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15)
- 2023(14829)
- 2022(12709)
- 2021(11712)
- 2020(9960)
- 2019(22657)
- 2018(22554)
- 2017(43763)
- 2016(23746)
- 2015(26661)
- 2014(26435)
- 2013(26316)
- 2012(23906)
- 2011(21387)
- 2010(21335)
- 2009(20157)
- 2008(20049)
- 2007(17833)
- 2006(15901)
- 2005(14460)
- 学科
- 济(99162)
- 经济(99007)
- 业(94984)
- 管理(86998)
- 企(85525)
- 企业(85525)
- 方法(44738)
- 数学(35243)
- 数学方法(34886)
- 财(33116)
- 业经(31446)
- 农(31239)
- 务(23815)
- 财务(23747)
- 财务管理(23717)
- 中国(23410)
- 制(23373)
- 企业财务(22509)
- 农业(21851)
- 技术(20045)
- 理论(18633)
- 和(18532)
- 学(17626)
- 划(17429)
- 地方(17289)
- 体(17234)
- 贸(16248)
- 贸易(16240)
- 策(16157)
- 易(15766)
- 机构
- 学院(344852)
- 大学(342908)
- 管理(142578)
- 济(140119)
- 经济(137221)
- 理学(122937)
- 理学院(121688)
- 管理学(119966)
- 管理学院(119329)
- 研究(109516)
- 中国(84732)
- 京(72943)
- 财(67944)
- 科学(66020)
- 农(56223)
- 所(54316)
- 财经(53727)
- 江(51414)
- 业大(50625)
- 中心(49497)
- 研究所(48864)
- 经(48726)
- 北京(45875)
- 农业(43965)
- 范(41698)
- 师范(41347)
- 经济学(41288)
- 州(41050)
- 财经大学(39731)
- 院(39631)
- 基金
- 项目(229817)
- 科学(182174)
- 研究(171013)
- 基金(168017)
- 家(144679)
- 国家(143413)
- 科学基金(125142)
- 社会(108614)
- 社会科(102923)
- 社会科学(102897)
- 省(89715)
- 基金项目(89267)
- 自然(80897)
- 自然科(79013)
- 自然科学(78996)
- 自然科学基金(77626)
- 教育(76992)
- 划(74109)
- 编号(69763)
- 资助(68655)
- 成果(56102)
- 部(50849)
- 重点(50406)
- 创(49946)
- 发(48242)
- 课题(47005)
- 制(46062)
- 创新(45947)
- 国家社会(44370)
- 业(44335)
- 期刊
- 济(159604)
- 经济(159604)
- 研究(103141)
- 中国(64011)
- 管理(56717)
- 财(55277)
- 农(52798)
- 学报(49680)
- 科学(47646)
- 大学(38732)
- 农业(36679)
- 学学(36636)
- 教育(33925)
- 技术(30988)
- 融(30088)
- 金融(30088)
- 业经(27916)
- 财经(26722)
- 经济研究(24002)
- 经(22778)
- 业(20726)
- 问题(20595)
- 技术经济(18869)
- 现代(17375)
- 理论(16964)
- 科技(16590)
- 财会(16376)
- 商业(15492)
- 版(15432)
- 实践(15300)
共检索到508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燕 贺灿飞
中国正经历着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关系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概念界定与发展、制造业生产率的来源及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路径等方面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指出不同阶段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下一阶段研究的改进方向;进而通过对国内外制造业生产率实证研究的梳理,发现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研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然而,国内研究缺乏本土化的制造业生产率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缺乏突破;中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制造业成长的历史背景、地理分布和政策环境等特征在实证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解析。未来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研究需要建立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研究体系,拓展研究方法,关注在当今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下以及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制造业生产率来源和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及趋势,并加强对实践指导和政策参考方面的延伸。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率 增长路径 研究进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汝岱
本文首先依托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处理、价格指数处理等方面全面规范整理该数据库,并基于OP、LP等方法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详细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接下来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讨论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最后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讨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在2%一6%之间,年均增长3.83%,增速存在较大的波动;(2)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更多是企业成长,其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亟待依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新的增长模式;(3)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较大,即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周大川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制造业 σ收敛 β收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丽娟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7-2015年台湾制造业各行业运行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发现,台湾制造业各行业效率分化明显,各行业运行效率提升的来源呈现较大差异,其中技术变化的贡献趋于弱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不同行业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劳动生产力和市场环境状况对台湾制造业生产率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则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即时影响效应。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台湾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规律和经验对大陆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台湾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段敏芳 吴俊成
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与DEA-Malmquist指数法,从单要素和全要素层面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起,制造业产出受资金投入的影响逐渐减弱,劳动生产率对产出的增速减缓;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生产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而高新技术行业、装备制造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劳动生产率在地区间和行业间过于均等;2013—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仅为1%,技术效率未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差异显著。为此,应该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中高技术产业,发挥要素重置效应,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段敏芳 吴俊成
