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84)
- 2023(19785)
- 2022(16535)
- 2021(15174)
- 2020(12910)
- 2019(29118)
- 2018(28817)
- 2017(55326)
- 2016(30489)
- 2015(33942)
- 2014(33724)
- 2013(33341)
- 2012(30429)
- 2011(27187)
- 2010(27148)
- 2009(25626)
- 2008(25650)
- 2007(22872)
- 2006(20421)
- 2005(18577)
- 学科
- 济(124577)
- 经济(124394)
- 业(107145)
- 管理(101302)
- 企(94978)
- 企业(94978)
- 方法(55035)
- 数学(44570)
- 数学方法(44094)
- 财(39358)
- 农(37315)
- 业经(36400)
- 中国(32256)
- 制(27886)
- 务(27195)
- 财务(27117)
- 财务管理(27080)
- 农业(25771)
- 企业财务(25755)
- 学(25251)
- 技术(22615)
- 地方(22526)
- 理论(22236)
- 贸(21345)
- 贸易(21334)
- 和(21270)
- 易(20693)
- 体(20322)
- 划(20098)
- 银(19459)
- 机构
- 大学(442025)
- 学院(441810)
- 济(176347)
- 管理(173489)
- 经济(172691)
- 理学(149454)
- 理学院(147824)
- 研究(147456)
- 管理学(145321)
- 管理学院(144537)
- 中国(111166)
- 京(94369)
- 科学(92300)
- 财(85143)
- 农(80368)
- 所(75355)
- 业大(69525)
- 研究所(68414)
- 财经(67448)
- 江(66824)
- 中心(65595)
- 农业(63397)
- 经(61248)
- 北京(59094)
- 范(55408)
- 师范(54775)
- 院(53083)
- 州(53011)
- 经济学(52923)
- 财经大学(49941)
- 基金
- 项目(296770)
- 科学(233079)
- 基金(216010)
- 研究(213025)
- 家(190056)
- 国家(188445)
- 科学基金(161314)
- 社会(135126)
- 社会科(128038)
- 社会科学(128005)
- 省(116319)
- 基金项目(114592)
- 自然(106156)
- 自然科(103698)
- 自然科学(103665)
- 自然科学基金(101838)
- 划(97963)
- 教育(97147)
- 资助(88285)
- 编号(85329)
- 成果(69056)
- 重点(66746)
- 部(64843)
- 创(63273)
- 发(62631)
- 课题(58972)
- 创新(58681)
- 科研(56854)
- 国家社会(55757)
- 教育部(55273)
- 期刊
- 济(198389)
- 经济(198389)
- 研究(129123)
- 中国(83939)
- 学报(74887)
- 农(74248)
- 财(68420)
- 管理(67560)
- 科学(67230)
- 大学(56251)
- 学学(53415)
- 农业(50431)
- 教育(44463)
- 融(39435)
- 金融(39435)
- 技术(37574)
- 财经(33762)
- 业经(33523)
- 经济研究(30752)
- 经(28898)
- 业(28248)
- 问题(26356)
- 技术经济(22582)
- 版(22315)
- 科技(21605)
- 现代(20748)
- 理论(19936)
- 商业(19646)
- 业大(19287)
- 贸(19270)
共检索到652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玲玲 肖雅南
“智能制造”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能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影响其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好坏,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对企业自身的良好运营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5~2020年105家智能制造试点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我国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智能化水平较高,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降低;(2)企业投资效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投资过度情况呈增长态势,投资不足情况基本呈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样本企业更多表现为投资过度,而在中西部地区多为投资不足;(3)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与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样本企业为国有企业时,智能化水平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非国有制造业试点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也能有效避免出现非效率投资的情况。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志浩 于秀艳
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从智能支撑、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三个维度建立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9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测度。同时建立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逐年增长态势,且总趋势明显。智能支撑水平和智能效益水平增长态势明显,智能应用水平出现波动式增长。(2)技术创新、政府财政和地区发展水平都是提升推动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政府财政和地区发展水平贡献度较明显。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宇君 顾萌
基于制造业企业实证检验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竞争战略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笔者以2013—2019年中国大陆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在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包含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在内的企业业绩的影响及竞争战略、内部控制在其中的作用。检验结果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高了企业业绩;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均中介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企业业绩的正向影响;内部控制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业绩的积极影响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智能化转型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业绩,揭示了智能化转型与企业业绩内在联系的机理,所得结论拓展了现有关于智能化转型、企业业绩方面的学术探讨边际,为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业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健旋
本文从智能技术、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各省级单位2001—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熵权法作为衡量方法,评价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和省际制造业智能化差异;从内源和外源等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升态势,智能应用水平超越智能技术和智能效益水平,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特色,也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的动力;(2)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无论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还是其分指标指数,东部地区均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3)从总体来看,技术研发、成本压力和人力资本是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制造业 智能化 评价 影响因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肖吉军 谢闻霖 王通达 张晓斌
