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64)
- 2023(17023)
- 2022(13623)
- 2021(12252)
- 2020(9954)
- 2019(22132)
- 2018(21910)
- 2017(41877)
- 2016(22538)
- 2015(25271)
- 2014(25535)
- 2013(25036)
- 2012(22941)
- 2011(20498)
- 2010(21037)
- 2009(19806)
- 2008(19946)
- 2007(18296)
- 2006(16714)
- 2005(15842)
- 学科
- 济(99264)
- 经济(99116)
- 业(92767)
- 管理(84016)
- 企(81932)
- 企业(81932)
- 业经(33791)
- 方法(33355)
- 农(32766)
- 中国(31778)
- 财(31778)
- 制(25787)
- 地方(24317)
- 数学(24197)
- 数学方法(23989)
- 农业(23314)
- 技术(23122)
- 务(22094)
- 财务(22042)
- 财务管理(22008)
- 企业财务(20904)
- 体(18278)
- 银(17906)
- 银行(17880)
- 理论(17774)
- 和(17637)
- 贸(17369)
- 贸易(17349)
- 行(17288)
- 策(16921)
- 机构
- 学院(328812)
- 大学(322602)
- 济(138092)
- 经济(135048)
- 管理(127673)
- 研究(111115)
- 理学(107317)
- 理学院(106240)
- 管理学(104870)
- 管理学院(104235)
- 中国(88344)
- 京(69599)
- 财(68551)
- 科学(63699)
- 所(55738)
- 江(54370)
- 农(53391)
- 财经(52226)
- 中心(51101)
- 研究所(49306)
- 经(47099)
- 北京(44489)
- 业大(44312)
- 州(43052)
- 范(41999)
- 师范(41602)
- 经济学(41010)
- 农业(40951)
- 院(40476)
- 财经大学(38046)
- 基金
- 项目(206175)
- 科学(163851)
- 研究(158460)
- 基金(147293)
- 家(126301)
- 国家(125056)
- 科学基金(108742)
- 社会(102253)
- 社会科(96896)
- 社会科学(96875)
- 省(83120)
- 基金项目(76980)
- 教育(71897)
- 划(67636)
- 自然(66123)
- 编号(65651)
- 自然科(64572)
- 自然科学(64560)
- 自然科学基金(63453)
- 资助(58402)
- 成果(54216)
- 发(49225)
- 重点(46518)
- 创(46188)
- 课题(46142)
- 部(45197)
- 制(43910)
- 创新(42354)
- 国家社会(42256)
- 业(41863)
- 期刊
- 济(171332)
- 经济(171332)
- 研究(103634)
- 中国(77162)
- 财(56793)
- 管理(54930)
- 农(52275)
- 学报(44066)
- 科学(43780)
- 教育(39972)
- 融(36128)
- 金融(36128)
- 农业(35401)
- 大学(35228)
- 技术(33253)
- 学学(32828)
- 业经(30442)
- 财经(26695)
- 经济研究(25961)
- 经(23127)
- 问题(22024)
- 业(20311)
- 技术经济(18555)
- 贸(17166)
- 图书(17018)
- 现代(16689)
- 世界(16196)
- 商业(15821)
- 科技(15616)
- 坛(15410)
共检索到529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胡亚男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内在要求,将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解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产生了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制造业技术路径的转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型要素的嵌入,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及时转换产业技术路径,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视角,探究后发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通过分析梳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明确后发国家制造业适宜技术路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匹配WIOT数据和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技术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为后发国家提供技术溢出机会的同时,通过低端锁定和竞争效应倒逼后发国家制造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加深,自主研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正逐渐显现;由于考察期内自身要素禀赋不足,引进模仿技术路径相比于自主研发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更有利。在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背景下,及时调整技术路径,加大研发投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郭威 盛继明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与制造业缺乏深度融合,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呈现出多重失衡特征,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金融供给配置结构失衡、金融供给期限结构失衡、金融供给方式结构失衡、金融供给主体结构失衡、金融供给阶段结构失衡和金融供给政策衔接失衡。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和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愿和能力,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保障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国 何建波 方蕾
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200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后上升速度加快;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次之,东北最弱。之后,基于依托基础、发展动力、生产方式、产品模式、支撑行业、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七个维度,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燕翔
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三个方面。但随着内部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优势绝对水平依然存在但相对领先幅度逐步缩小,未来需要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未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完善为动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大中小优质企业梯度发展为格局,以制造业高效融合服务业为协同。建议未来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向:一是强化关键领域产业政策,二是用好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三是构建统一大市场挖掘规模经济潜力,四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发展机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瑾 何宁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效能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制造业正从工业化支撑发展到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引领创新驱动和升级发展,尤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既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在对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作出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正向工程的集群式升级路径、自主创新的具体方法,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最后,提出强化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度关注装备制造业资产结构,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地;推动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全球竞争力,积极融入国际分工网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装备制造业 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军先 吴晓明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交通银行积极探索,多举并措,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深入推进党中央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积极落实两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交通银行高度重视、主动布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支持制造业发展力度,增强信贷投放能力,优化行业投向结构,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截至2019年6月末,交通银行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长4.5%,占全部公司贷款19.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长4.9%,信用贷款较年初增长1.5%。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连钢
在服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金融支持要做到以制度为保障、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以合作搭平台,提高服务精准性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指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新发展阶段,金融要以全面践行政治性、人民性为目标,提升专业性,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 精准服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红军
<正>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四川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四川正大力推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开启了制造业发展新征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四川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路径。《四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一书,是由蓝定香研究员主持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集体攻关项目“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基于全球价值链重塑视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客观分析了四川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而明确了四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动力机制、基本路径和保障机制。总体上看,该书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武军 刘凡 薛朝改
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制造业支撑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05-2019年27个细分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创新、国内技术引进和国外技术引进三条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线性及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国内技术引进,而国外技术引进则表现出反向的抑制作用,且三种创新路径在高技术、中高技术和低技术三类制造行业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
关键词:
技术创新路径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季小妹 方雨豪 赵西君 聂智磊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潜力的评价及预测是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山东省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 (1,1)对未来5年各行业发展潜力进行预测。研究提出:山东省应着力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