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5)
- 2023(17547)
- 2022(14948)
- 2021(13538)
- 2020(11575)
- 2019(26158)
- 2018(26070)
- 2017(50247)
- 2016(27188)
- 2015(30822)
- 2014(30465)
- 2013(30387)
- 2012(27559)
- 2011(24642)
- 2010(24616)
- 2009(23149)
- 2008(23218)
- 2007(20557)
- 2006(18290)
- 2005(16577)
- 学科
- 济(115965)
- 经济(115796)
- 业(101046)
- 管理(95025)
- 企(90028)
- 企业(90028)
- 方法(53037)
- 数学(43066)
- 数学方法(42628)
- 财(36784)
- 农(34553)
- 业经(33796)
- 中国(29124)
- 务(25736)
- 财务(25645)
- 制(25614)
- 财务管理(25607)
- 企业财务(24247)
- 农业(23782)
- 地方(21842)
- 学(21506)
- 技术(21195)
- 理论(20842)
- 和(20282)
- 贸(19811)
- 贸易(19801)
- 易(19166)
- 划(18761)
- 体(18584)
- 银(17384)
- 机构
- 学院(394619)
- 大学(393508)
- 管理(160334)
- 济(160260)
- 经济(156953)
- 理学(138363)
- 理学院(136931)
- 管理学(134888)
- 管理学院(134166)
- 研究(126588)
- 中国(97790)
- 京(83399)
- 财(78457)
- 科学(76346)
- 所(62732)
- 农(62588)
- 财经(62157)
- 江(59155)
- 中心(57201)
- 业大(56914)
- 经(56443)
- 研究所(56433)
- 北京(52571)
- 范(49173)
- 农业(48884)
- 师范(48754)
- 经济学(48071)
- 州(46966)
- 院(46221)
- 财经大学(46001)
- 基金
- 项目(263645)
- 科学(209164)
- 研究(194705)
- 基金(193083)
- 家(166508)
- 国家(165086)
- 科学基金(143991)
- 社会(124086)
- 社会科(117685)
- 社会科学(117657)
- 省(102910)
- 基金项目(102549)
- 自然(93369)
- 自然科(91183)
- 自然科学(91165)
- 自然科学基金(89558)
- 教育(88631)
- 划(85559)
- 资助(79010)
- 编号(78601)
- 成果(63558)
- 重点(58568)
- 部(58489)
- 创(56527)
- 发(55758)
- 课题(53837)
- 创新(52219)
- 制(51447)
- 国家社会(50886)
- 教育部(50619)
- 期刊
- 济(180166)
- 经济(180166)
- 研究(118320)
- 中国(74313)
- 财(62670)
- 管理(62424)
- 学报(57804)
- 农(57661)
- 科学(54814)
- 大学(44955)
- 学学(42463)
- 教育(39890)
- 农业(39600)
- 技术(36337)
- 融(35131)
- 金融(35131)
- 财经(30971)
- 业经(30963)
- 经济研究(27857)
- 经(26426)
- 问题(23312)
- 业(22307)
- 技术经济(20526)
- 现代(18981)
- 理论(18683)
- 商业(18371)
- 科技(18340)
- 财会(17695)
- 版(17681)
- 图书(17342)
共检索到583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马洪生 赵放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综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内涵,并从经验性、统计性两个角度描述了两业协同集聚特征,从形成机制、形成条件、形成路径三个维度分析归纳了两业协同集聚机理,从指标和模型两个方面梳理了协同集聚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最后阐释了两业协同集聚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制造业 物流业 协同集聚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松庆 顾占波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综述了两业协调发展的内涵,并从"核心竞争力"、"合作博弈论"、"协同演化创新"三个方面归纳了两业协调发展的机理,从"共生"和"融合"视角梳理了两业发展的协调度建模测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阐述了两业协调发展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协调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建奇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传统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及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影响因素实证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空间协同集聚的形成机理,实证结果发现"两业"的集聚增长都会促进对方的集聚,而"两业"协同集聚彼此关联的程度在省域范围内明显小于珠三角地区。物流服务外包率增长对广东及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聚都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消费者相对购买力对广东省域范围内的"两业"集聚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但这种效应只在珠三角地区物流业集聚中存在,而在制造业的集聚中则不明显。人力资本优势对全省范围的制造业集聚作用不显著,而对物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制造业 物流业 空间协同集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彭本红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本文分析了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借用协同学序参量演化方程探讨了两者演化机理,模型结果表明只有两者协同时,系统才是整体稳定的,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也达到极大。同时,本文分析了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演化路径:由制度协同,到产业集群,再到产业生态系统,因此,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与协同是产业演化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促进了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也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业 先进制造业 协同演化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程云翔
基于维纳布尔斯的垂直联系模型,以物流业与传统制造业产业聚集为切入点,将交易成本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因素纳入对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聚集的影响考察范围,结合实证研究得到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聚集双向影响不对称、产业聚集双向影响效应受交易成本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影响的结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庆军 周云飞 闫莉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演化关系源于制造业的生产服务外包,物流业的出现加速了制造业生产服务外部化,促进了制造业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制造业企业只有与物流业企业协同运作、互利共生,才能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竞争力。本文以陕西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运用种群生态学理论,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种群生态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内部机制和外界环境随机涨落因子,并以陕西时序数据为例,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个种群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且协同影响大于传染影响,两个种群协同合法化过程随着制造业种群的增加而增加,在演...
