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876)
- 2023(22468)
- 2022(18955)
- 2021(17638)
- 2020(14697)
- 2019(33688)
- 2018(33411)
- 2017(64390)
- 2016(34998)
- 2015(39266)
- 2014(39264)
- 2013(38740)
- 2012(35798)
- 2011(32408)
- 2010(33292)
- 2009(31304)
- 2008(30742)
- 2007(27762)
- 2006(24968)
- 2005(22993)
- 学科
- 济(144817)
- 经济(144634)
- 业(114622)
- 管理(112074)
- 企(99321)
- 企业(99321)
- 方法(60165)
- 数学(49276)
- 数学方法(48480)
- 中国(43649)
- 财(42966)
- 农(42381)
- 业经(39183)
- 制(34981)
- 地方(32220)
- 银(31661)
- 银行(31611)
- 融(31466)
- 金融(31462)
- 行(30423)
- 农业(28885)
- 务(28268)
- 学(28203)
- 财务(28168)
- 财务管理(28116)
- 理论(26870)
- 企业财务(26715)
- 贸(26033)
- 贸易(26009)
- 易(25255)
- 机构
- 学院(500212)
- 大学(498273)
- 济(203091)
- 经济(198458)
- 管理(194978)
- 研究(170456)
- 理学(165905)
- 理学院(164029)
- 管理学(161166)
- 管理学院(160201)
- 中国(135852)
- 京(107838)
- 科学(102255)
- 财(100117)
- 所(86509)
- 农(82649)
- 中心(78346)
- 江(78172)
- 研究所(77585)
- 财经(77441)
- 业大(71428)
- 经(70147)
- 北京(68950)
- 范(65253)
- 师范(64649)
- 农业(64097)
- 州(63080)
- 院(61693)
- 经济学(60531)
- 财经大学(57118)
- 基金
- 项目(322982)
- 科学(254410)
- 研究(239002)
- 基金(233126)
- 家(202256)
- 国家(200454)
- 科学基金(172576)
- 社会(150421)
- 社会科(142577)
- 社会科学(142540)
- 省(126647)
- 基金项目(121566)
- 自然(111130)
- 教育(110158)
- 自然科(108557)
- 自然科学(108532)
- 自然科学基金(106593)
- 划(105813)
- 编号(98324)
- 资助(97339)
- 成果(81609)
- 重点(72330)
- 部(71124)
- 发(70456)
- 课题(68697)
- 创(67902)
- 创新(62966)
- 国家社会(61474)
- 教育部(61154)
- 科研(60948)
- 期刊
- 济(236093)
- 经济(236093)
- 研究(154446)
- 中国(107767)
- 财(79784)
- 管理(78286)
- 农(76787)
- 学报(74973)
- 科学(70187)
- 融(59290)
- 金融(59290)
- 教育(59283)
- 大学(57953)
- 学学(54279)
- 农业(51923)
- 技术(45637)
- 业经(39196)
- 财经(38807)
- 经济研究(36823)
- 经(33321)
- 问题(29914)
- 业(29024)
- 图书(26788)
- 技术经济(25454)
- 理论(23752)
- 贸(23570)
- 现代(23522)
- 版(22864)
- 统计(22742)
- 科技(22673)
共检索到779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童洁 张旭梅 但斌
以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关联为切入点,提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分析了三种融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洁 李雪源 陈海波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指标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和制造业行业进行归类,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娟 张鹏
利用2002—2016年我国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行业中服务内容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品内国际分工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桂黄宝 刘奇祥 郝铖文
在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两者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政府政策、产品研发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等4个因素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规律,将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装备制造业 融合 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沈步双 郭逸鹭 袁婷婷 徐洁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具体行业,并结合江苏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偏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在全球化视角下,江苏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先进制造业的全球化程度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未能在二者的发展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最后就此对促进江苏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秋 高寿华
文章根据浙江省1994-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变量的自回归模型(VAR),并利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还是自我增强作用,二者之间虽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是相互融合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作用;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程度都比较低。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VAR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秋 高寿华
文章根据浙江省1994-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变量的自回归模型(VAR),并利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还是自我增强作用,二者之间虽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是相互融合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作用;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程度都比较低。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VAR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文佳 熊涓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怀英 洪群联 王晓红
闵行区是上海市近郊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徐汇区是上海中心城区高科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近年来,两区都出现了工业增速下滑、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二业融合")加快的情况。一、融合发展的情况与成效(一)二业融合发展,有力地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利 丁新新
文章基于最新可用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产业特征、结构变化、产业关联度、就业创造能力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与诊断。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上升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且主要通过后向关联带动产业需求对国民经济发挥较强的拉动作用,其就业创造能力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及金融服务)的产业融合需求,成为影响其向产业链高端跃迁的重要因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文 牛泽东 孙早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产业创新和竞争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质量(效率)和数量(集聚)两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重点考察城市规模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基于2012—201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与集聚程度的增加对制造业效率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所在城市的规模,即城市需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才能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更加有效的产业关联,目前多数城市都未同时达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数量发展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产生显著积极效应的门槛值。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梅蕾 蒋跃超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生产性服务作为服务业的主导,因为具有高成长、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特征而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生产性服务的正确认识与合理的资金投入,仍然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从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入手,对制造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提供合理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均 施建军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认识理论界一直争议不休。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的比较成本难以下降,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难以提高;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它同时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细分行业 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相互影响 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