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10)
2023(18432)
2022(15760)
2021(14540)
2020(12375)
2019(27852)
2018(27654)
2017(52911)
2016(28686)
2015(32283)
2014(31708)
2013(31463)
2012(28688)
2011(25599)
2010(25846)
2009(24073)
2008(23986)
2007(21584)
2006(19225)
2005(17329)
作者
(82130)
(68227)
(68138)
(64670)
(43617)
(32760)
(30963)
(26637)
(25869)
(24571)
(23228)
(23213)
(21921)
(21756)
(21171)
(20729)
(20380)
(20071)
(19561)
(19559)
(17002)
(16854)
(16432)
(15708)
(15311)
(15302)
(15169)
(15098)
(13753)
(13474)
学科
(119555)
经济(119395)
(105977)
管理(99956)
(94563)
企业(94563)
方法(52095)
数学(41572)
数学方法(41072)
(37189)
业经(35901)
(35412)
中国(30268)
(26544)
技术(25474)
(25157)
财务(25076)
财务管理(25034)
农业(24252)
企业财务(23699)
地方(23463)
(23250)
贸易(23236)
(22643)
理论(22569)
(21678)
(21192)
(19499)
(19086)
环境(18107)
机构
学院(410651)
大学(407767)
(167742)
管理(167434)
经济(164234)
理学(143790)
理学院(142300)
管理学(140194)
管理学院(139422)
研究(132684)
中国(101903)
(87416)
科学(80215)
(79641)
(65837)
(65592)
(62579)
财经(62486)
中心(60151)
业大(59597)
研究所(59189)
(56648)
北京(55131)
农业(51074)
(51031)
师范(50581)
(49808)
经济学(49660)
(48404)
财经大学(46024)
基金
项目(273093)
科学(216120)
研究(203168)
基金(197673)
(170660)
国家(169190)
科学基金(147211)
社会(129205)
社会科(122606)
社会科学(122577)
(108276)
基金项目(104555)
自然(94135)
教育(92252)
自然科(91950)
自然科学(91928)
自然科学基金(90323)
(88912)
编号(82424)
资助(80879)
成果(66094)
重点(60522)
(60256)
(59986)
(58573)
课题(56869)
创新(55642)
(53169)
国家社会(53084)
教育部(51669)
期刊
(190468)
经济(190468)
研究(122384)
中国(82692)
管理(67384)
(64673)
(60703)
学报(59468)
科学(56602)
大学(46357)
教育(44926)
学学(43606)
农业(42211)
技术(39955)
(35882)
金融(35882)
业经(33037)
财经(31034)
经济研究(29350)
(26699)
(24586)
问题(24557)
技术经济(23101)
科技(21275)
现代(20000)
(19341)
图书(19151)
理论(19028)
商业(19003)
(18324)
共检索到616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卢雨婷   郑琳琳  
基于产业链与技术创新耦合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设定耦合的效果评价标准,并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评价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效果。研究发现,多数制造业的产业链关联推动技术创新的效应为成本效应,产业链之间关联发展不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积累;同时,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产业链关联成效较好的是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余产业链关联的技术创新推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卢雨婷   郑琳琳  
基于产业链与技术创新耦合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设定耦合的效果评价标准,并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评价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效果。研究发现,多数制造业的产业链关联推动技术创新的效应为成本效应,产业链之间关联发展不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积累;同时,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产业链关联成效较好的是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余产业链关联的技术创新推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以下简称“三链”)的耦合协调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国制造业“三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发展态势维稳向好,但地区间差异较大;(2)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存在互促互进、协同升级的耦合互动关系;(3)资金链良性运转可以显著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优化升级。最后,文章从减小地区间差异、保障资金链稳定运行、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互相衔接、推动“三链”耦合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构建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2—2019年山东省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制造业“三链”的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影响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2012—2018年山东省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值逐渐上升,但在2019年明显回落;总体上看,“三链”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阶段,但省内16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分布并不均衡,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基于201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空演进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双链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我国制造业双链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我国制造业双链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和人口集聚程度可以促进双链协调发展,但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规制对双链协调发展存在抑制作用。最后,从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要素共享平台和构建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雷   张诚   刘宇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医药制造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对于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技术创新与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关系入手,并通过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与医药制造业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技术创新与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测度。结果显示:除个别省市外,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但整体耦合协调状况有待提高;我国的区域技术创新与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基于此,我国应在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药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医药制造业与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间的联结度,同时打造数字化链式技术创新扩散系统,以提升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国庆  周明  
通过结合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全球价值链提升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主体、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对我国2003-2018年期间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相较政府的技术创新投入对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和上游度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相较技术创新人员投入对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和上游度的作用也更为突出;技术创新产出通过一定的中介效应作用于技术创新投入,能带来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的延伸和上游度的攀升。最后,提出应合理突出企业的市场化主导地位,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加大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小瑜  张健东  
综合考虑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构建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最大信息熵原理与投影寻踪耦合模型评价"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根据计算出的最佳投影方向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影响程度的贡献率,并根据计算出的最佳投影值评价"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及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宇  康健  邵云飞  
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关系研究是提升产业创新效率的重要依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模型对医药制造业2005-2017年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综合水平、耦合关联度及耦合协调度,可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玉林  裴承晨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毕克新  杨朝均  艾明晔  
外部技术获取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之一,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将外部技术获取分为技术引进和技术溢出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0年我国29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研究了外部技术获取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了技术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内技术购买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而国外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具有不利的影响;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正向的影响,而FDI技术溢出具有负向的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在国内技术购买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过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在FDI技术溢出影响我国制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鲁成  张红彩  
这篇文章以北京制造业行业为对象,通过运用典则相关的分析方法,对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相对而言,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的财力投入对专利的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额和新产品的产值影响较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卫平  齐亚丽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以往的研究都以某些发达省份或发达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将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4个维度出发,构造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提出合理有效的提升对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树广   臧文嘉   冯倩倩   谢冉冉  
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是提升中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支撑,但中国创新体系仍存在着创新链和资金链(以下简称“‘两链’”)耦合程度不高而导致资金注入不及时、资金错配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然而,目前缺乏关于多因素对“两链”耦合协调的影响分析,尤其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宏观因素以及企业内部治理情况对“两链”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分析。为促进中国“两链”耦合协调度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破解发展困境提供路径参考,基于2015—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将内部微观因素和外部宏观因素等多重因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测算“两链”耦合协调的整体特征,探讨内外部因素对“两链”链耦合协调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两链”耦合协调度一直属于勉强协调发展型;“两链”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加速推进“两链”耦合协调度的提升,而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的优化对“两链”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直接促进作用,其中营商环境的作用效应最大、创新环境次之、公司治理较低,且前两者主要通过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的路径影响“两链”耦合协调度,后者则主要通过提升资金链整体效能的路径影响“两链”耦合协调度。基于此,从促进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发展以及充分利用地区宏观环境优势等方面提出推动中国制造业“两链”深度耦合的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玉   乔敏健   张彦红  
考察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一般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OECD-Ti VA(2021)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5—2018年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转移规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检验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目前大部分制造业未跨越拐点,处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适度区间”,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倒“U”形关系依然成立;(2)技术创新在两者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会弱化两者间的倒“U”型关系,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平缓;(3)扩展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会弱化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则会强化这种“低端锁定”效应;(4)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倒“U”型曲线较中间产品国际产业转移更陡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