关键词:
种群生态系统 制造业 物流业 协同演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弘 吴顺利
以产业协同集聚助力消费扩容提质是“十四五”时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文章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研究脉络,基于中国内地2006—2018年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发现: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我国两业协同集聚、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集聚趋势和空间异质性;两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居民消费的扩张作用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对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产生“U”型非线性特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上述作用效果在长、短期阶段展现出高度一致性,但在不同区域间存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两业协同集聚与居民消费扩张间存在部分负向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强化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推动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指导和方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畴镛 杨文霞
构造产业协同集聚E-G指数,利用2011—2016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数据,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电子商务相关因素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状况,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地区协同集聚程度较高;电子商务水平、跨境电商交易、两化融合水平、快递物流行业水平和电子商务用户基础等因素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均具有显著正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就电子商务驱动浙江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弘 吴顺利
以产业协同集聚助力消费扩容提质是“十四五”时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文章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研究脉络,基于中国内地2006-2018年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发现: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我国两业协同集聚、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集聚趋势和空间异质性;两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居民消费的扩张作用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对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产生“U”型非线性特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上述作用效果在长、短期阶段展现出高度一致性,但在不同区域间存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两业协同集聚与居民消费扩张间存在部分负向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强化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推动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指导和方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明
利用2007—2019年我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测度,进而使用系统GMM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线性及非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分地区区位和城市规模样本下,其影响则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东部、中部城市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城市则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大、中型城市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小型城市则作用不显著;且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门槛效应,说明只有跨越低水平门槛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推向更高水平,才能真正释放集聚效能并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验证了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正确性、必要性与迫切性。因此,必须持续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深度,注重协同集聚质量,充分挖掘物流人才潜能,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爽
产业协同集聚可助推资源优化配置,深刻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剖析动态演进趋势。进一步地,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究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呈自东向西递减趋势。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既能直接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也能通过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寿华 刘程军 陈国亮
研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度区域表现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核心逐渐向长江中游过渡,且中游隆起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北高,中部隆起,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同集聚发展呈现了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现出波动上升"W"的变化趋势。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热点区和低值聚集冷点区,协同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行为、城镇化、市场驱动、创新能力、互联网技术与基础设施均对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但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强度还比较微弱。
关键词:
制造业 协同集聚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霞娥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8-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对物流业与制造业集聚水平测算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耦合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整体较高,但是其时期变化特征并不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同时两行业的集聚水平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及省域差异性。对两行业集聚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测算发现,两行业的集聚水平整体上处于耦合拮抗阶段,但是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趋势,并且这一现象在各地区具有普遍性。最后建议要因地制宜发展符合西部经济社会环境的特色产业,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
集聚水平 物流业 制造业 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夏惟怡 黄跃
产业协同集聚对促进产业融合及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测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集聚状况,结果发现,从整体看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水平在研究期内出现下降态势,但近年来略有反弹。然后,构建计量模型探讨影响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开发区建设、信息化水平、城市规模、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存在异质性和动态调整。最后,提出进一步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主要突破路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优化政府干预及开发区建设,强化人力资本和信息化应用,提升城市规模和城市群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