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95)
2023(10624)
2022(8729)
2021(7775)
2020(6739)
2019(15029)
2018(14917)
2017(28972)
2016(15586)
2015(17362)
2014(17230)
2013(17097)
2012(15513)
2011(13738)
2010(14100)
2009(13636)
2008(13644)
2007(12460)
2006(11153)
2005(10432)
作者
(43965)
(36783)
(36781)
(34682)
(23445)
(17447)
(16603)
(14183)
(13737)
(13270)
(12525)
(12359)
(11901)
(11706)
(11490)
(11035)
(10906)
(10867)
(10653)
(10432)
(9168)
(9019)
(8795)
(8509)
(8361)
(8284)
(8172)
(8130)
(7295)
(7229)
学科
(80163)
(72495)
企业(72495)
(67830)
经济(67709)
管理(65716)
方法(28385)
(27269)
业经(26611)
(25877)
数学(20198)
数学方法(20052)
(19917)
财务(19898)
财务管理(19876)
(19241)
农业(19037)
企业财务(18820)
技术(16474)
中国(16080)
(14601)
(14042)
(13428)
理论(13408)
(13226)
(12867)
贸易(12862)
体制(12777)
(12557)
经营(11356)
机构
学院(231363)
大学(227014)
(102160)
经济(100366)
管理(94914)
理学(81371)
理学院(80626)
管理学(79766)
管理学院(79330)
研究(72032)
中国(58338)
(51009)
(46520)
财经(39575)
(39548)
科学(39437)
(36177)
(35851)
(35329)
中心(32965)
业大(32495)
研究所(31239)
农业(30913)
经济学(30865)
财经大学(29058)
北京(28781)
经济学院(27888)
(27695)
商学(27318)
商学院(27073)
基金
项目(146308)
科学(118122)
研究(110445)
基金(108784)
(92620)
国家(91731)
科学基金(81252)
社会(73491)
社会科(69827)
社会科学(69809)
基金项目(57887)
(57461)
自然(50824)
教育(49859)
自然科(49681)
自然科学(49668)
自然科学基金(48891)
(46726)
编号(43763)
资助(43190)
成果(35438)
(34754)
(34120)
(34068)
(33339)
重点(32208)
(31121)
创新(30913)
国家社会(30753)
课题(29635)
期刊
(119817)
经济(119817)
研究(69843)
中国(46216)
(43772)
管理(40263)
(38435)
科学(30418)
学报(29609)
农业(26223)
大学(24358)
(23443)
金融(23443)
学学(23251)
业经(21364)
技术(20744)
财经(20418)
教育(19416)
经济研究(17993)
(17622)
(15848)
问题(15780)
(13481)
技术经济(13463)
国际(13046)
财会(12856)
世界(12713)
现代(12252)
商业(11299)
会计(11111)
共检索到354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静  田昭  贺立龙  
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产业空间调整带来的经济盈余.其起点源于转入和转出方的资源禀赋差异,基本要件在于贸易市场化所创造的市场有效需求,栽体为跨国公司,激励保障要素则体现为综合政策。制造业国际转移是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又增加了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复杂性,也促使了制造业国际转移形式多样化。对此,本文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理论追溯,总结出制造业国际转移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并以美国对华投资的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分析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变迁。研究认为,当前制造业国际转移得益于跨国公司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静  田昭  贺立龙  
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产业空间调整带来的经济盈余.其起点源于转入和转出方的资源禀赋差异,基本要件在于贸易市场化所创造的市场有效需求,栽体为跨国公司,激励保障要素则体现为综合政策。制造业国际转移是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又增加了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复杂性,也促使了制造业国际转移形式多样化。对此,本文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理论追溯,总结出制造业国际转移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并以美国对华投资的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分析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变迁。研究认为,当前制造业国际转移得益于跨国公司的成熟和发展,传统的资源禀赋因素影响在下降而市场需求成为核心影响因素,另外政府政策也成为促使制造业转移的显性影响要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蓉芳  
文章介绍了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纺织制造业发展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国家纺织制造业,对我国纺织制造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宗平  朱勤丰  
运用E-G指数测度2006—201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制造业占比与排名变化,藉此观察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态势。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均向外围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一直集聚在珠三角地区。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影响广东省制造业转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因素和政府干预的作用均较微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树金  涂志敏  
构建行业层面的出口技术水平指数,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和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动态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从出口构成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呈现"双峰"分布:一个峰以服装、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中心,另一个以机械、电气用品、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行业为核心。样本期间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显著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FDI、进口贸易的作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研发投入却存在滞后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郭进  徐盈之  王书斌  
本文通过建立制造业区际转移动态面板模型,依此对FDI区位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相关关系、作用效果、地区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DI区位变迁和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均呈现出"东出西进"和"就近转移"两种趋势;从全国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区域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规模具有扩散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规模具有集聚作用,且在中部地区的集聚作用更强;从行业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对于促进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向东中部地区转移、医药制造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韩晶  
