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2)
- 2023(10442)
- 2022(8601)
- 2021(7623)
- 2020(6483)
- 2019(14294)
- 2018(14242)
- 2017(28140)
- 2016(14876)
- 2015(16487)
- 2014(16426)
- 2013(16281)
- 2012(14748)
- 2011(13110)
- 2010(13466)
- 2009(13027)
- 2008(13346)
- 2007(12499)
- 2006(11137)
- 2005(10464)
- 学科
- 业(81961)
- 企(76424)
- 企业(76424)
- 济(70774)
- 经济(70659)
- 管理(67421)
- 业经(29219)
- 财(26075)
- 方法(25955)
- 农(23890)
- 务(19816)
- 财务(19791)
- 财务管理(19768)
- 制(19375)
- 企业财务(18715)
- 技术(18319)
- 数学(17674)
- 数学方法(17553)
- 农业(17441)
- 中国(15610)
- 体(14789)
- 划(14491)
- 策(14270)
- 和(13457)
- 地方(13286)
- 体制(13038)
- 产业(12901)
- 理论(12852)
- 企业经济(11842)
- 经营(11803)
- 机构
- 学院(223676)
- 大学(215227)
- 济(100783)
- 经济(99008)
- 管理(94035)
- 理学(80244)
- 理学院(79579)
- 管理学(78849)
- 管理学院(78414)
- 研究(67630)
- 中国(54970)
- 财(49632)
- 京(43983)
- 财经(38435)
- 江(35893)
- 科学(35513)
- 经(34512)
- 农(32498)
- 所(32271)
- 中心(30647)
- 经济学(29858)
- 研究所(28191)
- 财经大学(27916)
- 业大(27806)
- 州(27749)
- 商学(27654)
- 商学院(27428)
- 北京(27414)
- 经济学院(26896)
- 经济管理(25384)
- 基金
- 项目(138071)
- 科学(112162)
- 研究(107296)
- 基金(101573)
- 家(84690)
- 国家(83879)
- 科学基金(75503)
- 社会(71658)
- 社会科(68177)
- 社会科学(68164)
- 省(55873)
- 基金项目(53691)
- 教育(47204)
- 自然(46004)
- 自然科(44930)
- 自然科学(44921)
- 自然科学基金(44227)
- 划(44009)
- 编号(43105)
- 资助(40064)
- 成果(34043)
- 业(33655)
- 制(33268)
- 创(33187)
- 发(31250)
- 部(30828)
- 重点(30238)
- 创新(29902)
- 课题(29545)
- 国家社会(29367)
- 期刊
- 济(123259)
- 经济(123259)
- 研究(68050)
- 中国(44044)
- 财(43053)
- 管理(43042)
- 农(32732)
- 科学(26688)
- 业经(23645)
- 学报(23153)
- 农业(22403)
- 融(22261)
- 金融(22261)
- 技术(21466)
- 财经(20054)
- 大学(19741)
- 学学(18952)
- 经济研究(18686)
- 教育(17462)
- 经(17415)
- 问题(15873)
- 技术经济(14023)
- 业(13856)
- 现代(13074)
- 财会(12614)
- 商业(12569)
- 贸(12226)
- 世界(11831)
- 经济管理(11361)
- 会计(10661)
共检索到344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志彪 王建优
中国进入买方市场以后,制造业企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制造业要能走出目前的危机,必须首先弄清其陷入困境的起因。本文在剖析国内主要流行的四种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经验观察,提出了关于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七个基本原因,同时从五个方面就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战略作了探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焱林 温湖炜
准确衡量和判断真实的产能过剩程度及其成因是科学化解产能过剩的前提。本文利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1980—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方法考察产能过剩的成因。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表现为一般性、局部性和周期性;近几年的产能过剩呈现出复杂性、全局性甚至长期性特征,并且有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蔓延的趋势。三个层次的因素共同推动制造业产能过剩,而研发创新缓解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的机制尚未奏效,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出现"久治不愈"现象。矫正体制性扭曲、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焱林 温湖炜
准确衡量和判断真实的产能过剩程度及其成因是科学化解产能过剩的前提。本文利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1980—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方法考察产能过剩的成因。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表现为一般性、局部性和周期性;近几年的产能过剩呈现出复杂性、全局性甚至长期性特征,并且有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蔓延的趋势。三个层次的因素共同推动制造业产能过剩,而研发创新缓解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的机制尚未奏效,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出现"久治不愈"现象。矫正体制性扭曲、刺激企业供给创新和激发企业有效投资,是缓解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晶晶 贺正楚 凌四立 谢磊 陈亮
通过企业微观方面、行业中观方面和国家宏观方面三个维度,分析产能过剩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把制造业细分为制造业(全样本)、轻工业类型制造业(分样本)、重工业类型制造业(分样本),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地区),在此划分的基础上,就产能利用率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以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产能利用率影响产业升级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就全国范围而言,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显著为正;就不同类型的制造业而言,产能利用率对轻工业类型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大于重工业类型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就不同区域而言,东部地区主要依赖于重工业类型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以促进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轻工业类型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以促进产业升级。东部地区的当务之急是促进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化解产能过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皮建才 宋大强
本文基于2007~2019年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以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为切入点,利用中国A股主板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估测了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指数并从中剔除经济周期性影响造成的产能过剩波动,进而得出体制性产能过剩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体制性产能过剩呈逐年下降态势,但下降速度随时间而变慢。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体制性产能过剩指数高于大多数中低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体制性产能过剩减弱速度的波动幅度要小于中低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芳 夏湾
通过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价值链三个方面分析产能过剩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并把制造业分为轻工业类型和重工业类型。2001—2015年制造业27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均能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企业亏损面和库存的增加均不利于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种影响不显著。轻工业更依赖于提高产能利用率来增加产值、促进产业结构变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重工业则更着重于企业亏损面扩大从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销售利润率来影响产业升级。根据实证结果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提出政府规制,希望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来促进产业升级。
