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2)
- 2023(13655)
- 2022(11476)
- 2021(10262)
- 2020(8940)
- 2019(20307)
- 2018(20294)
- 2017(39493)
- 2016(21602)
- 2015(24143)
- 2014(24241)
- 2013(24293)
- 2012(22535)
- 2011(20303)
- 2010(20561)
- 2009(19759)
- 2008(20240)
- 2007(18649)
- 2006(16455)
- 2005(15210)
- 学科
- 济(96770)
- 经济(96626)
- 业(90336)
- 企(81148)
- 企业(81148)
- 管理(80540)
- 方法(44470)
- 数学(35379)
- 数学方法(34971)
- 财(33908)
- 农(30426)
- 业经(29752)
- 制(24153)
- 务(24099)
- 财务(24062)
- 财务管理(24020)
- 企业财务(22798)
- 中国(21880)
- 农业(21226)
- 技术(18575)
- 和(18032)
- 学(17914)
- 体(17558)
- 理论(16316)
- 贸(16311)
- 贸易(16304)
- 划(16258)
- 地方(16119)
- 策(15916)
- 易(15805)
- 机构
- 学院(324829)
- 大学(322046)
- 济(137309)
- 经济(134533)
- 管理(128238)
- 理学(109816)
- 理学院(108683)
- 管理学(106965)
- 管理学院(106362)
- 研究(105546)
- 中国(83846)
- 财(67959)
- 京(67429)
- 科学(64159)
- 农(57957)
- 所(54334)
- 财经(53243)
- 江(51331)
- 中心(48979)
- 研究所(48783)
- 业大(48071)
- 经(48055)
- 农业(45681)
- 北京(42213)
- 经济学(42017)
- 州(39574)
- 财经大学(39020)
- 范(38218)
- 经济学院(38086)
- 院(37934)
- 基金
- 项目(208635)
- 科学(165787)
- 基金(153334)
- 研究(151030)
- 家(133063)
- 国家(131932)
- 科学基金(114355)
- 社会(97303)
- 社会科(92307)
- 社会科学(92280)
- 省(82154)
- 基金项目(81093)
- 自然(74449)
- 自然科(72719)
- 自然科学(72698)
- 自然科学基金(71458)
- 教育(68477)
- 划(68103)
- 资助(62850)
- 编号(60165)
- 成果(48571)
- 重点(47231)
- 部(46751)
- 创(45654)
- 发(44700)
- 业(43179)
- 创新(42009)
- 制(41958)
- 课题(41172)
- 科研(40457)
共检索到486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 齐军明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出供需两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贡献率,并基于不同技术部门、中间品和最终品结构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呈“U”型结构特征,国际循环贡献率呈“倒U”型结构特征,其中,国内循环贡献率以初始投入为主,其次是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国际循环贡献率主要以出口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投入为主,其次是国外消费、国外投资。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率具有异质性。国内循环贡献率最高的是中低技术制造业,其次是中高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国际循环则相反。中低技术、中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贡献率大于进口,中高技术、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贡献率大于出口。高技术制造业的最终品贡献率最高,中低技术制造业最低,中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基本持平。
关键词:
双循环 贡献率 制造业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锦其 项莹 陈奇远
本文从医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价值链(NVC)分工的视角出发,构建省际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测度框架,分析浙江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的测度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GVC分工,考察期内浙江医药制造业更多地参与了NVC分工,且药品制造业比医疗器械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上更具优势;在长三角地区的不同省份中,上海参与GVC分工程度最高,安徽参与NVC分工程度最高,浙江均处于中间位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改进前后的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差别较大,参与GVC分工可促进浙江药品制造业影响力系数的提高,而参与GVC和NVC分工并未引发浙江医疗器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提高。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结构升级拉动,需求的拉动作用仍有待发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可云 仲艾芬
结对集聚是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应用并改进机器学习方法,测度了中国城市的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从时序变化、空间格局方面分析结对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整体上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2)2013年劳动与劳动、劳动与资本、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显著结对集聚组合明显上升。(3)中国四大区域板块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对集聚指数低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4)2013年城市产业空间网络呈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特征。最后,提出了加强产业链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引导城市制造业差异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小云 凌丹
在经典的“逆Abernathy-Utterback模型”框架下,本文基于1995—2018年OECD-ICIO和STAN数据,探讨国内外中间品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及差异化效果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国内外中间品技术溢出均能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且国内中间品技术溢出的促进作用更大,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后,国内中间品技术溢出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程度上升,国外中间品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下降;与除美国以外的国家、CPTPP成员以及RCEP成员进行中间品贸易,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与低技术行业相比,国内中间品技术溢出对高技术行业的影响更大,与竞争型行业相比,国内及国外中间品技术溢出对管制型行业的边际影响均较小;与国内及国外前向中间品技术溢出相比,国内及国外后向中间品技术溢出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边际影响更大。(3)进一步对战略隔绝理论的验证显示,中国在赶超过程中相对国际地位提升,使得国内中间品技术溢出日趋领先于国外中间品技术溢出,从而国内中间品技术溢出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据此,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覃成林 熊雪如
本文在产业转移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扩散性产业转移和集聚性产业转移两种类别概念,并建构了产业转移测度原理和方法。依照该方法,以八大区域为空间体系,分别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动态演变趋势、相对规模和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转移始终存在,集聚性转移与扩散性转移并存,且有阶段性转换,过程复杂;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有明显差异;影响中国制造业转移差异性和复杂性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规模、区域间空间关系与经济联系、产业发展阶段、产业要素结构与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陈嘉伟
文章基于绿色竞争力的核心理念,构建涵盖经济驱动、创新产出、能源节控、环境规制和社会保障五个维度的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层次聚类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方法,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并探索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环境规制层面,而社会保障与经济驱动的作用效果相对不足;2009―2021年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整体上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存在较为显著的“城市阶梯”和“中流驱动”特征;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具有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同时其空间分布仍存在黄河流域下游极化现象,呈现以黄河流域下游为核心、向中上游区域梯度递减的态势。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制造业 绿色竞争力 空间分异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武杰 李丹
