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1)
- 2023(14612)
- 2022(12253)
- 2021(11105)
- 2020(9334)
- 2019(20800)
- 2018(20368)
- 2017(39494)
- 2016(21650)
- 2015(23654)
- 2014(23395)
- 2013(23016)
- 2012(21115)
- 2011(18811)
- 2010(19075)
- 2009(18246)
- 2008(18411)
- 2007(16647)
- 2006(15091)
- 2005(13682)
- 学科
- 业(92572)
- 济(87758)
- 经济(87619)
- 管理(82753)
- 企(82422)
- 企业(82422)
- 方法(36755)
- 财(33355)
- 农(31556)
- 业经(30180)
- 数学(28436)
- 数学方法(28143)
- 务(23443)
- 财务(23415)
- 制(23393)
- 财务管理(23382)
- 企业财务(22058)
- 农业(22038)
- 中国(21412)
- 技术(18649)
- 策(18579)
- 贸(17087)
- 贸易(17080)
- 体(16786)
- 易(16668)
- 划(16566)
- 和(15306)
- 理论(15243)
- 学(14614)
- 银(14446)
- 机构
- 学院(315761)
- 大学(309599)
- 济(133705)
- 经济(131157)
- 管理(124818)
- 理学(107234)
- 理学院(106159)
- 管理学(104710)
- 研究(104174)
- 管理学院(104137)
- 中国(82319)
- 财(66248)
- 京(64346)
- 科学(62794)
- 农(61374)
- 所(53372)
- 财经(51282)
- 江(49644)
- 业大(49403)
- 农业(48442)
- 研究所(47982)
- 中心(47495)
- 经(46525)
- 经济学(40070)
- 北京(39872)
- 州(37990)
- 财经大学(37679)
- 院(37314)
- 经济学院(36172)
- 范(35701)
- 基金
- 项目(206662)
- 科学(164072)
- 基金(152049)
- 研究(148408)
- 家(133680)
- 国家(132469)
- 科学基金(114255)
- 社会(96430)
- 社会科(91516)
- 社会科学(91494)
- 省(81190)
- 基金项目(80191)
- 自然(75094)
- 自然科(73401)
- 自然科学(73380)
- 自然科学基金(72173)
- 划(67947)
- 教育(66888)
- 资助(61566)
- 编号(58302)
- 重点(46639)
- 成果(46335)
- 创(45960)
- 部(45834)
- 业(44597)
- 发(44219)
- 制(42609)
- 创新(42222)
- 课题(40505)
- 国家社会(39995)
- 期刊
- 济(153847)
- 经济(153847)
- 研究(91623)
- 中国(61786)
- 农(57447)
- 财(55506)
- 管理(50926)
- 学报(49544)
- 科学(46730)
- 农业(38944)
- 大学(37836)
- 学学(36390)
- 融(31826)
- 金融(31826)
- 业经(27415)
- 技术(26539)
- 教育(26211)
- 财经(26115)
- 经济研究(24170)
- 业(22773)
- 经(22468)
- 问题(19770)
- 技术经济(17200)
- 贸(16125)
- 现代(15617)
- 财会(15591)
- 版(15501)
- 世界(15094)
- 商业(14841)
- 科技(14661)
共检索到475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彬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长期赖以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劳动力供应趋紧抬升工资成本,企业资金成本、土地开发建设成本不断攀升,由此导致我国制造业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企业竞争力下降,使经济发展和出口出现减速换挡的阶段性变化。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制造业各项成本的变化,与主要国家经济体进行比较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要素成本 国际比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翊 陈雯 骆时雨
本文将进口中间品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纳入统一模型框架中,构建了一个进口中间品通过数量、种类和价格效应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并利用COMTRADE和WIOD数据库提供的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对进口中间品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中间品进口不能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数量和种类效应,价格效应对出口依存度较小的行业有显著影响,但对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进口中间品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春娜 陈春春
本文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利用收敛分析法研究了他们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山西省、青海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先进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行业间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都不存在收敛性;劳动力较多的流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慢的传统制造业和东部地区,这会阻碍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英明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引致的共有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共有集聚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引致的城市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城市化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产业集聚对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类似于对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规模经济 技术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震 沈坤荣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体现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沿用传统的Solow模型方法,着重分析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特征和趋势。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波动状态,且有下行趋势,表明传统的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制造业发展的规模扩张模式正在快速弱化,而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内涵增长动能尚未实现转换接续,迫切需要实施有效举措,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向由高水平、高效益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降的内在原因包括: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断减缓的重要原因,有效供给不足和产业深陷低端困局是外在不利影响因素,内生动力不足和技术成果尚未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资源错配和机制不健全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更为深层次体制因素。在对策方面,建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动力,把投入产出作为衡量要素投入质效的主要标准,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手段,把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 增速波动 科技创新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昌安 李强
