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31)
2023(14246)
2022(11906)
2021(10749)
2020(9356)
2019(20960)
2018(20822)
2017(40231)
2016(22109)
2015(24766)
2014(24988)
2013(25005)
2012(23149)
2011(20857)
2010(21042)
2009(20158)
2008(20525)
2007(18930)
2006(16696)
2005(15542)
作者
(65061)
(54591)
(54586)
(51930)
(34939)
(26059)
(24858)
(21191)
(20596)
(19470)
(18710)
(18397)
(17752)
(17492)
(17220)
(16790)
(16454)
(16213)
(15922)
(15687)
(13617)
(13604)
(13268)
(12575)
(12288)
(12264)
(12226)
(12150)
(10971)
(10851)
学科
(100693)
经济(100554)
(90425)
管理(81515)
(80603)
企业(80603)
方法(42880)
数学(34049)
数学方法(33729)
(33698)
(31767)
业经(30323)
(24507)
中国(23701)
(23372)
财务(23343)
财务管理(23297)
农业(22138)
企业财务(22083)
地方(21381)
技术(18786)
(17898)
(17240)
(16902)
(16803)
贸易(16789)
(16723)
理论(16444)
(16244)
(16186)
机构
学院(327738)
大学(324674)
(138725)
经济(135889)
管理(128588)
理学(109911)
理学院(108714)
研究(108211)
管理学(107115)
管理学院(106474)
中国(85916)
(68172)
(68042)
科学(64927)
(57699)
(55542)
(52876)
财经(52816)
中心(50382)
研究所(49730)
(47655)
业大(47501)
农业(45200)
北京(42566)
经济学(42159)
(40893)
(39843)
师范(39467)
(38796)
财经大学(38630)
基金
项目(210206)
科学(166958)
研究(154736)
基金(153291)
(132705)
国家(131542)
科学基金(113773)
社会(99740)
社会科(94471)
社会科学(94444)
(83294)
基金项目(81368)
自然(72748)
自然科(71030)
自然科学(71006)
教育(70195)
自然科学基金(69798)
(68902)
编号(62439)
资助(61800)
成果(50554)
重点(47526)
(46976)
(46318)
(45803)
(43066)
(42975)
课题(42898)
创新(42605)
国家社会(41225)
期刊
(162170)
经济(162170)
研究(96728)
中国(65964)
(57932)
(54301)
管理(51595)
学报(48174)
科学(46045)
大学(37104)
农业(36375)
学学(35185)
(32553)
金融(32553)
教育(29987)
技术(29773)
业经(27804)
财经(27129)
经济研究(24407)
(23343)
(21628)
问题(21468)
技术经济(18671)
(16820)
财会(16451)
现代(15878)
(15854)
商业(15564)
世界(15513)
统计(14895)
共检索到501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裴平  黄余送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现象,并被普遍认为是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如何测度经济体中流动性过剩的严重程度,进而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理论界和管理部门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最优货币供给规则为理论视角,提出了适度货币供给增长率概念和及其定值方法,并以该方法对1999—2007年的实际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体在1999年1月—1999年10月、2002年7月—2004年8月,以及2005年5月后的三个时间段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并且辅之以其它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  张萃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空间作为空间维度,就中国区域间制造业结构趋同与趋异论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区域专业化与行业集中度两个视点切入对两大三角洲制造业同构与异构变化的分析揭示,目前两大三角洲的制造业结构已经走出了以往趋同阴影而朝着趋异演进;纵向比较考察揭示,1980年代以来两大三角洲制造业结构的趋同、趋异演进,大体上经历了由趋异而趋同再到趋异的三阶段路径,三个阶段的分野先后显现于1990年代初期和新旧世纪交替年份。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大三角洲制造业结构的上述三阶段演进,大体上与这两大地区之区域经济"二重开放"路径模式差异变化阶段相吻合;实证检验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在两个三角洲制造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玉清  朱文晖  张玉斌  
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的内部一体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它们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将从竞合的角度,考察两大三角洲内部不同地方政府在形成本地区区域优势时的博弈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杰  王志华  
引入一种测度制造业同构的新方法,测度了1982~2003年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同时,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中测度集中度的方法计算了相同时段内长三角制造业的集中度,对长三角制造业同构度与集中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雪琴  文嫮  
信息制造业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1999—2007年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按照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可以把我国31个省、市、区初步划分为五大等级;(2)等级之间的差距随着等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等级上各省、市、区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型;(3)31个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时间维度变动轨迹显示,1/5以上的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1/4以上的省、市、区比较稳定,不到1/3的省、市、区...
[期刊] 改革  [作者] 樊福卓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分工进展及分工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在优化,区域内分工与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各城市制造业的专业化倾向在增强。事实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不良竞争和内耗现象,多与政府的行为有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行政性边界",淡化地方利益观念,追求地区经济的整体利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志新  薛翘  
黄河三角洲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增强黄河三角洲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无论是利用相似系数、区位商和差异度指数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产业发展,还是通过结构差异度指数测算该区域产品生产,均可得出"差异度系数较低,产品相似度较高",即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显著。因此,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建立区域政府协调发展机构,推进区域企业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将有助于黄河三角洲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华  陈圻  
依据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本文对长三角制造业进行了分类。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分别计算了不同分类条件下制造业的同构度。同时,测度了长三角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同构与高级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结构上的趋同与该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有一定的正向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胡国良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有垂直型国际分工,也有水平国际分工。在这两种分工形式中,长三角制造业都处于分工体系的末端。这样一种国际分工定位,使该地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局。提升产业层级、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扩大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是长三角制造业摆脱困局的主要路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爽  冯晶  杜传忠  
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大经济圈制造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由于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条件、创新环境、产业组织形态等不同,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程度、特征与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别。两大经济圈应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特别是应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志华  陈圻  
本文应用结构重合度指数测度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用专业化指数测度了该地区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分析同时表明,近年来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在下降,专业化水平在提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谢晓霞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优势和差距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地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区位优势;差距和问题主要是:外源经济活跃,内源经济乏力;附加价值低;外贸依存度高,风险大;“工荒”困扰。文章最后指出,产业升级是珠江三角洲面临的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谢浩  张明之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最为突出。长三角地区2008—2014年两位数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指数变化趋势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水平相对较高,并且进一步趋同的基础依然存在。2014年域内两位数制造行业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具备明显"和而不同"特征:错落的"优势产业"和普遍的"基础产业"同时存在;"全地区"主要行业合理布局海外市场;高重叠技术型行业效益高于全国均值和产业跨区梯度转移互动较强等。长三角地区的合意性产业同构现状蕴含了域内产业协同发展趋势,是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构成和基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华  高杰  郑宝华  
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测度了2000-2012年长三角两省一市间制造业的同构水平。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利用人均净收入差距间接测算了同时期长三角劳动力的流动强度。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强度呈逐年增大的发展态势。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制造业同构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三角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水平呈下降趋势,这样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明确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传江  吕力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代核心模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可以用"由中心向外围的制造业空间扩散"来解释,这种扩散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制造业扩散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