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已成为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的重要驱动力。结合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数字化增加值出口核算框架构建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测度体系,剖析中国制造业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的主要特征,并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参与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效率。研究发现:第一,RCEP制造业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行业分布较为完整,已形成高中低混合搭配的区域内部制造业数字化分工体系;第二,中国制造业以后向数字参与方式融入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体系,区域数字化分工参与水平不断提升,但前向数字参与效率不足使中国制造业在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参与度和地位较低;第三,受通关效率、进口关税、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投入、市场依存度和加工贸易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存在非效率。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厚双 盛新宇
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既存在着共性特征,又有显著差别。样本期内的共性可总结为3点:中日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有所下降,产业结构、服务化类型结构明显相似,同时国内服务化水平显著高于进口服务化水平。差异性也体现为3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日本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要显著高于中国,但两国服务化水平差距正逐步缩小;第二,日本服务化水平领先的行业相对较为稳定,进口服务化相对国内服务化的程度也要略高于中国;第三,中国服务化发展虽然在总体上落后于日本,但在部分类型的服务化领域,少数行业的服务化水平已实现超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怀宇 张子源 杜赫
通过定量化202家县域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中碳减排实践的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各实践之间、实践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绿色采购和创造共享价值(CSV)的程度低;绿色管理与绿色设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CSR)推进、CSV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推进CSV促进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对环境绩效、绿色设计对运营绩效有正向影响,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推进CSR、开展CSV和绿色营销对绩效无明显影响。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企业加强开展CSV,积极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前提与国内供应商合作推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消费有助于全方位打通绿色经济"内循环"堵点,助力企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怀宇 张子源 杜赫
通过定量化202家县域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中碳减排实践的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各实践之间、实践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绿色采购和创造共享价值(CSV)的程度低;绿色管理与绿色设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CSR)推进、CSV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推进CSV促进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对环境绩效、绿色设计对运营绩效有正向影响,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推进CSR、开展CSV和绿色营销对绩效无明显影响。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企业加强开展CSV,积极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前提与国内供应商合作推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消费有助于全方位打通绿色经济"内循环"堵点,助力企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燕
本文以2010~2014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中小企业总体的资本结构特点,并以占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80%以上的制造业为例,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制造业中小企业资本构成的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企业成长性、资产结构以及非债务税盾都是影响资本构成的重要因素,其中与资本结构关联最强的是营运能力及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关联最差的是企业成长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陈圻 胡荣
本文运用结构效率测量模型及其改进方法,对2003年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在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上的结构不合理使制造业结构效率的损失达到22.19个百分点,即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消除结构的不合理,可以使制造业总产值增加22.19%。
关键词:
结构效率 制造业 “技术”异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双陆 郭甜
本文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分析中国与环印度洋地区制造业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变化趋势,以及环印度洋联盟对话伙伴国对环印度洋地区制造业贸易网络影响,研究各国在制造业贸易网络上的地位等级及相互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与环印度洋地区各国间制造业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贸易网络中心由新加坡转为中国;环印度洋地区既是中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又是中国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在制造业贸易网络上,美国仍是影响环印度洋地区贸易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仍需不断提升自身在制造业贸易网络上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环印度洋地区 贸易格局 复杂网络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保昌 李秀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全球供应链新挑战所作出的一项中长期战略部署,其对今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国内市场分割与对外开放两个视角,考察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制造业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层面上,国内市场分割显著抑制了企业的成本加成,而对外开放促进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升。该结论在工具变量稳健性检验中依然稳定;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所有制样本中,国内市场分割和对外开放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为现阶段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提升制造业企业贸易利得和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祝坤福 王家荣 李善同
充分发挥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扩展至中国地区层面,并引入企业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异质型企业在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省际贸易日益增强、国际贸易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内资企业在中研发强度制造业、港澳台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显著,反映了异质型企业在推动中国产业链发展中各尽其能,优势互补的分工特征;不管是全国还是地区层面,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制造业生产活动中比较优势突出,在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贸易规模和产业链分工水平变化对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类企业比较优势的提升主要是贸易规模扩大所致,产业链分工水平明显滞后,这一现象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