关键词:
制造业升级 产能过剩 政府规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国高 高铁梅 王立国 齐鹰飞 王晓姝
本文在微观经济学生产、成本、均衡理论基础上,借鉴Berndt&Morrison(1981)提出的成本函数法,利用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分别测度了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28个行业1999—2008年的产能利用水平,据此得出七大产能过剩行业,进而分析了制造业行业发展的波动特征;然后建立变参数面板模型,针对七个产能过剩行业,利用实证分析证明了固定资产投资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并针对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收效甚微这一现象,阐述了我国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磊 步晓宁 张猛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模型(SFA)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分别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总体及15个细分行业2001-2014年间的产能利用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并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促进了产能利用率的提高,缓解了产能过剩。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生产效率和出口贸易是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于产能利用率的主要渠道。研发活动同样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而外商直接投资、国内重复投资、为解决就业压力增加的劳动力投入、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以及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则不利于提升产能利用率,加剧了产能过剩。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 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轶群
本文使用协整法测度了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通过面板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的作用。研究显示:一是制造业中各类技术行业在近几年均呈现产能过剩趋势,且中技术行业的产能过剩较高、低技术行业更为严重。二是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技术进步推动中技术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最大,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次之,而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最弱。政府干预会改变技术进步对产能利用率的作用,体制性产能过剩在技术进步角度仍然适用。三是政府干预的作用路径符合平滑转移过程,政府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产能过剩 政府干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轶群
本文使用协整法测度了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通过面板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的作用。研究显示:一是制造业中各类技术行业在近几年均呈现产能过剩趋势,且中技术行业的产能过剩较高、低技术行业更为严重。二是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技术进步推动中技术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最大,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次之,而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最弱。政府干预会改变技术进步对产能利用率的作用,体制性产能过剩在技术进步角度仍然适用。三是政府干预的作用路径符合平滑转移过程,政府干预超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对产能利用率的正向作用将不断弱化,并会逆向转化。此外,产能过剩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发生变化。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产能过剩 政府干预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桐彬 朱英明 张云矿
在我国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于缓解制造业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产能过剩具有显著的缓解效应。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改善资源错配、抑制产业同构和提升市场潜力等机制缓解制造业产能过剩,其中市场潜力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和金融支持削弱了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缓解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长江上游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区域一体化提高了新兴产业的产业同构程度,进而加剧产能过剩;财政压力和金融支持的调节效应对于国有企业更为明显,而土地支持的调节效应对于民营企业更为明显。据此提出拓宽要素大通道、打造产业大格局、推进市场大统一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程俊杰
本文从产业政策视角研究转型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的发生机制。研究认为,当前产业政策刺激了大量的企业对少数具有政府偏好产业的集中进入,而企业自身的投资冲动行为又进一步加强了产能过剩程度。过剩产能形成后,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宏观目标的考量往往会在产业政策指导下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去库存、鼓励创新、限制退出,这种选择性的疏导策略又在客观上造成产能过剩化解机制受阻,从而使得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且"久治不愈"。进一步地,本文利用1999—2013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其政策意义在于有效防范和治理产能过剩,为加快产业政策转型提供思路。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产能过剩 发生机制 制造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俊杰
产业政策是导致我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产生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中国1999-2011年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效应显著为负,不同政策工具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不相同:(1)税负降低会带来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两者显著正相关;(2)贸易保护与产能利用率的关系显著为正,贸易保护程度的增强在短期内会提高产能利用率;(3)创新补贴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具有负作用。进一步地,小企业、国有企业和行业低技术的比重越高,产业政策就越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化解和防止产能过剩,我国的产业政策亟需转向竞争政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志凌
2012年以来,我国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增速持续下滑,主要问题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供给方式落后,致使大量的潜在需求无法实现。适应需求发展趋势,调整供给结构,重视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进而推动一般制造业技术进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航 李平 杨丹辉
按照直观理解,出口与产能过剩成反比例关系,出口旺盛时企业将扩大产量并提高产能利用率,反之则为避免滞销而控制产量,导致产能过剩加剧。然而,这仅是出口波动对产能过剩的"销售效应"。对于一些企业不排除存在"竞争效应",即出口疲软时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国内竞争,进而为降低成本可能加大既有产能的使用负荷,反而可缓解产能过剩。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检验了出口波动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发现出口波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中小企业或非国有资本比重越高的行业中,出口与产能过剩的负向关系越明显,"销售效应"占主导;反之,在"竞争效应"作用下,二者关系越可能为正。因此,外需冲击对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