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66)
- 2023(20964)
- 2022(17824)
- 2021(16184)
- 2020(13832)
- 2019(30909)
- 2018(30616)
- 2017(58715)
- 2016(32011)
- 2015(35519)
- 2014(35265)
- 2013(35305)
- 2012(32404)
- 2011(29447)
- 2010(29413)
- 2009(27690)
- 2008(27457)
- 2007(24481)
- 2006(21906)
- 2005(19908)
- 学科
- 济(144786)
- 经济(144605)
- 业(107540)
- 管理(104744)
- 企(93932)
- 企业(93932)
- 方法(58423)
- 数学(47881)
- 数学方法(47418)
- 财(39767)
- 农(38922)
- 业经(37375)
- 中国(34369)
- 地方(30019)
- 制(29864)
- 学(29387)
- 农业(27093)
- 务(26475)
- 财务(26402)
- 财务管理(26365)
- 企业财务(25065)
- 贸(23356)
- 贸易(23342)
- 技术(22965)
- 和(22951)
- 理论(22685)
- 易(22624)
- 体(21582)
- 环境(21064)
- 银(21049)
- 机构
- 学院(466021)
- 大学(465706)
- 济(193892)
- 经济(189880)
- 管理(181094)
- 研究(160524)
- 理学(155647)
- 理学院(153895)
- 管理学(151416)
- 管理学院(150558)
- 中国(121740)
- 科学(99963)
- 京(99252)
- 财(90650)
- 农(84609)
- 所(82558)
- 研究所(74877)
- 业大(72381)
- 财经(71581)
- 中心(71553)
- 江(70698)
- 农业(66600)
- 经(64954)
- 北京(62351)
- 经济学(58850)
- 范(57848)
- 院(57662)
- 师范(57190)
- 州(56000)
- 财经大学(52852)
- 基金
- 项目(311812)
- 科学(244512)
- 基金(226906)
- 研究(222830)
- 家(200157)
- 国家(198487)
- 科学基金(169365)
- 社会(142692)
- 社会科(135233)
- 社会科学(135195)
- 省(121792)
- 基金项目(119872)
- 自然(110759)
- 自然科(108145)
- 自然科学(108114)
- 自然科学基金(106209)
- 划(102304)
- 教育(100187)
- 资助(92979)
- 编号(88643)
- 成果(71866)
- 重点(70118)
- 部(67922)
- 发(66895)
- 创(65984)
- 创新(61309)
- 课题(61147)
- 科研(59581)
- 国家社会(59295)
- 教育部(57679)
- 期刊
- 济(222432)
- 经济(222432)
- 研究(138160)
- 中国(90831)
- 学报(78750)
- 农(77839)
- 财(72142)
- 管理(70818)
- 科学(70615)
- 大学(58960)
- 学学(56079)
- 农业(52891)
- 教育(42826)
- 融(42232)
- 金融(42232)
- 技术(39462)
- 财经(36537)
- 业经(35596)
- 经济研究(35453)
- 经(31446)
- 业(29431)
- 问题(28539)
- 技术经济(24782)
- 版(22827)
- 科技(22346)
- 图书(22279)
- 现代(21745)
- 理论(21251)
- 贸(21198)
- 商业(20835)
共检索到700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娜娜 杨仁发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邱佳炜 张丽家 李红燕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寿华 刘程军 陈国亮
研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度区域表现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核心逐渐向长江中游过渡,且中游隆起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北高,中部隆起,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同集聚发展呈现了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现出波动上升"W"的变化趋势。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热点区和低值聚集冷点区,协同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行为、城镇化、市场驱动、创新能力、互联网技术与基础设施均对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但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强度还比较微弱。
关键词:
制造业 协同集聚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李晶仪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关键词:
协同集聚 空间溢出 区域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矫萍 林秀梅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协同集聚的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分析二者协同集聚影响制造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利用2004-2013年我国24个省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二者的协同集聚关系及二者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在我国省际间存在协同集聚现象,制造业FDI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FDI集聚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效应能够促进制造业增长,尽管对制造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大,但其在促进本地区制造业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地区制造业的增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兰冰 刘瑞
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产业间互动关系为视角,以适应韧性理论为依托,从"适应"与"适应性"双重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使用2008—2017年地级市数据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呈倒"U"型特征。短期内,多样化集聚可以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以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长期内,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韧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短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内多样化集聚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专业化集聚抑制作用不明显。上述影响效应在地区与城市规模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发现为合理制定"两业融合"政策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提升制造业韧性提供了新证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路径,对促进深港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尽管深港科技与产业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但两地间产业互动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瓶颈仍有待破解。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构建多元联动协同机制,从提升深港产业协同集聚效率、构建高效协作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深港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协同集聚驱动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深港科技协同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严超 王晓红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测算出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指数,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设置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本地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存在"虹吸效应",两者之间在全国层面存在"U"型曲线的动态关系,但在不同地区层面、不同规模层面则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新型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协同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在考虑"时间惯性"的情况下并不高。在未来的发展上,政府应从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政府角色转变、建立统一金融市场等方面着手,实现协同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钊 高煜 霍治方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理,选取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中介效用模型、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与测量。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直接影响,还能作用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缓解要素错配、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发展;但也会由于"盲目效仿"而不利于制造业合理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制造业高级化的过程中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但会与制造业争夺劳动力资源,在影响制造业合理化的过程中产生遮掩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未发挥出规模效应,所以中介效应不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席强敏
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部性理论的三大集聚因子显著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集聚的结论。其中,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吸引两大产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力池的共享并没有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另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趋向于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依赖型制造业部门在空间布局时主要受劳动力市场、能源等因素影响,对邻近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布局的必要性较弱。
关键词:
外部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协同集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童磊 荣亚飞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王芮
在全球服务链和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的关系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促进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中国工业企业大样本微观数据,综合运用泊松分布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等方法,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新建企业异质性选址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吸引新建企业"用脚投票"进行选址决策,且在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及克服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显著成立;(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出口型、沟通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新建企业的选址吸引力更为明显;(3)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需求可达性、供给可达性、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渠道影响新建企业选址决策。鉴于此,应基于异质性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使用需求,进一步完善地方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强化服务供需侧可达性和集聚外部性效应,以高效高质的产业互动来吸引企业投资选址。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 李文秀 陈秀英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合理的空间协同分布体系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还相对匮乏。鉴于此,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分布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城市面板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这一作用依赖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沟通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异质性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进入与退出决策行为及研发创新激励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