全要素生产率(TFP)既是经济增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系统地梳理了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TFP变动影响因素的国内外文献。从市场因素、结构因素、政府因素、R&D、FDI和国际贸易六个方面,基于地区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三个层次对中国制造业企业TFP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经济后果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制造业TFP的未来研究展望,以便对TFP主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TFP 影响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鲍晓娜 李嫣然 范晓男 张舒畅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其高质量发展对建设制造强国、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行业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力水平、产业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装备制造业TFP且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上述结论,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应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逯宇铎 戴美虹 刘海洋
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新近发展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高生产率企业通过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存在于规模较大的市场,本文在后者理论框架下考察中国企业区位选址这一被忽视的问题。运用中国1999~2007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00多万家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克服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发现: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组,高生产率企业选址于更大规模的城市。而且,这种选址倾向在不同区域和企业所有制上具有差异表现:相比传统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生产率企业选址于大城市的倾向更为明显;相比集体企业,港澳台、外商及私营企业的这种倾向性更为显著,且估计结果显示国有企业选址不受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以上发现...
关键词:
区位选址决策 倾向得分匹配 企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郝晓艳 吴学花
中国制造企业在不断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出现了污染工序转移的问题。近几年学者们从产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效率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展开中国制造业在环境规制下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本文结合基于松弛向量的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了2003-2013年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整体有效,且新技术的应用是影响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而环境规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内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环境规制对不同性质制造行业具有差异化影响,尤其对重污染企业影响明显,利于环保政策的落实,并进一步推动企业革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霍杰
服务是一系列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服务业自由化将对下游制造业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和制造业2003-2009年的数据,本文实证分析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私有化和服务业竞争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外资企业进入与服务业私有化相比更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服务业自由化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汪艳
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热点问题。本文遵循文献梳理、理论探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行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验证商贸流通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汪艳
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热点问题。本文遵循文献梳理、理论探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行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验证商贸流通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萍 彭丽 李晓宁
从全国层面上看,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在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后,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生性的影响。同时,本文发现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效果最强,其次是中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西部地区应当加快流通体系建设以及公共交通、信息设施、流通体制等方面建设,加大流通产业扶持力度,重视流通产业并努力发挥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关键词:
流通技术进步 流通效率 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平淡 屠西伟
提高碳全要素生产率是有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数据,研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显著抑制了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变得不再显著。宏观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抑制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碳技术效率和碳技术进步的抑制,在匹配城市土地出让数据的基础上,制造业集聚扩大了土地供给面积、提高了土地成交价格,导致集聚拥挤效应凸显,阻碍知识溢出,不利于提高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微观机制分析表明,在匹配企业微观数据后,制造业集聚显著抑制了企业绿色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损害了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基础。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建英 张其仔 张慧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交易成本这一主要渠道显著地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互联网应用对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资本密集制造业企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管理成本节约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更大。因此,应提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节约的销售成本与管理成本投入研发活动之中,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