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06)
2023(18672)
2022(15897)
2021(14364)
2020(12249)
2019(27643)
2018(27343)
2017(53515)
2016(28662)
2015(32018)
2014(31902)
2013(32006)
2012(29482)
2011(26622)
2010(26873)
2009(25454)
2008(25175)
2007(22647)
2006(20379)
2005(18593)
作者
(83351)
(69408)
(69267)
(65916)
(44388)
(33046)
(31320)
(27018)
(26353)
(25056)
(23778)
(23513)
(22332)
(22296)
(21521)
(21230)
(20657)
(20004)
(19872)
(19838)
(17311)
(17059)
(16777)
(15913)
(15496)
(15480)
(15474)
(15190)
(13969)
(13551)
学科
(142837)
经济(142663)
(103567)
管理(98649)
(91158)
企业(91158)
方法(57490)
数学(47056)
数学方法(46669)
(38257)
业经(37218)
(36841)
中国(31872)
地方(30066)
(27299)
农业(26035)
(25753)
财务(25684)
财务管理(25645)
(24680)
企业财务(24359)
技术(22579)
(22118)
理论(21550)
(21051)
贸易(21038)
(20662)
(20297)
(20128)
环境(19760)
机构
学院(424314)
大学(422491)
(185761)
经济(182199)
管理(170499)
理学(146494)
理学院(144957)
管理学(142962)
管理学院(142170)
研究(141406)
中国(108296)
(89543)
(87246)
科学(82766)
(70331)
财经(68975)
(65016)
(64036)
中心(63054)
研究所(63047)
(62464)
业大(58650)
经济学(57121)
北京(56637)
(51907)
师范(51486)
经济学院(51302)
(51029)
财经大学(50816)
(50735)
基金
项目(277418)
科学(220600)
研究(206133)
基金(203583)
(175034)
国家(173563)
科学基金(151239)
社会(133960)
社会科(127184)
社会科学(127154)
(107637)
基金项目(107510)
自然(95848)
自然科(93575)
自然科学(93557)
教育(92555)
自然科学基金(91942)
(88912)
资助(83593)
编号(82687)
成果(66845)
(61831)
重点(61456)
(60139)
(59109)
课题(56427)
国家社会(55708)
创新(54690)
(54076)
教育部(53694)
期刊
(215781)
经济(215781)
研究(131367)
中国(79278)
(69837)
管理(68478)
(60229)
学报(59396)
科学(57348)
大学(46301)
学学(44056)
农业(41262)
(39471)
金融(39471)
教育(38498)
技术(37765)
财经(35675)
业经(34501)
经济研究(34353)
(30696)
问题(27679)
技术经济(24240)
(22755)
现代(20873)
(20393)
理论(19996)
商业(19870)
世界(19794)
统计(19479)
科技(19090)
共检索到640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雷鹏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宏庆  邓靖  
文章利用修正的EG指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8个制造业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各行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面板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合理的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过度集聚则会引起规模不经济。最后,针对这一结果从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和城市规模等角度给出了理论分析及相关结论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泰  张祖妞  
在运用H指数、区位熵指数测算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采用1995~200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水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服务业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大于多样化效应,这与我国服务业集聚的政府主导模式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品  李良智  赵立昌  
采用2006—2009年江西省11地级市20个制造业构成的时间—地区—行业的三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关系,并运用新地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拐点出现的原因。结果表明:追求经济增长最大化时,加工制造业较非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非加工制造业较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集聚水平;要素禀赋高的鄱阳湖地区较要素禀赋低的非鄱阳湖地区可以达到更高的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水平;江西省11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专业化水平远没有达到经济增长最大时的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齐涛  何双希  
基于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各行业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肇庆市在行业层面的制造业区位熵。结果显示,肇庆市传统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等行业集聚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先进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集聚水平呈增长趋势。先以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制造业区位熵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再分别以肇庆市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共24个行业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结果显示,肇庆市先进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呈现多种不同关系。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肇庆市应坚持制造业优先发展,坚持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做好劣势产业转移;积极引育先进制造业产业,加快建设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学礼  张茜  张超  
房地产和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行业增加值占比、投资增长率和产业空间基尼系数三个指标探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区域特征,分析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这三个指标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最终依据实证结果,分析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房地产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的可能原因。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引发了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关系、"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调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卉  詹宇波  周凯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小柯  席艳玲  吉生保  
利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在全国层面呈现"倒U"型关系;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劳动力的拥挤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则显著正相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迅  陈军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采用区位熵对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然后以此产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邱佳炜  张丽家  李红燕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曹希广  
本文采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rellano-Bond GMM估计方法,考察了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制造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而服务业的MAR和Porter溢出效应有扩大该差距的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当跨越门槛临界值后,知识溢出会产生相反的影响作用。(3)与沿海地区相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海鹏  李媛媛  李瑞晶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规模方面,其对经济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基于2005—2013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规模、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规模和经济增长质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经济规模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经济质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显著,而对经济质量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对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柯  朱志明  
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制造业①中20个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甘肃省制造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西北地区20个制造业行业中多数行业发展对集聚度的变动高度敏感,以重工业最为显著。同时,部分行业的集聚度明显偏低,严重阻碍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慧文  
理论上,产业转移通过数量增长效应机制和质量增长效应机制共同作用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但基于双期DID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2005—2012年间,产业转出抑制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但推动了转入地的经济增长,效应大小均与转移规模呈正比。2012年之后,产业转出推动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对转入地的正向推动作用却逐渐减弱,作用大小与转移规模均呈反比。而且,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跨区域转移的贡献更多表现为数量增长效应。统计学意义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产业转移通过产业集聚、技术溢出、要素流动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尚未发挥,我国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改变。而且,政府兜底式的产业转移成本分担机制导致产业转移的不可持续和无根性,不利于转入产业与当地产业的耦合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慧文  
理论上,产业转移通过数量增长效应机制和质量增长效应机制共同作用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但基于双期DID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2005—2012年间,产业转出抑制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但推动了转入地的经济增长,效应大小均与转移规模呈正比。2012年之后,产业转出推动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对转入地的正向推动作用却逐渐减弱,作用大小与转移规模均呈反比。而且,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跨区域转移的贡献更多表现为数量增长效应。统计学意义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产业转移通过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