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46)
2023(14576)
2022(11817)
2021(10741)
2020(9080)
2019(20285)
2018(20063)
2017(38535)
2016(20836)
2015(23634)
2014(23461)
2013(23259)
2012(21144)
2011(18936)
2010(19042)
2009(18336)
2008(18364)
2007(16618)
2006(14796)
2005(13986)
作者
(57259)
(47854)
(47828)
(45561)
(30865)
(22648)
(21658)
(18423)
(18351)
(17171)
(16661)
(16145)
(15600)
(15215)
(15007)
(14650)
(14195)
(13961)
(13751)
(13530)
(12019)
(11663)
(11574)
(10903)
(10887)
(10716)
(10689)
(10550)
(9405)
(9402)
学科
(99024)
经济(98876)
(89193)
(78583)
企业(78583)
管理(77910)
方法(43835)
数学(35385)
数学方法(35223)
(32864)
(31435)
业经(30637)
中国(29837)
(23532)
(22736)
财务(22706)
财务管理(22675)
农业(22431)
企业财务(21570)
(18606)
贸易(18594)
技术(18273)
(18163)
(17668)
(16481)
(16453)
(15621)
(15485)
银行(15475)
理论(15104)
机构
学院(307207)
大学(305543)
(143516)
经济(141252)
管理(123255)
理学(105743)
理学院(104784)
管理学(103680)
管理学院(103083)
研究(100358)
中国(82155)
(69720)
(63522)
财经(55093)
科学(53144)
(50305)
(48470)
(46264)
经济学(46070)
(45821)
中心(45348)
研究所(42982)
经济学院(41652)
财经大学(40833)
北京(40195)
业大(38703)
(35790)
(35736)
商学(35694)
农业(35507)
基金
项目(194509)
科学(157621)
研究(147902)
基金(146865)
(124825)
国家(123756)
科学基金(109075)
社会(100835)
社会科(95765)
社会科学(95746)
基金项目(76509)
(72675)
教育(67189)
自然(66205)
自然科(64757)
自然科学(64742)
自然科学基金(63740)
(60236)
资助(59699)
编号(57776)
成果(47397)
(45715)
国家社会(43439)
(43158)
重点(42958)
(42835)
(41564)
教育部(40667)
(39984)
人文(39723)
期刊
(162241)
经济(162241)
研究(96719)
中国(62943)
(57484)
管理(51367)
(44102)
科学(39739)
学报(37987)
(32799)
金融(32799)
大学(31550)
农业(29950)
学学(29760)
财经(29314)
技术(27019)
教育(26840)
经济研究(26620)
业经(26144)
(25303)
问题(21796)
(18936)
(18346)
世界(17819)
技术经济(17606)
国际(16505)
现代(15004)
财会(14401)
商业(14288)
统计(13686)
共检索到472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瑞光   秦一博   殷江滨  
以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政策试点项目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2008—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发现,制造业智能化不仅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而且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但就业创造效应明显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国家给予税收优惠越多,越有利于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国有和民营所有制性质下的制造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回答了“机器换人”是否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为政府进一步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宗胜  赵源  
本文通过引入智能化资本重构任务模型,刻画不同技术密度部门中工业智能化升级对就业人数变动的影响机理,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智能化升级对高、低技术密度部门就业的净影响效应,同时结合企业面板数据验证了智能化就业效应的传导渠道。研究表明: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高、低技术密度部门工业智能化升级都能够显著促进就业增加,且高技术密度部门的就业增加效应要明显高于低技术密度部门;在低技术密度部门工业智能化升级能够激发其利用技术扩散,而在高技术密度部门则倾向于通过生产规模扩张渠道,促进部门内部不同规模的就业增加;智能化升级的正向就业效应在非国有控股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最为突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明桂   贺蒙蒙   张萌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本文以2016—2019年多地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人才引进政策是否能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水平。研究结果发现,人才引进政策的推出促使企业增加了工业机器人投资,促进了制造业智能化。机制检验表明,人才引进政策大幅度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并且未抬高企业劳动雇佣成本,企业因而招聘了更多高技能劳动力,特别是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员工,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了人才支撑。进一步地,政策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人才引进政策措施更多元化、更具针对性时,这种促进效应更强。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投资机会越多、研发密度越高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这种促进效应更强。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干预较少以及房价较高的城市,这种促进效应更大。经济后果检验发现,人才引进政策带来的智能化扩大了企业市场占有率,改善了企业经营绩效。本文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徐常萍  唐磊  
文章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路径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助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工资和房价也越高,前者抑制劳动力流动,后两者促进劳动力流动,综合作用下,当前制造业集聚机制仍以向心力为主;智能制造提高了集聚下的环境效率、生产效率和企业空间盈利边界,强化了核心区域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验证了“数字鸿沟”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和设施便利性问题成为发挥分散力,引导集聚走向分散的内在核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祝树金  谈晓静  李丹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我国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重要路径。本文纳入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平台发展及综合效益四个指标,通过构建省际层面智能化综合指数,并将其与2003—2013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建立智能化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平均而言,智能化综合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增加约0.0705个单位,机制检验表明,这一促进效应是通过降低劳动力雇佣数量和提升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这两条路径实现的。智能化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技术水平和东部地区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智能化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具有差异化影响,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低技能劳动力占比下降,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上升。因此,在智能制造风口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减少劳动力成本,提升劳动力平均质量,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文革  耿景珠  杜明威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表征,并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愈发深远的影响。研究使用中国2000—2014年行业层面的机器人应用数据、企业层面的机器人进口数据以及中国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两类微观数据,检验工业机器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企业和产品层面的实证结果均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在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样本选择偏误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准自然实验同样稳健,且促进效应随引进时间递增。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和劳动要素升级三个渠道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语  张卫国  
