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65)
- 2023(16786)
- 2022(14057)
- 2021(12550)
- 2020(10818)
- 2019(24970)
- 2018(24339)
- 2017(47173)
- 2016(25319)
- 2015(28252)
- 2014(28137)
- 2013(28204)
- 2012(25986)
- 2011(23481)
- 2010(24172)
- 2009(23337)
- 2008(22875)
- 2007(20888)
- 2006(18547)
- 2005(17173)
- 学科
- 济(113204)
- 经济(113050)
- 业(95325)
- 管理(86939)
- 企(83557)
- 企业(83557)
- 方法(46206)
- 数学(37087)
- 数学方法(36702)
- 财(35977)
- 农(34714)
- 业经(33034)
- 中国(32806)
- 制(28891)
- 融(28773)
- 金融(28768)
- 银(27478)
- 银行(27448)
- 地方(27237)
- 行(26478)
- 务(24583)
- 财务(24538)
- 财务管理(24496)
- 农业(24434)
- 企业财务(23229)
- 贸(20168)
- 贸易(20153)
- 技术(19605)
- 易(19523)
- 体(19414)
- 机构
- 学院(365770)
- 大学(363323)
- 济(155659)
- 经济(152325)
- 管理(142870)
- 理学(121469)
- 研究(121296)
- 理学院(120129)
- 管理学(118299)
- 管理学院(117588)
- 中国(100730)
- 京(78873)
- 财(76556)
- 科学(71472)
- 农(62044)
- 所(61743)
- 财经(59236)
- 江(57835)
- 中心(57686)
- 研究所(55109)
- 经(53446)
- 业大(51622)
- 北京(50208)
- 农业(48356)
- 经济学(47684)
- 州(46037)
- 范(44994)
- 师范(44589)
- 财经大学(43558)
- 院(43449)
- 基金
- 项目(234504)
- 科学(185552)
- 研究(174360)
- 基金(170416)
- 家(146876)
- 国家(145559)
- 科学基金(125970)
- 社会(112515)
- 社会科(106657)
- 社会科学(106627)
- 省(92091)
- 基金项目(90198)
- 自然(79211)
- 教育(78347)
- 自然科(77348)
- 自然科学(77324)
- 划(76527)
- 自然科学基金(75976)
- 编号(71084)
- 资助(68887)
- 成果(58289)
- 重点(52849)
- 发(51738)
- 部(51719)
- 创(51306)
- 课题(48539)
- 制(47382)
- 创新(47306)
- 国家社会(46729)
- 业(45476)
- 期刊
- 济(180391)
- 经济(180391)
- 研究(110522)
- 中国(76962)
- 财(63610)
- 农(58125)
- 管理(56390)
- 学报(52500)
- 科学(49820)
- 融(46931)
- 金融(46931)
- 大学(40683)
- 农业(38455)
- 学学(38090)
- 教育(34170)
- 技术(32976)
- 财经(30114)
- 业经(30113)
- 经济研究(27651)
- 经(25900)
- 问题(23588)
- 业(22587)
- 技术经济(20111)
- 贸(19082)
- 图书(17832)
- 现代(17552)
- 理论(17526)
- 财会(17410)
- 商业(17129)
- 世界(16953)
共检索到570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朝阳 夏杰长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可以分为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集群式发展两个阶段。笔者基于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发展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域,认为区域融合机制的创新可以借助服务增强战略、知识区与产业区互动以及产业集群政策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融合 产业集群 服务增强 区位商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江 马姣玥 吉喆
首先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机理和政策建议进行回顾,继而以京津冀都市圈为范围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为自变量,解释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指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的观点。最后,根据计量模型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京津冀都市圈,但在这一地带,生产性服务业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高端制造业的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实现高端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沙尔·吾拉孜 杨廷章 孙威
2014年以来,以一般性制造业为主要抓手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地区内经济差距不减反增。论文利用2017年京津冀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和2003—2019年京津冀三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京津冀三地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整体从“供给主导”阶段步入“互动”发展阶段;但从投入产出联系来看,产业间互动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2)相比之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津冀地区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较制造业更强,因此,加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内流动,将是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3)高级服务要素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较弱。未来应继续加强京津冀三地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提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水平。研究可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两大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为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距提供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继敏
国内外有关区域专业化研究大多关于一个国家省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对于一国之内经济区内部的区域专业化研究较少。然而,经济区内部分工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也是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着力解释的重大议题。这里运用较为成熟的测度方法,以国家图书馆所能查到的最近的2003年各地市制造业分行业就业人口数据为数据源,测度描述区域专业化的区位基尼系数、区域专业化指数、区域分工指数等,综合全面地刻画"十一五"规划界定的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区域专业化的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另外,还比较了两个区域在专业化水平上的差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景华 冯剑 张吉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关键词:
京津冀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邓丽殊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京津冀重要的战略崛起之路。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域分工。阐述了京津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中崛起的战略环境。提出了京津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中实现崛起的战略理念和战略举措。
关键词:
京津冀 制造业 服务业 互动 崛起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孝 冯中越 张耘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浩 刘肖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是否存在协同定位现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市场并未存在协同定位现象,但是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产业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仅在本地市场存在挤出效应,不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具有挤出效应,但周围地区会对本地产业的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降低贸易成本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田新民
新型工业化阶段,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向制造业的全方位渗透,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根本动力,对于提高中国产业结构层次与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以京津冀为例,基于投入产出表,可在对比评价三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结构,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进行分解计算,对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渗透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对于如何进一步在京津冀地区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其在制造业中的全面渗透,从而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玉香 赵秋红 齐二石 黄毅敏
制造企业两化融合战略实施对企业成本管控的对接能力和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采用灰色优势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两化融合达到一定水平,两化融合为管理理念、系统集成、企业发展战略、成本管控、经济效益等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两化融合 成本管控 灰色优势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莹莹 李妍 周国富
文章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结果发现,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最大,河北次之,北京最小;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效应类似,但后向关联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天津多数高技术制造业的规模适当,而北京、河北高技术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存在较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莹莹 李妍 周国富
文章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结果发现,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最大,河北次之,北京最小;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效应类似,但后向关联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天津多数高技术制造业的规模适当,而北京、河北高技术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存在较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峰
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大尺度、多维度、多层次等特性构成了其宏观层面的复杂性,通过对系统内部结构信息的挖掘可以反映整个系统的功能特征或运行机理。通过京津冀2012年的中间产品投入产出表,应用耦合方法,提取它们之间对于生产资源的竞争关系,引入3种网络特征指标,从3个不同角度揭示了产业部门的竞争状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诗鸿 姜雪
以2011~2012年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130家京津冀地区现代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Richardson模型对样本投资效率进行评分,并用内容分析法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评分,以此研究京津冀地区现代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评分与公司投资效率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较低,这表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较小,且不会使得企业投资效率降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宇金 孙威
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业协同是推进这一战略的先行领域,因此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与分散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利用全国3次经济普查数据,基于企业的空间位置信息,运用DO指数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集聚特征在区域、行业、企业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比例从69.0%提高到82.8%,集聚多发生在0~50 km的范围。随着集聚范围逐渐扩大,集聚强度逐渐减弱,下降幅度达到25.9%。(2)在区域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在行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且集聚范围更短;在企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小企业。(3)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已经出现了制造业从北京、天津向河北扩散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制造业,表明在2015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适宜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