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94)
- 2023(17440)
- 2022(14623)
- 2021(13269)
- 2020(11195)
- 2019(25645)
- 2018(25349)
- 2017(49233)
- 2016(26768)
- 2015(30028)
- 2014(30202)
- 2013(30352)
- 2012(28479)
- 2011(25757)
- 2010(26272)
- 2009(24636)
- 2008(25082)
- 2007(22913)
- 2006(20357)
- 2005(19078)
- 学科
- 济(119565)
- 经济(119405)
- 业(99304)
- 管理(91800)
- 企(86520)
- 企业(86520)
- 方法(48480)
- 数学(38841)
- 数学方法(38499)
- 财(37196)
- 农(36432)
- 业经(34372)
- 中国(33175)
- 制(29446)
- 地方(26825)
- 农业(25285)
- 务(25150)
- 财务(25104)
- 财务管理(25053)
- 企业财务(23780)
- 银(21782)
- 银行(21746)
- 技术(21654)
- 贸(21463)
- 贸易(21445)
- 学(21211)
- 行(20884)
- 易(20789)
- 和(20371)
- 融(20218)
- 机构
- 学院(394433)
- 大学(391240)
- 济(166115)
- 经济(162525)
- 管理(152042)
- 研究(134550)
- 理学(128830)
- 理学院(127408)
- 管理学(125579)
- 管理学院(124820)
- 中国(106467)
- 京(83713)
- 财(81433)
- 科学(80780)
- 农(71035)
- 所(69821)
- 江(63439)
- 财经(62840)
- 研究所(62322)
- 中心(62060)
- 业大(57367)
- 经(56811)
- 农业(55488)
- 北京(53169)
- 经济学(50400)
- 州(50188)
- 范(49785)
- 师范(49272)
- 院(47856)
- 财经大学(46134)
- 基金
- 项目(249932)
- 科学(197210)
- 研究(184031)
- 基金(180921)
- 家(157054)
- 国家(155614)
- 科学基金(133770)
- 社会(117953)
- 社会科(111797)
- 社会科学(111767)
- 省(99119)
- 基金项目(95336)
- 自然(85082)
- 教育(83443)
- 自然科(83076)
- 自然科学(83051)
- 划(82050)
- 自然科学基金(81657)
- 编号(74802)
- 资助(73702)
- 成果(61458)
- 发(57387)
- 重点(56266)
- 部(55493)
- 创(54081)
- 课题(51743)
- 创新(49929)
- 制(49206)
- 业(49050)
- 国家社会(48759)
- 期刊
- 济(195840)
- 经济(195840)
- 研究(119364)
- 中国(85520)
- 财(67424)
- 农(66714)
- 管理(60785)
- 学报(59518)
- 科学(56081)
- 大学(45395)
- 农业(44806)
- 融(42943)
- 金融(42943)
- 学学(42702)
- 教育(39997)
- 技术(35435)
- 业经(33506)
- 财经(32156)
- 经济研究(30243)
- 经(27686)
- 业(25972)
- 问题(25566)
- 技术经济(21636)
- 贸(20260)
- 图书(19446)
- 现代(18736)
- 商业(18717)
- 版(18674)
- 世界(18633)
- 理论(18197)
共检索到616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晓华 张欣钰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本文首次尝试运用灰色网格关联度模型测算中国2003—2013年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两产业在时间演化趋势上总体呈现M型的波动形态,两者的关联度存在阶段性变化,整体关联度不高,各细分子行业间内部关联发展存在差异性。鉴于此,应积极调整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提高两行业关联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积极互动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晓华 张欣钰 李阳
研究目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以及制造业各子行业TFP的变化情况,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两产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良好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在不同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的门槛区间内,其两产业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创新: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关系的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协同 制造效率 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洁 李雪源 陈海波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指标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和制造业行业进行归类,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丽姝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市、区)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利 丁新新
文章基于最新可用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产业特征、结构变化、产业关联度、就业创造能力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与诊断。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上升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且主要通过后向关联带动产业需求对国民经济发挥较强的拉动作用,其就业创造能力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及金融服务)的产业融合需求,成为影响其向产业链高端跃迁的重要因素。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高寿华 魏艳秋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根据2002年、2007年、2012年浙江省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指标,初步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2000-2015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对两者的长期联动发展关系以及行业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水平较弱以及不同行业差异性较大的现状,提出要结合行业特性,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浙江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高寿华 魏艳秋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根据2002年、2007年、2012年浙江省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指标,初步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2000-2015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对两者的长期联动发展关系以及行业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水平较弱以及不同行业差异性较大的现状,提出要结合行业特性,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浙江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顺毅
文章基于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的30164个样本,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具有正向作用,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原有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增加,同时也推动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出口;在影响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集约边际产生的效应大于扩展边际,即促进出口企业增加出口额的作用更加突出;从不同区域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出口二元边际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加明显。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出口 集约边际 扩展边际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国兴 段杰
通过综述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成果,并对两者互动发展的几种机制作了简要介绍,建立了关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关系之间的回归模型,基于深圳1990~2004年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数据,从乘数关系和弹性关系两方面验证了二者具有和理论推证结果一致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关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本文运用2004-2010年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模型估计方法,从地区和细分行业层面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在细分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促进作用不显著。(2)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均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有限。(3)无论从地区还是行业层面,熟练劳动力数量是制造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政府规模...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效率 细分行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喻春娇 郑光凤
基于湖北省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产业关联指标分析了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结果表明: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之间的直接消耗情况看,制造业不仅对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赖性较大,而且对技术及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的依赖程度较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平均直接消耗水平不高,而且明显低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直接消耗水平;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及其分解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以及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不强,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引力作用十分微弱。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程度较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徐月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结构分析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昕
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但可以通过改善中间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出规模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制造业技术升级;国内制造业产出增长会通过需求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制造业升级则会通过增加对富含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后向拉动效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双向联动机制。基于WIOT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2000—2014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前向推动效应远远大于国外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发展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也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显著,且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越高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效应越强;制造业产出增长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具有后向拉动效应,而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具有后向拉动效应,且技术密度较高制造业行业对高技术密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的需求拉动效应更大。因此,要以本土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催化剂,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制造业升级"双向联动网络:一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国外生产性服务在国内制造业中的投入,尤其要提高"FCB"领域的开放水平以引导和促进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均 施建军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认识理论界一直争议不休。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的比较成本难以下降,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难以提高;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它同时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庆杨 孙秀秀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两者不断融合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