:当前,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天津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必须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发展面向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天津经济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天津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天津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  王霞  
研究目标:测度和分析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首先根据产业份额的绝对变动,对制造业空间转移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初步探析;其次借助制造业区位熵的相对变动,测度分行业空间转移的特征;最后综合考虑生产要素、区位要素和全球化因素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最为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从东部向东北、中部地区转移,同时还存在区域内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区域内,区域间的转移并不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交通条件是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推动力,而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劳动力要素和市场规模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因素;资本要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因素均能带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转移。研究创新:在考虑行业异质性、空间依赖性的条件下,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问题展开立体式研究。研究价值:从宏观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光明  
中国先进制造业当前正开始迅速发展,但同时必须重视研究国内低端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将低端制造业区分为"要素投入劳动密集外向型制造业"、"有劳动密集环节的低增值率外向型制造业"两大类,并梳理展示了2006-2019年中国两类六种低端制造业的国内发展与区位转移情况,发现第一类低端制造业已基本完成由东部至中西部的国内转移过程,而第二类低端制造业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与承接之中,中西部省份发展相对于东部省市更快。同期31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地劳动力越便宜、城镇与女性人口比重越高、能源成本越低,越容易促进当地低端制造业发展。分类检验则发现不同类型低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别。中国应在适度对外投资低端制造业的同时,通过国内转移优化配置与布局两类低端制造业,保持一定程度低端制成品的生产能力与制造业部门的完整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但也存在着区域间的失衡,而产业转移是平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以2000-2011年为年限,以我国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相应模型,探究了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态势及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好地推进我国制造业转移的路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晶  陈志龙  
制造业合理有序的转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加总得到的城市层面制造业数据和最低工资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数据,首次考察了最低工资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产值的份额、就业人数份额和规模以上企业数目份额,并推动制造业就近转移。同时,最低工资对制造业份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资本密度越高和国有企业占比越多的地区制造业份额受影响越小。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抑制新企业的设立,促进企业跨区域资本配置和推动企业退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为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布和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万里  罗良文  
文章基于Hsieh&Klenow(2009)和Oberfield(2011)的研究框架,着重分析资源错配影响中国制造业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省际层面的宏观数据,测度了各地区制造业行业的资源错配程度,实证检验了资源错配对全国及各地区制造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源错配在总体上抑制了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在不同地区间表现出差异性。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改善资源错配,同时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改善资源错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殷秀清  
文章在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要素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从全国及主要经济带双维度实证检验劳动力供给要素变迁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劳动力规模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正向弹性效应,但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呈负向的抑制效应,劳动力质量弹性系数与劳动力规模呈相反表征状态,而劳动力成本弹性检验中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敏感程度最高。在各经济带检验中,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的劳动力规模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生正向效应,而各经济带的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分别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正向与负向效应,并揭示了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制造业向技术、资本以及"跨越式"转型模式的偏向性选择。同时,制造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已初步形成对低端制造业的倒逼机制,但倒逼强度偏弱。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杜晓君  
制造业国际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将某一制造行业、制造产品、制造部件、制造区段转移到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并在移入国或地区形成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三次制造业国际转移浪潮方兴未艾,给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了战略机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