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2)
2023(13301)
2022(10838)
2021(9769)
2020(8238)
2019(18467)
2018(18198)
2017(34901)
2016(18351)
2015(20695)
2014(20639)
2013(20814)
2012(19519)
2011(17645)
2010(17851)
2009(17479)
2008(17312)
2007(15736)
2006(14378)
2005(13700)
作者
(52652)
(44057)
(44004)
(41927)
(28342)
(20707)
(19793)
(17004)
(16723)
(15771)
(15515)
(14555)
(14530)
(14254)
(14002)
(13335)
(13080)
(12715)
(12592)
(12117)
(11198)
(10689)
(10537)
(10162)
(10009)
(9795)
(9775)
(9544)
(8712)
(8564)
学科
(107859)
经济(107720)
(82422)
(74381)
企业(74381)
管理(73704)
方法(38519)
(30809)
业经(30606)
数学(30257)
数学方法(30131)
(28293)
中国(25674)
(22628)
(20993)
财务(20974)
财务管理(20951)
地方(20917)
农业(20280)
企业财务(19857)
(17751)
(17185)
贸易(17172)
技术(17160)
(16724)
(16492)
(16477)
(16232)
环境(14678)
体制(14556)
机构
学院(283184)
大学(280323)
(141662)
经济(139490)
管理(111885)
研究(97760)
理学(94976)
理学院(94085)
管理学(93247)
管理学院(92695)
中国(80125)
(67117)
(58223)
财经(52305)
科学(50875)
(48045)
(47486)
经济学(45417)
(43143)
中心(43022)
研究所(42436)
(41270)
经济学院(40657)
财经大学(38446)
北京(37316)
(34443)
业大(33963)
商学(33060)
(32923)
商学院(32751)
基金
项目(173095)
科学(140205)
研究(131150)
基金(130948)
(111300)
国家(110352)
科学基金(97051)
社会(90956)
社会科(86515)
社会科学(86497)
基金项目(68153)
(64494)
自然(58137)
教育(57642)
自然科(56810)
自然科学(56794)
自然科学基金(55915)
资助(53218)
(52730)
编号(49666)
(40710)
成果(40491)
国家社会(39489)
(38819)
(38675)
重点(38440)
(38424)
(36910)
教育部(36063)
创新(35444)
期刊
(170126)
经济(170126)
研究(94314)
中国(56652)
(56038)
管理(49161)
(40104)
科学(36129)
学报(33307)
(30493)
金融(30493)
财经(28470)
经济研究(28057)
大学(27527)
农业(27278)
学学(26370)
业经(25630)
技术(25397)
(24724)
问题(21926)
(19046)
教育(18908)
世界(18586)
技术经济(18411)
国际(17046)
(16610)
现代(14564)
经济管理(14022)
经济问题(13890)
统计(13648)
共检索到449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如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四位,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过去20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晓华  李绍东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本文考察了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作用,并通过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二者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对GDP的贡献逐年增大而且较稳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较大并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装备制造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反映出装备制造业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而感应度系数普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说明其他产业部门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刺激较弱;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平稳的协整关系,GDP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冲击的响应非常明显,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GDP冲击的响应只有微弱波动,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主要依...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陆宾  
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牵引增长理论”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本文简要论述了该理论对中国的适应性 ,认为该理论部分地适应中国的情况 ,但是并不因此而同意将该理论的建议———以南南贸易替代南北贸易 ,而是论证了利用目前比较优势发展对发达国家贸易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坤望  蒋为  
本文从动态资源再配置的角度,讨论市场进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一个微观解读。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对市场进入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具有活跃的市场进入率,进入率较高的行业与地区增长绩效往往也较好,即市场进入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际比较也证实市场进入率是解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所考察的时间段里,虽然新企业平均只占制造业增加值的7.5%,但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却高达46.3%;新企业在进入市场后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企业,但增速会随着企业进入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最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志基  贺灿飞  
新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作用。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基于OP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全新估计,本文研究了创新活动对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创新投入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市TFP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的城市研发总投入相对较高;但是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地区并没有在东部地区集中布局。城市TFP的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效应。城市制造业研发总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城市TFP;而研发投入的泰尔系数对城市TFP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研发投入在制造业产业间的多样化更利于城市TFP增长。本研究揭示了在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环境下,创新投入确实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其仔  李蕾  
本文在借助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制造业进行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对各省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呈现出东部转型升级层次最高、趋势最明显,中部其次,西部转型升级层次最低、趋势最弱的特征。然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别采用个体固定效应不变系数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前者结果表明内涵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后者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省市之间存在很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展祥  
历史地看,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生产率与收入水平提高的增长发动机作用。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呈现以制造业就业与产值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在21世纪前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进行去工业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高举再工业化大旗。这一悖论现象源于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下游产业链模式以及不对称、不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长期或短期的不同正负面影响。需要全面认识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增长发动机作用,警惕中国过早的去工业化;从供给端发力,促进中国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早日进入技术与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毅夫  章奇  刘明兴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结构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以及不同的金融中介在企业融资中相应的比较优势。本文从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角度 ,通过对全球制造业 1 980 - 1 992年数据的经验分析 ,试图证明一国的金融结构必须要和产业规模结构相匹配。我们主要考察了金融结构的两个主要内容 :一个是银行业的结构 ,即信贷资产在不同规模等级的银行间的分布状况 ;另一个是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即金融资产在银行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分布状况 ,或者说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 ,存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其仔  李蕾  
本文在借助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制造业进行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对各省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呈现出东部转型升级层次最高、趋势最明显,中部其次,西部转型升级层次最低、趋势最弱的特征。然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别采用个体固定效应不变系数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前者结果表明内涵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后者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省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大多数省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不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应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以支持和引导,以推动中国制造业一体化联动转型升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姗  张志强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两步回归法,建立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制造业区际关联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可通过区际前向关联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具有赶超优势。该结论表明,增强区际前向关联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区际前向关联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文章最后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伏英  蒋兰陵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那么对制造业的投资是否能有效地刺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实证检验。文章选择了新加坡的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制造业投资总量、行业结构、资本结构等角度,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等方法,得到了新加坡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的结论。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英骥  邓良  
在经济长期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所以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应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制造业的层面,也应该是一条以技术为主线的道路。然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靠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R&D)这一微观层面,其深层内涵是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发展战略。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可知,中国的制造业应该采取"适度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加强发展品牌战略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祝小兵  
本文从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的事实入手 ,分析了在一些行业中 ,中国制造业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同行竞争的实力。但是中国制造业薄弱的技术创新能力 ,已构成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略小于制造业增长的拐点值。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文分析的数据时间段内,多数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现实意义讨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