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19)
2023(17962)
2022(14952)
2021(13530)
2020(11450)
2019(25944)
2018(25492)
2017(49438)
2016(26293)
2015(28839)
2014(28369)
2013(28157)
2012(25411)
2011(22530)
2010(22545)
2009(20912)
2008(20587)
2007(18096)
2006(15855)
2005(14496)
作者
(73263)
(61343)
(60860)
(58151)
(39067)
(29162)
(27810)
(23642)
(23216)
(21840)
(20945)
(20779)
(19524)
(19339)
(18934)
(18771)
(18152)
(18001)
(17611)
(17573)
(15037)
(14878)
(14865)
(14130)
(13591)
(13578)
(13575)
(13490)
(12349)
(11978)
学科
(111448)
经济(111294)
(98334)
管理(91992)
(87143)
企业(87143)
方法(49928)
数学(40764)
数学方法(40245)
(35813)
(33202)
业经(33129)
中国(29805)
(25904)
(24680)
财务(24625)
财务管理(24588)
农业(23448)
企业财务(23384)
地方(21317)
技术(20916)
理论(18936)
(18349)
(18290)
(18280)
贸易(18278)
(18198)
(17751)
(17421)
(17163)
机构
学院(368889)
大学(366523)
(154232)
经济(150969)
管理(149715)
理学(129056)
理学院(127722)
管理学(125697)
管理学院(124966)
研究(117057)
中国(92163)
(76370)
(74876)
科学(69825)
(60088)
财经(59000)
(56760)
(56288)
中心(55666)
(53716)
业大(53041)
研究所(50923)
经济学(47283)
农业(46858)
北京(46798)
(44483)
(44255)
师范(44047)
财经大学(43812)
(43063)
基金
项目(251566)
科学(201829)
基金(186941)
研究(183284)
(162241)
国家(160902)
科学基金(141455)
社会(120847)
社会科(114813)
社会科学(114788)
基金项目(99204)
(97858)
自然(91357)
自然科(89395)
自然科学(89374)
自然科学基金(87802)
教育(83097)
(81485)
资助(74940)
编号(72531)
成果(57508)
(55747)
重点(55731)
(55002)
(53179)
国家社会(51336)
创新(50809)
(50388)
课题(48782)
教育部(48442)
期刊
(169223)
经济(169223)
研究(105864)
中国(72062)
(61584)
管理(59766)
(55120)
学报(52533)
科学(50863)
大学(41534)
学学(39236)
农业(37686)
(33829)
金融(33829)
技术(33747)
教育(31160)
财经(29498)
业经(28815)
经济研究(26176)
(25464)
问题(23591)
(22356)
技术经济(19466)
统计(18195)
现代(18071)
图书(18058)
财会(17441)
(17395)
(16893)
理论(16866)
共检索到548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兼有产业关联与空间关联的特征,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具有实现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的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协调发展问题。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年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区间,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较低,67.37%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与勉强协调发展区间;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具有非线性特征,对本地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先弱化后增强的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因此,建议增强产业与空间的系统性,强化产业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产业耦合协调作用促进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豆建民  刘叶  
以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当城市规模小于23.004万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当城市规模处于23.004万和199.996万之间时,两个产业间的互补效应逐渐显现,城市经济也从协同集聚中获得好处;当城市规模大于199.996万时,受资源、环境等条件限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盛丰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出发,利用2003~2011年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并进行了标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发达程度与信息化水平通过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沛东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选取多项指标构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06年我国大陆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大多数省份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沛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英  刘广丹  赵越  杨扬  
首先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选取多项指标,构建"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然后运用2014年的截面数据,分别对中国29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整体上来说,"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比较低,不仅存在区域差异,也存在行业间的差异;家具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最低。因此,提出要想实现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发展,首先应该着力构建和完善两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沛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英  刘广丹  赵越  杨扬  
首先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选取多项指标,构建"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然后运用2014年的截面数据,分别对中国29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整体上来说,"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比较低,不仅存在区域差异,也存在行业间的差异;家具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最低。因此,提出要想实现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发展,首先应该着力构建和完善两个产业间的互动机制;处于中级或接近中级共生的区域,应加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出,并对家具制造业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处于初级共生的区域,应在加大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处于还没共生的区域,应致力于提高家具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路丽  刘慧  
文章基于2010—2020年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及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具体情况差异显著;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属于良好协调,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橄榄型”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打造“两业”协调平台载体、整合区域都市化与城市集聚区,以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路丽  刘慧  
文章基于2010—2020年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及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具体情况差异显著;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属于良好协调,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橄榄型”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打造“两业”协调平台载体、整合区域都市化与城市集聚区,以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基于集聚与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选取2004—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分地区、规模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集聚层次的不断发展,当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跨过"拐点"后,产业集聚能改善污染排放状况。科技创新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且在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不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基于集聚与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选取2004—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分地区、规模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集聚层次的不断发展,当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跨过"拐点"后,产业集聚能改善污染排放状况。科技创新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且在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存在明显的区位性、结构性和规模性特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魏作磊  唐林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产业和区域视角测度我国283个城市2004—2016年服务业与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水平。研究结果发现:服务业、服务业内部产业以及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优于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内部表现为:公共服务业优于生活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优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三大产业耦合协调度也呈现一致的特征。从区域视角来看,制造业与三大产业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呈现"梯度化"趋势,呈现由东向西递减趋势、由内陆向沿海逐渐隆起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