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与DEA-Malmquist指数法,从单要素和全要素层面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起,制造业产出受资金投入的影响逐渐减弱,劳动生产率对产出的增速减缓;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生产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而高新技术行业、装备制造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劳动生产率在地区间和行业间过于均等;2013—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仅为1%,技术效率未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差异显著。为此,应该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中高技术产业,发挥要素重置效应,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要素投入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丽娟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7-2015年台湾制造业各行业运行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发现,台湾制造业各行业效率分化明显,各行业运行效率提升的来源呈现较大差异,其中技术变化的贡献趋于弱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不同行业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劳动生产力和市场环境状况对台湾制造业生产率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则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即时影响效应。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台湾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规律和经验对大陆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台湾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秉镰 林坦
物流外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文首先从核心竞争力、交易成本、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分工四个理论视角对物流外包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估算了我国制造业的物流外包率,并以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物流外包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物流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非中性技术进步假设下,物流外包会带来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同时伴随着中性的技术退步,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物流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总效应为正。最后本文落脚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外包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理论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蛟龙 代智慧
文章基于1998—2016年我国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CF方法和LP方法,先后测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探讨较新的ACF方法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上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27%,资本密集型行业增速最高。结合我国制造业三类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在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引导下,亟需提高技术革新程度,优化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延兵
本文运用中国四位数制造产业数据对R&D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估计两种不同的生产函数模型,本文发现R&D对生产率有显著正影响。在控制了市场因素和产权因素的影响后,R&D与生产率之间仍旧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文还发现,R&D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依赖于产业技术机会,高科技产业的R&D产出弹性显著大于非高科技产业的R&D产出弹性。
关键词:
R&D 生产率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制造业集聚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关系,制造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作用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结果显示,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用后,制造业过度集聚产生拥挤效应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密度增加仍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仍然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互动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凯
结合投入产出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马鞍型",在制造业服务化第一阶段深化分工促进了技术效率改进;第二阶段受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抑制,陷入"服务化困境";第三阶段刺激技术改进突破困境。当前我国整体尚未跨越"服务化困境",处于第二阶段,内部根源为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差异化生产,外部阻碍为高端复合型人才缺失。从省域层面来看,我国内地30个省市(西藏地区数据缺失)区域异质性显著,大致呈"马鞍型"、倒"U"型、"U"型及无显著关系型四大类型,"马鞍型"省份优势产业服务化水平不高;倒"U"型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U"型省份大数据应用范围较窄;无显著关系省份现代制造业基础薄弱;北京与浙江已跨越"服务化困境",其余省市未突破困境的原因各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春娜 陈春春
本文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利用收敛分析法研究了他们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山西省、青海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先进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行业间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都不存在收敛性;劳动力较多的流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慢的传统制造业和东部地区,这会阻碍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郝晓艳 吴学花
中国制造企业在不断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出现了污染工序转移的问题。近几年学者们从产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效率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展开中国制造业在环境规制下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本文结合基于松弛向量的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了2003-2013年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整体有效,且新技术的应用是影响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而环境规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内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环境规制对不同性质制造行业具有差异化影响,尤其对重污染企业影响明显,利于环保政策的落实,并进一步推动企业革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