伴随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生产任务分析框架,构建机器人技术与劳动力需求的静态均衡模型,采用2010—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减少了劳动力就业规模,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比重,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比重,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均有显著的负向替代效应、正向的生产率效应和新任务恢复效应(连锁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东部地区及民营企业,机器人应用减少劳动力就业规模和增加高技能劳动力比重的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增加了研发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就业规模下降但比重增加。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微观影响,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文磊  李宏兵  
本文在构建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指标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6年连续三期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就出口升级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检验,为中国不断扩大的技能工资差距提供新解释。结果表明:第一,出口升级显著扩大技能溢价,且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及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出口升级更容易扩大女性、东部地区和非国有企业劳动力的技能溢价;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产品价格、企业利润提升和绩效工资五个方面是出口升级影响技能溢价的重要机制。研究结论为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和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路径选择和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时磊  康志勇  
文章把异于传统劳动力市场、在中国最典型的"高技能劳动过剩与低技能劳动短缺"现象称为中国式劳动力市场"错配",认为全球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以产品贸易表现的就业互换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出现"错配"的重要原因。采用企业层面微观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销售额中用于出口的比重、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比重越大,企业对技能员工的需求和雇佣就越少。此实证结果可能说明,中国式劳动力市场"错配"是由过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导致的,过度贸易自由化导致劳动力市场困境。但这并非简单意味减少企业国际贸易、拓展国内市场就可以有效增加技能员工需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供给推动向需求拉动转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浩  
伴随资本深化现象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部门目前的高资本投入行为已经对劳动力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即出现学者们所谓的"零就业增长"的结论。这正是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并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制造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的快速上升,不仅直接产生了资本对劳动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还使得制造业部门完全依赖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最终将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减缓,这造成了对于劳动的"双重挤压"。文章试图对工业化发展模式、资本深化、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悦  蒋琬仪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成为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运用2018年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将劳动力多样性作为机制变量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创新效应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智能化转型能显著激发企业创新。将教育多样性、来源地多样性、性别多样性、年龄多样性等劳动力多样性变量作为机制变量进行机制检验发现,智能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劳动力教育多样性和来源地多样性,促进劳动力知识与文化交流碰撞,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力多样性的中介效应在民营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更加显著。为此,要警惕“就业极化”现象,加大对中等技能人群的培训和补助,同时提升企业和地区开放水平,加速人才自由流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健旋  
本文从智能技术、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各省级单位2001—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熵权法作为衡量方法,评价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和省际制造业智能化差异;从内源和外源等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升态势,智能应用水平超越智能技术和智能效益水平,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特色,也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的动力;(2)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无论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还是其分指标指数,东部地区均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3)从总体来看,技术研发、成本压力和人力资本是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廉水  石喜爱  刘军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主攻方向,是中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本文从世界和中国制造业发展进程的视角梳理了制造业智能化的阶段历程;将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进行对比分析,提炼了制造业智能化的内涵;从制造业企业、产业和宏观(总体)等多个方面刻画了制造业智能化的外延特征;从核心技术、生产方式、标准体系、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就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判断中国十年后将作为主要领导者引领世界智能制造的发展潮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闫雪凌  朱博楷  马超  
本文使用我国2006-2017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于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行业存在就业效应,其中对岗位数量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每上升1%,就业岗位减少约4. 6%;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整体上不明显。在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节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就业岗位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并随着"工业4. 0"概念的提出有所增强,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则表现出时间异质性。进一步地,本文尝试使用工具变量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稳健。最后,文章还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就业效应的行业异质性。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正确认清"机器换人"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全面影响,并为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确保就业稳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