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1)
2023(11657)
2022(9539)
2021(8394)
2020(7093)
2019(15998)
2018(15669)
2017(30756)
2016(16284)
2015(18024)
2014(17819)
2013(17767)
2012(16015)
2011(14206)
2010(14547)
2009(13911)
2008(13891)
2007(12686)
2006(11325)
2005(10662)
作者
(44890)
(37718)
(37628)
(35678)
(24266)
(17880)
(16933)
(14418)
(14096)
(13495)
(12976)
(12620)
(12330)
(12054)
(11668)
(11397)
(11166)
(11065)
(10926)
(10752)
(9308)
(9194)
(8939)
(8672)
(8440)
(8349)
(8332)
(8320)
(7463)
(7263)
学科
(81267)
(73776)
企业(73776)
(72060)
经济(71936)
管理(68502)
方法(30478)
(29525)
业经(27291)
(25442)
数学(22669)
数学方法(22480)
(20588)
(20338)
财务(20318)
财务管理(20292)
企业财务(19210)
中国(18957)
农业(18400)
(17214)
贸易(17206)
(16835)
技术(16805)
(14770)
(14217)
(13766)
体制(13027)
(12971)
(12946)
理论(12480)
机构
学院(238769)
大学(234476)
(106517)
经济(104427)
管理(99258)
理学(85130)
理学院(84342)
管理学(83424)
管理学院(82969)
研究(71639)
中国(58935)
(54305)
(48045)
财经(42172)
科学(39238)
(38270)
(37749)
(36178)
(34123)
中心(33646)
经济学(32950)
财经大学(31015)
业大(30947)
研究所(29975)
经济学院(29952)
北京(29618)
(29129)
商学(28830)
商学院(28579)
农业(27979)
基金
项目(153902)
科学(125118)
研究(116033)
基金(115954)
(98168)
国家(97289)
科学基金(87304)
社会(79006)
社会科(75115)
社会科学(75099)
基金项目(61777)
(59807)
自然(54334)
自然科(53190)
自然科学(53179)
自然科学基金(52316)
教育(51418)
(48102)
编号(46044)
资助(45653)
成果(36548)
(35652)
(35416)
(34799)
(34793)
国家社会(33660)
重点(33426)
(32155)
创新(32097)
人文(31019)
期刊
(123284)
经济(123284)
研究(72333)
中国(47490)
(46380)
管理(41718)
(34935)
科学(29385)
学报(28272)
农业(23830)
(23729)
金融(23729)
大学(23475)
学学(22096)
业经(21843)
财经(21776)
技术(21169)
经济研究(19186)
(18814)
教育(17817)
问题(16479)
(14735)
(14653)
技术经济(13915)
现代(12863)
财会(12839)
世界(12337)
国际(12042)
商业(11849)
会计(11270)
共检索到366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川川  
本文基于微观人口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990~2005年和2000~2005年由对外贸易冲击带来的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个岗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创造大约0.6和0.4个服务业就业岗位。从细分服务业部门来看,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上,制造业就业对批发和零售、建筑和房地产等部门就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对科研和技术服务部门就业的影响最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造业的就业乘数效应主要源于中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就业对个别细分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最后,本文发现在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制造业的地区就业乘数效应越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高虹  
城市制造业就业的扩张会对本地的服务业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但这种就业乘数效应的大小会受到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使用工具变量的方法,估计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约0.435%的上升,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受益程度最大。此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产生促进作用。只有在城镇化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地区,制造业就业的扩张才会显著地促进服务业就业的增长。而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或城市规模不足的地区,没有发现显著的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殷醒民  
如果国内资本品长期依赖从工业化国家进口,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溢出。该文在对我国机电设备等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与技术结构升级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存在“乘数效应”溢出现象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乘数效应”的始终存在。必须通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乘数效应”溢出为本国带来的益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打造更多的区域就业中心。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效率的效果显著。因此,应充分重视激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增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光南  洪国志  陈广汉  
基于可变成本函数与外部性因素分析框架,本文采用中国各省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和似无关回归(SUR)实证分析中国基础设施空间溢出的成本效应及其行业溢出。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空间溢出对制造业产生的成本效应大于本地基础设施的成本效应,且东部成本弹性高于中西部;基础设施地区分布不平衡导致其网络效应降低,存在产业竞争地区的基础设施空间溢出和市场稠密溢出导致本地制造业边际成本提高和要素投入减少;此外,基础设施空间溢出的成本效应还取决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李晶仪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跃  
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服务业FDI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产生的经济溢出和技术溢出通过服务业跨国公司跟当地制造业企业的垂直关联而实现,但这种溢出效应也受到当地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当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当地市场的竞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关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本上都证实了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显著正向效应的结论。未来研究有望在FDI理论的框架下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服务业FDI理论体系,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文  李云鹤  
本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OECD国家1989~2008年间面板数据分析,得到生产性服务的质量因素可以显著解释无效率项,而数量因素则不能,且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度比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估计的值高12%~13%。得出结论为: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由技术、知识密集度代表的质量因素和劳动占比代表的数量因素共同影响。故产业政策的制定需促进生产性服务质与量共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如庆  时媛  刘国晖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