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62)
- 2023(14070)
- 2022(11482)
- 2021(10293)
- 2020(8729)
- 2019(19480)
- 2018(19016)
- 2017(37037)
- 2016(19727)
- 2015(21778)
- 2014(21633)
- 2013(21632)
- 2012(19580)
- 2011(17605)
- 2010(18072)
- 2009(17653)
- 2008(17087)
- 2007(15521)
- 2006(13948)
- 2005(13083)
- 学科
- 业(87986)
- 济(82372)
- 经济(82243)
- 企(79649)
- 企业(79649)
- 管理(77465)
- 方法(34020)
- 财(31373)
- 业经(29903)
- 农(27721)
- 融(27587)
- 金融(27585)
- 中国(26069)
- 制(25947)
- 银(25809)
- 银行(25794)
- 数学(25724)
- 数学方法(25461)
- 行(24954)
- 务(23005)
- 财务(22968)
- 财务管理(22938)
- 企业财务(21852)
- 农业(20340)
- 技术(18149)
- 体(17642)
- 理论(16138)
- 地方(15984)
- 和(15629)
- 体制(15399)
- 机构
- 学院(286077)
- 大学(281495)
- 济(121771)
- 经济(119157)
- 管理(114383)
- 理学(97251)
- 理学院(96341)
- 管理学(95078)
- 管理学院(94532)
- 研究(91278)
- 中国(79581)
- 财(62492)
- 京(58653)
- 科学(53137)
- 农(49415)
- 财经(48436)
- 所(45909)
- 江(45199)
- 中心(44226)
- 经(43868)
- 研究所(40926)
- 业大(39999)
- 农业(38479)
- 经济学(37407)
- 北京(36594)
- 州(36322)
- 财经大学(35836)
- 经济学院(33785)
- 商学(32729)
- 院(32545)
- 基金
- 项目(184293)
- 科学(146720)
- 研究(136117)
- 基金(135729)
- 家(117334)
- 国家(116285)
- 科学基金(101644)
- 社会(89448)
- 社会科(84965)
- 社会科学(84944)
- 省(72753)
- 基金项目(71219)
- 自然(64475)
- 自然科(62922)
- 自然科学(62904)
- 自然科学基金(61889)
- 教育(60231)
- 划(59059)
- 资助(55028)
- 编号(54244)
- 成果(43949)
- 创(41773)
- 重点(40927)
- 部(40851)
- 业(39986)
- 制(39884)
- 发(39592)
- 创新(38243)
- 国家社会(37866)
- 课题(36536)
- 期刊
- 济(140397)
- 经济(140397)
- 研究(84154)
- 中国(60595)
- 财(52973)
- 管理(47747)
- 农(46999)
- 融(41705)
- 金融(41705)
- 学报(40961)
- 科学(38902)
- 大学(31730)
- 农业(31409)
- 学学(30024)
- 财经(25092)
- 技术(24983)
- 业经(24188)
- 教育(22190)
- 经(21596)
- 经济研究(21324)
- 业(18870)
- 问题(17710)
- 技术经济(15756)
- 财会(15098)
- 现代(14439)
- 图书(14143)
- 贸(13623)
- 理论(13510)
- 世界(13263)
- 商业(12931)
共检索到446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孔庆恺 杨蕙馨 苏慧
构建两业融合缓解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资源错配指数和两业融合度设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结论:(1)两业融合能缓解物质资本错配和人力资本错配,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两业融合的资源错配效应存在明显的资源配置状态异质性和制造业行业异质性;(3)两业融合可通过要素流动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间接渠道缓解资源错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淑嫱
在国家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福建省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结合融合均衡度、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和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分析福建省制造业整体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融合与互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处于非均衡融合形态,两大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渗透;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且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主要是传统服务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引导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以及提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 福建省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仁发 刘纯彬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价值链 融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志胜 金雪涛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千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国要实现从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不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通过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升级,最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斐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和OECD国家200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程度,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方法,重点就中美之间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融合度指标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美国融合度指标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明显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同样明显,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指数要显著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融合度指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据此,笔者提出了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昊 徐建中 刘晶磊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7年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财政政策有效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异质性: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对两产业互动融合起阻碍作用,政府投资型支出政策的有效性较小,现阶段政府科技投入政策无效,而政府教育支出政策对于两产业互动融合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上述结论对相关财政政策优化有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洁 李雪源 陈海波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指标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和制造业行业进行归类,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成东 綦良群 蔡渊渊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受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自身竞争力提升等多层次因素共同的驱动,融合过程由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和组织融合等阶段有机构成;产业融合受产业技术能力因素、产品能力因素、市场能力因素、管理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利用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指标构建融合水平综合测度模型,依据SFA方法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型,基于中国30个省市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融合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和影响方向,最后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江 马姣玥 吉喆
首先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机理和政策建议进行回顾,继而以京津冀都市圈为范围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为自变量,解释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指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的观点。最后,根据计量模型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京津冀都市圈,但在这一地带,生产性服务业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高端制造业的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实现高端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区域分工 产业融合 长三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綦良群 赵龙双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特点,对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问题进行研究,将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产品价值链上的融合分成4种方式,即发现环节的融合、设计环节的融合、生产环节的融合以及销售环节的融合;并对影响因素和融合效应进行了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欢芳 彭琼 傅贻忙 刘奎兵
基于耦合协调理论,依据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遴选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系统内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略滞后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水平呈缓慢增长趋势,达到初级协调阶段;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两业融合水平发展不平衡,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生产性服务业薪酬因素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胁迫因素”,先进制造业规模因素和薪酬因素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约束因素”。鉴于此,应打造两业融合载体,增强两业发展活力;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两业融合区域联动;优化要素投入,发挥核心要素驱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测算及其决定因素研究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新动态:基于扩大开放视角
上游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资源错配改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北京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分析
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为例
产业融合与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实证研究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模型及演进特征研究
我国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