利假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剑
为探寻提高我国农药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生产效率增长的关系,分别运用区位熵测算了我国农药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农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结果表明:专业化水平对农药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专业化积极地促进了农药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通过对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回归来看,专业化主要通过效率改善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企业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技术效率的改善都有显著负面影响;对技术进步的变化也有负作用,但无统计上的显著性。资本密集度对TFP增长、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公嵬 梁琦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TFP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4.3%,其中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TFP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TFP增长,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蛟龙 代智慧
文章基于1998—2016年我国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CF方法和LP方法,先后测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探讨较新的ACF方法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上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27%,资本密集型行业增速最高。结合我国制造业三类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在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引导下,亟需提高技术革新程度,优化产业结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昌平
测算1999、2003和2007年3个时点中国12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并用Griliches和Regev(1995)分解方法首次对行业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结果发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都低于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平均生产率最低;进入企业自身存在异质性,最初生产率高的进入企业更可能存活,且其生产率很有可能收敛至在位企业的水平。考察期内绝大部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中,进入和退出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约占8%—30%,在位企业自身生产率的增长只占10%左右,而市场份额重置导致的生产率增长约占60%以上。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丹 胡小娟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别对制造业各个行业中内资企业、外资企业1999~2005年期间的相对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以Malmquist指数衡量)及其构成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制造业各行业中的相对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内资企业相对效率较高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垄断程度较高的一些行业,而外资企业相对效率较高的行业集中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两类企业在各个行业中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及其动力存在差异。基于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云枫 周健明
1997-2006年期间,北京市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率为10.2%,TFP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则出现年均2.4%的衰退,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继续推动北京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必须在保证技术进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对技术效率进行优化和提高。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组织和整合企业资源,加大制造业产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规模经济以及协同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静 雷厉
本文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首先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对技术效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结论认为,我国制造业行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异显著,多数行业不能达到技术与规模同时有效,但随时间推移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增长态势;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而规模效率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必将成为制造业行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剑
为探寻提高我国农药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途径,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从整体趋势和各省区角度定量考察了我国农药制造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结果表明:从全国的平均时间序列数据来看,我国农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在波动中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而制约技术效率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下降。所研究的全国二十八个地区,生产率基本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只有云南地区有所下降。就全国而言,农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农药生产率的提高。从动态演变来看,农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着力从生产率和增长视角,运用多种方法或者多种理论,比较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生产率的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溢出效应,其生产率整体趋同和个体差异同时存在,并日益呈现共生、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大多选用既有方法或者只是在数据、模型方面有所创新,关注的问题也仅限于服务业生产率测算和外溢效应测量,因此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野。
关键词:
生产率 经济增长 趋同 集聚 溢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昌平
测算 1999、2003和 2007年 3个时点中国 12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并用 Griliches和 Regev(1995)分解方法首次对行业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结果发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都低于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平均生产率最低;进入企业自身存在异质性,最初生产率高的进入企业更可能存活,且其生产率很有可能收敛至在位企业的水平。考察期内绝大部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中,进入和退出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约占 8%—30%,在位企业自身生产率的增长只占 10%左右,而市场份额重置导致的生产率增长约占 60%以上。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阳阳
以2011~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研发补贴和生产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研发补贴和生产补贴都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研发补贴的作用效果更强;(2)研发补贴是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补贴是通过改善企业融资约束状况来实现的;(3)研发补贴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而生产补贴仅对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激励作用;(4)研发补贴对大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强,而生产补贴更能促进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要对不同类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方式,进而提升补贴政策效果。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小平
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中国制造业1985-2005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静态转移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结果发现,结构变动并没有显著促进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即"结构红利假说"现象并不显著存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增长效应,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和电气机械等重工业行业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市服务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的经验数据
服务业FDI的前向关联和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湖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转型经济中的出口、市场失灵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
基于资源环境修正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
中国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来源——基于PL方法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外包与生产率增长——基于服务外包和实物外包的双重度量
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1998-2009——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