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7)
2023(17348)
2022(14479)
2021(13006)
2020(11224)
2019(25498)
2018(25078)
2017(48223)
2016(26271)
2015(29528)
2014(29399)
2013(29331)
2012(26515)
2011(23818)
2010(24211)
2009(23255)
2008(22772)
2007(20772)
2006(18348)
2005(16719)
作者
(78406)
(65517)
(65430)
(61889)
(41406)
(31397)
(29726)
(25484)
(24646)
(23327)
(22377)
(21877)
(20812)
(20812)
(20474)
(20149)
(20117)
(19356)
(18985)
(18814)
(16482)
(16134)
(16018)
(14801)
(14797)
(14779)
(14627)
(14577)
(13190)
(13138)
学科
(108130)
经济(107973)
(99125)
管理(89803)
(86787)
企业(86787)
方法(48474)
数学(39369)
数学方法(39037)
(37068)
(35189)
业经(33391)
中国(32273)
(28993)
(28863)
金融(28859)
(27707)
银行(27642)
(26583)
(25711)
财务(25648)
财务管理(25601)
农业(24341)
企业财务(24223)
(21694)
贸易(21680)
(21129)
地方(20794)
技术(19991)
(19449)
机构
学院(381441)
大学(377199)
(158240)
经济(154945)
管理(148320)
理学(127165)
理学院(125865)
管理学(124019)
研究(123789)
管理学院(123325)
中国(101514)
(78523)
(77224)
科学(76179)
(74312)
(63982)
财经(60584)
业大(60193)
(59338)
中心(59101)
农业(58881)
研究所(57743)
(54868)
北京(48868)
经济学(48420)
(46921)
财经大学(44692)
经济学院(44002)
(43875)
(43757)
基金
项目(250003)
科学(195955)
基金(181711)
研究(178406)
(159506)
国家(158085)
科学基金(135520)
社会(114617)
社会科(108719)
社会科学(108684)
(99739)
基金项目(96697)
自然(88462)
自然科(86434)
自然科学(86404)
自然科学基金(84935)
(82638)
教育(80683)
资助(73610)
编号(71172)
成果(57259)
重点(56422)
(54986)
(54557)
(53620)
(50918)
创新(50829)
课题(48738)
科研(48706)
(48608)
期刊
(176341)
经济(176341)
研究(107433)
中国(75325)
(68859)
(63904)
学报(63294)
管理(56608)
科学(56259)
(47348)
金融(47348)
大学(47340)
农业(45625)
学学(45132)
技术(34093)
财经(30801)
业经(30645)
教育(30573)
经济研究(27685)
(26467)
(26395)
问题(23170)
技术经济(20222)
(19183)
(18797)
商业(18388)
财会(17954)
理论(17953)
现代(17502)
科技(17261)
共检索到574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陶然  
以界定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效率变化为切入点,利用协同演化模型分析影响两业动态融合发展的动因,并通过实证研究解释相互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在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合作动因,使合作双方的竞合关系在非平衡与平衡的转化中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动态融合和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成东  綦良群  蔡渊渊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受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自身竞争力提升等多层次因素共同的驱动,融合过程由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和组织融合等阶段有机构成;产业融合受产业技术能力因素、产品能力因素、市场能力因素、管理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利用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指标构建融合水平综合测度模型,依据SFA方法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型,基于中国30个省市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融合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和影响方向,最后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綦良群  张庆楠  
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趋势日渐明显,且逐渐呈现复杂性融合,因此研究二者复杂性融合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两个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链分解及整合角度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过程进行分析,在概括归纳两个产业融合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解析网式融合内涵及其存在形式,提出网式融合影响因素,并选取网式融合影响因素测量指标,根据理论研究假设,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网式融合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两个产业网式融合影响因素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性、创新驱动、网络能力,且其影响强度和方向各不相同。最后,提出促进两个产业网式融合的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綦良群  蔡渊渊  王成东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基于大量访谈,从深层次视角揭示了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融合意愿、融合能力、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GVC下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融合意愿和融合能力是两大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间接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子范畴(12个)、主范畴(产业融合意愿、能力、环境和资源)和核心范畴(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创建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虎  周楠  
文章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在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了两产业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提高态势,始终保持着"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且区域差异先减小后增大;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对产业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桂黄宝  刘奇祥  郝铖文  
在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两者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政府政策、产品研发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等4个因素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规律,将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幸  钟坚  王欢芳  
基于耦合度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测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量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其产业融合,其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后直接效应为负,但总效应为正,进而反馈调节其相邻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鉴于此,应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合理引导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信息技术新优势,建立一体化信息网络平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继英  李琪  
当前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来调整产业布局,但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测算方法较为单一,也缺乏对区域两业融合时空演变的考察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此,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其两业融合水平,并将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区域创新及信息技术等确定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两业融合发展提出提升融合水平、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融合发展以及培育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等对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郑运权  
选取2000-2016年商贸流通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作为分析变量,首先分析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GDP)的贡献率及拉动度;其次借助VAR模型、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工具,深入分析了两种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正向长期协整关系;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制造业对流通业的拉动作用。最后,为进一步促进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出了一定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单元媛  罗威  
作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具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结果。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和业务融合度进行了测算,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产品与业务融合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最后提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捷  陈田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然后以14个分行业制造业为截面构造面板数据,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方面,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均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德华  江静  夏杰长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现代服务业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通过利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地以及全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比较,北京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较多地利用外部服务业的地区;利用北京等四地2000~2005年的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检验表明在四地外部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有利...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田晓煜  陈怀超  立辉  唐婉欣  
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以及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形态转变;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均能增强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积极影响,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正  杨素  刘瑾瑜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与税收竞争对二者的协同融合具有抑制效应。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制造业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而产业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个层面的集聚影响二者的协同融合。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影响周期比较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效果在减弱,税收竞争与交易成本影响效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最后对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欢芳  彭琼  傅贻忙  刘奎兵  
基于耦合协调理论,依据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遴选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系统内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略滞后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水平呈缓慢增长趋势,达到初级协调阶段;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两业融合水平发展不平衡,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生产性服务业薪酬因素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胁迫因素”,先进制造业规模因素和薪酬因素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约束因素”。鉴于此,应打造两业融合载体,增强两业发展活力;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两业融合区域联动;优化要素投入,发挥核心要素驱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