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有利于推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明确了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因果图和系统流图,并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演化和仿真分析。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技术、组织及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软件投入、人力资源投入、高管转型意愿、环境压力及政府财政补贴程度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影响效果具有滞后性。最后从技术、组织及环境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岳宇君 顾萌
以201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智能化对制造企业成本粘性具有抑制效应;智能化通过调整成本路径、管理层乐观预期路径抑制成本粘性,而通过代理冲突抑制成本粘性的路径机制不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在资产专用性弱、低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中,智能化对成本粘性具有加剧效应,但此情形只发生在内部控制质量低的样本;智能化抑制成本粘性的效应在自由现金流高的制造企业更显著,支持智能化通过代理冲突路径抑制成本粘性的观点;智能化对成本粘性的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人力资源成本粘性相比,智能化对物质资源成本粘性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智能化抑制成本粘性的效应在国有企业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不显著。研究结论能够为认识智能化如何影响制造企业成本粘性提供有益参考。建议企业高质量推进智能化、加强制度建设,同时政府也应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
智能化 制造企业 成本粘性 抑制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 孙瑾瑾
文章从智能投资、智能技术及智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中国各省份2009—2021年制造业智能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布图、扩展Markov链及空间Markov链等分布动态学方法对中国省域制造业智能化的时空演进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整体水平呈增强态势,且省份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明显;(2)不同时长内,四类俱乐部的位置相对稳定,虽然随着时长的累积变化,俱乐部之间的流动性增强,但“高水平垄断”和“低水平陷阱”并存的空间分布格局短期内难以瓦解;(3)考虑空间效应时,高、低水平“邻居”分别会对本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提携”效应和消极的“拖累”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吉亚辉 杨膨宇 尹昱霖
伴随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成熟,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制造业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基于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采用2009-2019年2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智能化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会通过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有效提高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吉亚辉 杨膨宇 尹昱霖
伴随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成熟,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制造业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基于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采用2009-2019年2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智能化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会通过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有效提高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玉云 王军 王霄飞
文章运用2012—2022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智能化转型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总体上看,智能化转型程度每提高1%,能促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约0.014%;机制分析发现,动态能力及其各子维度,即机会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是智能化转型提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中介渠道,机会感知能力在动态能力中介效应发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俊 银成钺
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既是当前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有效手段。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基础要素投入、智能化服务应用水平和智能化效益等多指标维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水平测度体系,基于29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基准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提升制造业效率,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的服务普及与应用,同时应加强智能化人才建设,借助产学研结合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着力培养前沿的专业型智能化人才,从而助力制造业效率提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智能化 制造业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贝 杨水利
基于扎根理论,选取15个智能制造典型案例,探索影响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市场需求、智能技术、智能装备资源、智能交互能力、智能服务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是影响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以及管理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家精神是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分析5种智能制造模式,为相关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厚双 盛新宇
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既存在着共性特征,又有显著差别。样本期内的共性可总结为3点:中日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有所下降,产业结构、服务化类型结构明显相似,同时国内服务化水平显著高于进口服务化水平。差异性也体现为3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日本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要显著高于中国,但两国服务化水平差距正逐步缩小;第二,日本服务化水平领先的行业相对较为稳定,进口服务化相对国内服务化的程度也要略高于中国;第三,中国服务化发展虽然在总体上落后于日本,但在部分类型的服务化领域,少数行业的服务化水平已实现超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维度、17个基础指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化条件和智能化效益表现良好,智能化应用问题突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态势;全国及三大地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非均衡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表现出两极分化态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智能化 制造业 就业总量 技能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